直视重型抓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512128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直视重型抓钳,包括手柄和钳体等,钳体包括转动相连且相互对应的上钳头(6)和下钳头(7),上钳头(6)由依次相连的上前平口(63)、内凹的上前弧形口(64)、上后平口(65)和内凹的上后弧形口(66)组成,在上前平口(63)的内表面设置上前齿(61),在上后平口(65)的内表面设置上后齿(62);下钳头(7)由依次相连的下前平口(73)、内凹的下前弧形口(74)、下后平口(75)和内凹的下后弧形口(76)组成,在下前平口(73)的内表面设置下前齿(71),在下后平口(75)的内表面设置下后齿(72)。其特别适合抓取具有一定重量和一定厚度的腹腔内组织,例如肝、胃等。(*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抓钳,特别是一种直视重型抓钳
技术介绍
抓钳是手术中常用的一种器械,其用于抓取腹腔内的组织(例如肝、胃等),便于医生在手术中进行有效观测,然后视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后续相应的切除手术。目前现有的抓钳包括由转动相连的前柄和后柄组成的手柄,外管通过转轮组件与前柄转动相连,在外管的顶部设置钳体,在外管内设有用于控制钳体开关的推杆组件,推杆组件的尾端与后柄相连,钳体包括转动相连且相互对应的上钳头和下钳头,上钳头的根部与下钳头的根部分别与推杆组件的首端相连,在上钳头的内表面设置上齿,在下钳头的内表面设置与上齿相啮合的下齿;在转轮组件上设有与外管内腔相连通的冲水接头。该抓钳实际使用时,通过转动转轮组件调整钳体的合适角度,通过上钳头和下钳头的闭合抓取组织。当钳体较长且用于抓取较重并具有一定厚度的组织(例如肝、胃等)时, 钳体前端(即靠近上钳头的头部和下钳头的头部的位置)很难着力,即夹持力相对而言变小,因此容易发生组织从钳体前端滑脱的现象,不利用后续手术的顺利进行。且上述现有的抓钳的上齿和下齿均为常规的尖头齿,容易对被抓取的组织造成损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钳体较长时仍能对较重和较厚的组织进行有效抓取的直视重型抓钳。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直视重型抓钳,包括由转动相连的前柄和后柄组成的手柄,外管通过转轮组件与前柄转动相连,在外管的顶部设置钳体,在外管内设有用于控制钳体开关的推杆组件,推杆组件的尾端与后柄相连,钳体包括转动相连且相互对应的上钳头和下钳头,上钳头的根部与下钳头的根部分别与推杆组件的首端相连;在转轮组件上设有与外管内腔相连通的冲水接头;上钳头由依次相连的上前平口、内凹的上前弧形口、上后平口和内凹的上后弧形口组成,上后弧形口与上钳头的根部相连;在上前平口的内表面设置上前齿,在上后平口的内表面设置上后齿;下钳头由与上前平口相对称的下前平口、与上前弧形口相对称的下前弧形口、与上后平口相对称的下后平口以及与上后弧形口相对称的下后弧形口组成,下前平口、下前弧形口、下后平口、下后弧形口以及下钳头的根部依次相连,在下前平口的内表面设置与上前齿相啮合的下前齿,在下后平口的内表面设置与上后齿相啮合的下后齿。作为本技术的直视重型抓钳的改进上前齿、下前齿、上后齿和下后齿均为圆头齿。本技术的直视重型抓钳,由于上钳头是由依次相连的上前平口、上前弧形口、 上后平口和上后弧形口组成,而下钳头是由依次相连的下前平口、下前弧形口、下后平口和上后弧形口组成;因此当钳体闭合时,位于上前平口处的上前齿与位于下前平口处的下前齿相互啮合,位于上后平口处的上后齿与位于下后平口处的下后齿相互啮合;内凹的上前弧形口和内凹的下前弧形口能围合形成一个环形,同理,内凹的上后弧形口和内凹的下后弧形口也能围合形成另一个环形。在抓取组织的过程中,位于上钳头和下钳头之间的组织, 只有相互啮合的上前齿和下前齿以及相互啮合的上后齿和下后齿固定了 2处局部组织,其余的组织均能相应的卡入上述2个环形内,因此能确保钳体前端对组织的夹持力,而卡入环形内的组织也能增加整个直视重型抓钳对组织的有效抓取效果。本技术的直视重型抓钳,由于上前齿、下前齿、上后齿和下后齿均为圆头齿,因此被夹持的组织表面不会因齿尖的损伤而导致流血。本技术的直视重型抓钳特别适合抓取具有一定重量和一定厚度的腹腔内组织,例如肝、胃等。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直视重型抓钳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2中B向的局部示意图;图4是图2在钳体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广图4结合给出了一种直视重型抓钳,包括手柄,该手柄由通过手柄螺钉13转动相连的前柄11和后柄12组成,在前柄11的尾端设置前指圈14,在后柄12的尾端设置后指圈15。