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小刚专利>正文

押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48900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中医针灸辅助进针用的押针器。使用此押针器可以代替手夹持针身,作到针灸时的无菌操作。该押针器包括手持部分和押针部分,两者连为一体。押针部分为两个对称的押针片,每个押针片的里侧对称开有5~15个半圆形槽,当两个押针片合拢时,上述半圆形槽就可形成一组由短至长的针管以供进针使用。手持部分可以作成止血钳、镊子、夹子等多种形状。(*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中医针炙用辅助器具,具体是一种辅助进针用的押针器具。毫针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炙器具。其结构共分五个部分针柄、针尾、针根、针身和针尖、针柄、针尾是医者操作时的手持部位,针根是针身与针柄的交界部位,针尖和针身是刺入病人机体内的部分,属于无菌区。针身是针尖到针根的部分,其临床常用的规格为直径φ0.32~0.45mm,长15~75mm。由于毫针这种细长的结构,为使针身不致摇晃和弯曲,在进针时往往需要用手夹持依附针身,因此就很容易污染属无菌区的针身部分。现临床上也使用针管进针,即使用玻璃或金属等材料制成的针管,针管内径以能顺利通过针尾为宜。进针时将毫针装入针管内置于应刺的腧穴上,叩打或弹击针尾即可使毫针刺入皮肤。在针管尾端装有弹簧栓以代替手指弹击针尾的工具称为“进针器”。针管与进针器只能使毫针快速刺入皮肤,减轻痛苦,而进一步深刺或者为了得气反复提出刺入毫针时仍需用手夹持针身,同样造成了针身的污染。而且取下针管和进针器时,针管和进针器内壁与手持过的针柄、针尾接触,又造成了污染。因此针炙至今仍未达到真正的无菌操作。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针炙时辅助进针用的押针器,使用该押针器代替手夹持针身,既可以方便、可靠地固定毫针,又可以保证毫针针身不被污染,做到真正的无菌操作。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押针器包括手持部分和押针部分两个部分,手持部分与押针部分固定连接,押针部分是两个对称的押针片,在每个押针片的里侧对称开有5~15个半圆形槽。在上述的押针片的任一位置上还可以设有一组咬齿。出于操作方便和制作简单的考虑,可以将押针片做成直角梯形片,半圆形槽的纵向轴线与直角梯形押针片的上下底边相平行,咬齿也与半圆形槽平行。本专利技术中与押针部分相连的手持部分可以是钳子、镊子、夹子等多种形状。 与
技术介绍
相比,本专利技术最突出的效果是在针炙操作时能作到无菌操作,以免在针炙时把细菌带入人体,防止了病原体的传播。而且比用手操作更可靠、更方便,不影响原来的针炙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至图7是本专利技术押针器备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实施例1如图1所示,该押针器的押针部分是两个对称的押针片(1)和(2),呈直角梯形形状,在两个押针片(1)和(2)的对称面上沿与上、下底平行方向对称开有15个半圆形槽(3)。本押针器的手持部分(4)是一个止血钳,其两个前端分别与两个押针片(1)和(2)的直角腰垂直连接。本实施例是针对3寸以下毫针在普通部位进针时使用的。当两个押针片合拢时,其上的槽就组成了15个不同长度的一组针管,用以固定针身;分开时又使针身能直接通过开口处平行进出,不必象普通针管一样出针时与针柄、针尾接触,从而避免了污染。进针时依据由浅入深的需要,依次由长到短多次更换固定针管直至达到要求深度,因此该押针器也可称为阶梯式押针器。实施例2如图2所示,为另一种阶梯式押针器,其作用原理与实施例1相同,也是由15个槽(3)组成一组阶梯式针管,只是手持部分(4)是用一把镊子代替了止血钳。实施例3如图3所示,是一种双重组合式押针器,在其押针片(1)、(2)上也开有15个半圆形槽(3),同时在押针片(1)、(2)的上底位置上设有一组宽为10mm的咬齿(5),手持部分(4)采用夹子形状,与押针片(1)和(2)的直角腰相连。其咬齿结构可以称为是夹卡式押针器,主要是针对3寸以上长针使用的一种押针器,目的是在需要时能将针身固定在押针器上使毫针不能上、下左右前后移动,只是在押针器的底部露出较短一部分针身,压押针器使针刺入皮肤,并不断向上移动押针器使毫针刺入所需深度。将夹卡式押针器与阶梯式押针器组合使用,可以减小押针器体积,增加功能,方便使用。实施例4如图4所示,也是一种双重组合式押针器,押针片上设有10个针管(3)和一组咬齿(4),其特征是将押针片(1)和(2)连成一体,以取代手持部分,成为一体的押针片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合拢分开。实施例5如图5所示的一种合页形押针器,其两个押针片(1)和(2)通过合页(6)连接,押针片(1)上安装有指套作为手持部分(4)。实施例6图6为一种推合式押针器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A向视图。如图6所示,该押针器有一个C形外套(8),押针片(2)固定在外套(8)里面的一侧,押针片(1)对称安在外套(8)里面的另一侧并隔外套(8)与手持部分(4)相连在两者之间放置有弹簧(7),押针片(1)和(2)共同组成5个针管(3)和一组5mm长的咬齿(5)。按手持部分(4),押针片(1)和(2)合拢,松开手持部分(4),弹簧(7)弹起,押针片(1)后移与押针片(2)分开,毫针可以从C形外套(8)的豁口处进出,使用方便。权利要求1.一种针炙用押针器,包括手持部分和押针部分,其特征在于押针部分是与手持部分连接的两个对称的押针片,在每个押针片的里侧对称开有5~15个半园形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押针器,其特征是在押针片的任一位置还设有一组咬齿。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押针器,其特征是上述的押针片呈直角梯形,半圆形槽的纵向轴线与直角梯形押针片的上下底边相平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押针器,其特征是咬齿与半圆形槽相平行。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押针器,其特征是所述的手持部分可以是钳、镊或夹子形状。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是一种中医针灸辅助进针用的押针器。使用此押针器可以代替手夹持针身,作到针灸时的无菌操作。该押针器包括手持部分和押针部分,两者连为一体。押针部分为两个对称的押针片,每个押针片的里侧对称开有5~15个半圆形槽,当两个押针片合拢时,上述半圆形槽就可形成一组由短至长的针管以供进针使用。手持部分可以作成止血钳、镊子、夹子等多种形状。文档编号A61H39/08GK1109319SQ94118688公开日1995年10月4日 申请日期1994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1994年11月25日专利技术者张小刚, 张小丽, 李淑琴 申请人:张小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针炙用押针器,包括手持部分和押针部分,其特征在于押针部分是与手持部分连接的两个对称的押针片,在每个押针片的里侧对称开有5~15个半园形槽。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小刚张小丽李淑琴
申请(专利权)人:张小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4[中国|山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