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生态边坡绿化防护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491092 阅读:3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06 12: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新型生态边坡绿化防护技术,用于解决土质边坡或岩质边坡生态绿化问题,其特征是利用竹桩与竹片进行边坡表层防护,利用一种改良土进行培植绿化,改良土由当地壤土与改良剂组成,改良剂包括铝酸钠、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树脂、硅酸钠与壤土按照质量比1∶2∶1∶3∶93进行配置,竹桩即为成年的竹子,入土一侧削成尖状,竹片采用直径为6~8cm的竹子,从中间剖开,每段竹片长为200~250cm,草籽采用黑麦草、高羊茅和狗牙根,灌木采用多花木兰、火把果和刺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边坡绿化防护方法,属于土木工程设计施工领域。
技术介绍
随着国家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入,我国高速公路项目、省级公路项目大量开工,公路选线穿越绿化带,形成大量裸露边坡,植被遭到破坏,甚至退化。公路工程边坡防护设计方案,往往多采用水泥混凝土结构,虽然达到了工程防护的目的,但是在生态防护方面表现欠佳,尤其是岩质边坡,生态防护更是一大难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基于环保绿化考虑,采用无污染、生态型防护技术,对岩质边坡、土质边坡进行绿化防护,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封闭边坡,促进植被生产,恢复生态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生态边坡绿化防护技术,用于解决土质边坡或岩质边坡生态绿化防护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新型生态边坡绿化防护技术,其特征是利用竹桩与竹片进行边坡表层防护,利用一种改良土进行培植绿化,改良土由当地壤土与改良剂组成,改良剂包括铝酸钠、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树脂、硅酸钠,均为固体粉末,铝酸钠、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树脂、硅酸钠与壤土按照质量比1∶2∶1∶3∶93进行配置,聚丙烯酰胺离子度要求大于25%,分子量要求低于250万,聚丙烯酸树脂粘度小于10-2,硅酸钠模数要求介于2.0~2.5之间,竹桩即为成年的竹子,直径要求为4~6cm,入土一侧削成尖状,竹片采用直径为6~8cm的竹子,从中间剖开,每段竹片长为200~250cm,草籽采用黑麦草、高羊茅和狗牙根,灌木采用多花木兰、火把果和刺槐,具体防护技术包括如下步骤:(1)开挖边坡,刷坡,放线,整理坡面,坡顶与坡脚处设有排水沟,分级边坡设有碎落台与排水沟;(2)对于风化岩质边坡,在边坡表面凿出穴点,穴点深度为4~6cm,间距为10~20cm;(3)将竹桩垂直坡面楔入土中,入土深度不小于30cm,坡面露出竹桩长度为10~15cm,竹桩水平方向间隔为100~120cm,竖直方向间隔为80~100cm,水平与垂直方向均布置在一条线上,形成矩形格子状结构;(4)将竹片沿水平方向放在竹桩上,竹片的弧形面靠近竹桩,竹片的边缘靠近坡面,用草绳将竹桩与竹片绑扎,竹片搭接处采用自然接触;(5)将铝酸钠、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树脂、硅酸钠四种粉末,按质量比1∶2∶1∶3进行混合搅拌,配置成改良剂,将改良剂与当地壤土按质量比7∶93进行搅拌,配置成改良土,其中壤土含水量要求不大于10%,且保持结块直径尺寸不大于3cm;(6)将三种草籽黑麦草、高羊茅、狗牙根与改良土混合,按照每立方米体积土各掺入50~60克草籽进行配置,同时,再将三种灌木多花木兰、火把果、刺槐与改良土混合,按-->照每立方米体积土各掺入40~50克灌木进行配置;(7)将配置好草籽与灌木的改良土,分三次均匀喷播到边坡上,每次喷播按照从左到右、从下到上、每个格子的顺序进行,控制培植改良土的厚度为5~6cm,并用无纺布遮盖改良土,待草长出后进行定期修剪,以促进灌木的生长。本专利技术优点:施工简单,就地取材,绿色环保,节约能源,满足生态边坡防护的要求。本专利技术适用范围:适用于土木工程中遇到的各种土质或风化岩质边坡绿化生态防护。附图说明:图1是边坡防护剖面示意图。其中有坡顶排水沟1、竹片2、竹桩3、坡脚排水沟4。图2是边坡防护平面示意图。其中有竹片2、竹桩3。