外管4通过转轮组件3与前柄11转动相连,在外管4的顶部设置钳体,在外管 4内设有用于控制钳体开关的推杆组件5 ;推杆组件5的尾端与后柄12相连,钳体包括转动相连且相互对应的上钳头6和下钳头7,上钳头6的根部与下钳头7的根部分别与推杆组件 5的首端相连,在转轮组件3上设有与外管4内腔相连通的冲水接头2。上述结构均同现有技术,其使用方式也同现有技术。上钳头6由依次相连的上前平口 63、内凹的上前弧形口 64、上后平口 65和内凹的上后弧形口 66组成,上后弧形口 66与上钳头6的根部相连。在上前平口 63的内表面(即朝向下前平口 73的面)设置上前齿61,在上后平口 65的内表面(即朝向下后平口 75的面) 设置上后齿62。下钳头7由依次相连的下前平口 73、内凹的下前弧形口 74、下后平口 75和内凹的下后弧形口 76组成,下后弧形口 76下钳头7的根部相连。下前平口 73与上前平口 63相对称;下前弧形口 74与上前弧形口 64相对称,因此下前弧形口 74也呈内凹;下后平口 75 与上后平口 65相对称;下后弧形口 76与上后弧形口 66相对称,因此下后弧形口 76也呈内凹。在下前平口 73的内表面(即朝向上前平口 63的面)设置与上前齿61相啮合的下前齿 71,在下后平口 75的内表面(即朝向上后平口 65的面)设置与上后齿62相啮合的下后齿 72。上前齿61、下前齿71、上后齿62和下后齿72均为圆头齿。当钳体闭合时,位于上前平口 63处的上前齿61与位于下前平口 73处的下前齿71相互啮合,位于上后平口 65处的上后齿62与位于下后平口 75处的下后齿72相互啮合;内凹的上前弧形口 64和内凹的下前弧形口 74能围合形成一个环形,同理,内凹的上后弧形口 66和内凹的下后弧形口 76也能围合形成另一个环形。该直视重型抓钳实际使用时,通过转动转轮组件3来间接调整钳体的合适角度, 通过上钳头6和下钳头7的闭合来抓取较重和较厚的腹腔内组织。在抓取组织的过程中, 位于上钳头6和下钳头7之间的组织,只有相互啮合的上前齿61和下前齿71以及相互啮合的上后齿62和下后齿72固定了 2处局部组织,其余的组织均能相应的卡入上述2个环形内,因此能确保钳体前端对组织也能实现有效的夹持,而卡入环形内的组织能增加整个直视重型抓钳对组织的有效抓取效果。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技术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 直视重型抓钳,包括由转动相连的前柄(11)和后柄(12)组成的手柄,外管(4)通过转轮组件(3)与前柄(11)转动相连,在外管(4)的顶部设置钳体,在外管(4)内设有用于控制钳体开关的推杆组件(5),所述推杆组件(5)的尾端与后柄(12)相连,钳体包括转动相连且相互对应的上钳头(6)和下钳头(7),上钳头(6)的根部与下钳头(7)的根部分别与推杆组件(5)的首端相连;在转轮组件(3)上设有与外管(4)内腔相连通的冲水接头(2);其特征是:所述上钳头(6)由依次相连的上前平口(63)、内凹的上前弧形口(64)、上后平口(65)和内凹的上后弧形口(66)组成,所述上后弧形口(66)与上钳头(6)的根部相连;在上前平口(63)的内表面设置上前齿(61),在上后平口(65)的内表面设置上后齿(62);所述下钳头(7)由与上前平口(63)相对称的下前平口(73)、与上前弧形口(64)相对称的下前弧形口(74)、与上后平口(65)相对称的下后平口(75)以及与上后弧形口(66)相对称的下后弧形口(76)组成,所述下前平口(73)、下前弧形口(74)、下后平口(75)、下后弧形口(76)以及下钳头(7)的根部依次相连,在下前平口(73)的内表面设置与上前齿(61)相啮合的下前齿(71),在下后平口(75)的内表面设置与上后齿(62)相啮合的下后齿(72)。...

【技术特征摘要】
1.直视重型抓钳,包括由转动相连的前柄(11)和后柄(12)组成的手柄,外管(4)通过转轮组件(3)与前柄(11)转动相连,在外管(4)的顶部设置钳体,在外管(4)内设有用于控制钳体开关的推杆组件(5),所述推杆组件(5)的尾端与后柄(12)相连,钳体包括转动相连且相互对应的上钳头(6)和下钳头(7),上钳头(6)的根部与下钳头(7)的根部分别与推杆组件(5)的首端相连;在转轮组件(3)上设有与外管(4)内腔相连通的冲水接头(2);其特征是所述上钳头(6)由依次相连的上前平口(63)、内凹的上前弧形口(64)、上后平口(65) 和内凹的上后弧形口(66)组成,所述上后弧形口(66)与上钳头(6)的根部相连;在上前平口(63)的内表面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炎明
申请(专利权)人:桐庐洲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