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某风化岩质边坡生态边坡绿化方法如下,①某高6米、坡率为1∶1、长为30米的风化岩质边坡,进行表层生态绿化;②准备150m3当地壤土,准备1.6m3铝酸钠、3.2m3聚丙烯酰胺、1.6m3聚丙烯酸树脂、4.8m3硅酸钠四种粉末混合搅拌均匀,然后与150m3当地壤土搅拌,配置成改良散土,将重量分别为7.5kg的黑麦草、高羊茅、狗牙根、多花木兰、火把果、刺槐与制备好的改良散土混合均匀备用;③开挖边坡,刷坡,放线,整理坡面,坡顶与坡脚处设有排水沟,在边坡表面凿出穴点,穴点深度为5cm,间距为15cm;④将直径为5cm的竹桩垂直坡面楔入土中,入土深度为40cm,坡面露出竹桩长度为15cm,竹桩水平方向间隔为120cm,竖直方向间隔为100cm,水平与垂直方向均布置在一条线上,形成矩形格子状结构;⑤将直径为7cm的竹子,从中间剖开,将竹片沿水平方向放在竹桩上,竹片的弧形面靠近竹桩,竹片的边缘靠近坡面,用草绳将竹桩与竹片绑扎,竹片搭接处采用自然接触;⑥将配置好草籽与灌木的改良土,分三次均匀喷播到边坡上,每次喷播按照从左到右、从下到上、每个格子的顺序进行,控制培植改良土的厚度为6cm,并用无纺布遮盖改良土,待草长出后进行定期修剪,以促进灌木的生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生态边坡绿化防护技术,其特征是利用竹桩与竹片进行边坡表层防护,利用改良土进行培植绿化,该改良土由当地壤土与改良剂组成,该改良剂包括铝酸钠、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树脂、硅酸钠,均为固体粉末,铝酸钠、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树脂、硅酸钠与壤土按照质量比1∶2∶1∶3∶93进行配置,聚丙烯酰胺离子度要求大于25%,分子量要求低于250万,聚丙烯酸树脂粘度小于10-2,硅酸钠模数要求介于2.0~2.5之间,竹桩采用直径为4~6cm的竹子,竹桩入土一侧削成尖状,竹片采用直径为6~8cm的竹子,将竹子从中间剖开,每段竹片长为200~250cm,草籽采用黑麦草、高羊茅和狗牙根,灌木采用多花木兰、火把果和刺槐,具体防护技术包括如下步骤:(1)开挖边坡,刷坡,放线,整理坡面,坡顶与坡脚处设有排水沟,分级边坡设有碎落台与排水沟;(2)对于风化岩质边坡,在边坡表面凿出穴点,穴点深度为4~6cm,间距为10~20cm;(3)将竹桩垂直坡面楔入土中,入土深度不小于30cm,坡面露出竹桩长度为10~15cm,竹桩水平方向间隔为100~120cm,竖直方向间隔为80~100cm,水平与垂直方向均布置在一条直线上,形成矩形格子状结构;(4)将竹片沿水平方向放在竹桩上,竹片的弧形面靠近竹桩,竹片的边缘靠近坡面,用草绳将竹桩与竹片绑扎,竹片搭接处采用自然接触;(5)将铝酸钠、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树脂、硅酸钠四种粉末,按质量比1∶2∶1∶3进行混合搅拌,配置成改良剂,将改良剂与当地壤土按质量比7∶93进行搅拌,配置成改良土,其中壤土含水量要求不大于10%,且保持结块直径尺寸不大于3cm;(6)将三种草籽黑麦草、高羊茅、狗牙根与改良土混合,按照每立方米体积土各掺入50~60克草籽进行配置,同时,再将三种灌木多花木兰、火把果、刺槐与改良土混合,按照每立方米体积土各掺入40~50克灌木进行配置;(7)将配置好草籽与灌木的改良土,分三次均匀喷播到边坡上,每次喷播按照从左到右、从下到上、每个格子的顺序进行,控制培植改良土的厚度为5~6cm,并用无纺布遮盖改良土,待草长出后进行定期修剪,以促进灌木的生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生态边坡绿化防护技术,其特征是利用竹桩与竹片进行边坡表层防护,利用改良土进行培植绿化,该改良土由当地壤土与改良剂组成,该改良剂包括铝酸钠、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树脂、硅酸钠,均为固体粉末,铝酸钠、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树脂、硅酸钠与壤土按照质量比1∶2∶1∶3∶93进行配置,聚丙烯酰胺离子度要求大于25%,分子量要求低于250万,聚丙烯酸树脂粘度小于10-2,硅酸钠模数要求介于2.0~2.5之间,竹桩采用直径为4~6cm的竹子,竹桩入土一侧削成尖状,竹片采用直径为6~8cm的竹子,将竹子从中间剖开,每段竹片长为200~250cm,草籽采用黑麦草、高羊茅和狗牙根,灌木采用多花木兰、火把果和刺槐,具体防护技术包括如下步骤:(1)开挖边坡,刷坡,放线,整理坡面,坡顶与坡脚处设有排水沟,分级边坡设有碎落台与排水沟;(2)对于风化岩质边坡,在边坡表面凿出穴点,穴点深度为4~6cm,间距为10~20cm;(3)将竹桩垂直坡面楔入土中,入土深度不小于30cm,坡面露出竹桩长度为10~15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清周应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