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长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农田涝渍防治装置及其应用技术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427060 阅读:2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农田涝渍防治装置及其应用技术,属农业水土工程技术领域。它由排水沟、吸水管、集水管、排水管、集水井等构成,小排水沟与排水沟呈“T”字状或“丰”子状设置,小排水沟下方设有集水管,集水管两侧设有吸水管,集水管一端设有集水井和控制阀,集水管通过集水井和控制阀与排水沟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小排水沟排除农田涝水,渍水则通过吸水管和集水管排除,解决了现有田间排渍沟渠土方工程量大、占地多的问题,每延米可使现有排水沟土方工程减少10m3、节约耕地1.2m2。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水位调控装置调控地下水位,实现防渍御旱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克服了现有排水沟不能根据作物生长需要分时段、有区别进行地下水位调控的弊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农田涝渍防治装置及其应用技术,属农业水土工程技术领 域。
技术介绍
在地势低洼、农田排水比较突出的南方地区,田间末级排水沟既要排除一定的设 计降雨产生的涝水,又要降低农田地下水位、防止作物受渍。即要求田间末级排水沟具有除 涝降渍功能,亦可称之为涝渍兼治型排水农沟,现行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称之为调控地 下水位的末级固定沟。对于旱作农田和水旱连作、轮作的农田来说,调控地下水位的末级固 定沟深度一般在1. 0 1. 5m之间,排水沟的间距因各种农田土壤自身透水性能的不同具有 很大的差别(粘土、重壤土 20 30m ;中壤土 30 60m ;轻壤、砂壤土 60 100m),边坡系 数也因土质差别在1 2之间。湖区土壤往往偏粘重,因此,田间排水沟比较密集,土方工 程量大、占用耕地多。另一方面,调控地下水位的末级固定沟其功能主要是降低地下水位, 不能根据作物各生育期耐渍深度不同进行水位变化调控,即使与暗管进行组合排水,也因 暗管定埋深和出口仅有一种水位控制方式而难以适应作物各生长阶段对农田地下水位的 不同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农田涝渍兼治,尤其 是田间涝渍分排和地下水位调控的新型农田涝渍防治装置及其应用技术。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的一种新型农田涝渍防治装置,它由排水沟、小排水沟、盲沟、吸水管、集水管、排水 管、地下水位调控装置、集水井和控制阀构成,其特征在于排水沟与小排水沟在农田边际 呈“T”字或“丰”字状设置,小排水沟底部设置有盲沟,盲沟内铺设有集水管,农田土壤表面 设置有与小排水沟相通的排水管;小排水沟两侧设置有地下水位调控装置,地下水位调控 装置下部的进水口与吸水管相通,地下水位调控装置下部的出水口通过连接管与集水管连 通;小排水沟、盲沟和集水管一端设置有集水井,集水井的一侧设置有控制阀,控制阀下部 通过出水管连通排水沟,小排水沟与集水井之间设置有间板;所述的集水井上设置有井盖, 集水井内安装有水泵。所述的地下水位调控装置由调控件筒体、顶盖、固定挡水板、活动挡水板、升降丝 杆和水位控制指示尺构成,调控件筒体上部装有顶盖,调控件筒体内装有固定挡水板和活 动挡水板,调控件筒体的两侧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 ;所述的顶盖一侧设置有升降丝杆,升 降丝杆与活动挡水板连接,顶盖的另一侧设置有水位控制指示尺;所述的固定挡水板上由 上至下分别设置有出水孔A、出水孔B、出水孔C和出水孔D,活动挡水板上由上至下分别设 置有出水孔E、出水孔F、出水孔G和出水孔H。 上述新型农田涝渍防治装置的应用技术,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1)、将农田直接排除田间涝水和渍水的小排水沟与下一级排水沟呈“T”字或“丰” 字状布设,小排水沟底宽40cm、深度60cm,边坡系数为1 1 1 1.1,底坡1/500 1/1000,田间布设间距为50 100m,并在小排水沟底部70 80cm处设置盲沟和集水管; 盲沟由粗中砂和碎砾构成,盲沟内的集水管周围填碎砾,与土壤接触部分填粗中砂,集水管 为内径160 200mm的PVC双壁波纹管;O)、在农田土壤表面设置与小排水沟相通的排水管,在小排水沟两侧设置地下水 位调控装置,地下水位调控装置下部的进水口上安装吸水管,出水口上通过连接管安装集 水管;(3)、在小排水沟、盲沟和集水管临近排水沟的一端设置集水井和控制阀;在小排 水沟与集水井之间设置闸板,集水井的另一侧连接小排水沟涝水出口,小排水沟涝水出口 与排水沟连通;(4),农田土壤表面因暴雨形成的涝水通过排水管先流入小排水沟,再由小排水沟 流入排水沟排出;(5)、农田土壤中所含的渍水通过吸水管吸收后,经集水管和盲沟进入集水井,再 排入排水沟;当排水沟水位低于盲沟和集水管出口时,开启控制阀进行自排;当排水沟水 位高于盲沟和集水管出口时,关闭控制阀,通过水泵将渍水从集水井抽排入排水沟;(6)、对农田土壤进行灌溉作业时,通过封堵小排水沟与集水井之间的间板,将河 流或湖泊的水引至排水沟,抬高排水沟的水位淹没出水管,开启控制阀将水引至集水井,再 用水泵抽取集水井中的水到小排水沟,通过排水管输送至农田土壤表面进行灌溉;(7)、农田土壤地下渗灌时,通过开启控制阀和地下水位调控装置,引水到排水沟 并抬高水位淹没出水管,渗灌水通过集水管和吸水管进入农田土壤,从而完成渗灌。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实行涝渍分排,田间排沟小型化,土方工程量小。2、因田间排沟小型化,使工程占地减少,可节约耕地资源。3、本专利技术可使每延米田间排水沟土方工程减少10m3、节约耕地1. 2m2,还可根据作 物不同生育期耐渍深度要求调控地下水位,实现防渍御旱和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4、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施工方便,造价低廉实用,既有农田除涝降渍的功能,又可用 于农田用水的灌溉,便于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新型农田涝渍防治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2为新型农田涝渍防治装置的排水沟截面结构示意图3为新型农田涝渍防治装置的小排水沟截面结构示意图4为新型农田涝渍防治装置的地下水位调控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排水沟,2、小排水沟,3、盲沟,4、吸水管,5、集水管,6、地下水位调控装置, 7、集水井,8、控制阀,9、连接管,10、井盖,11、水泵,12、出水管,13、调控件筒体,14、顶盖, 15、农田土壤,16、固定挡水板,17、活动挡水板,18、升降丝杆,19、水位控制指示尺,20、进水 口,21、出水口,22、出水孔A,23、出水孔B,24、出水孔C,25、出水孔D,26、出水孔E,27、出水 孔F,28、出水孔G,29、出水孔H,30、排水管,31、闸板,32、小排水沟涝水出口。具体实施例方式该新型农田涝渍防治装置由排水沟1、小排水沟2、盲沟3、吸水管4、集水管5、地 下水位调控装置6、集水井7和控制阀8构成,排水沟1与小排水沟2在农田边际呈“T”字 或“丰”字状设置,小排水沟2底宽40cm、深度50 60cm,边坡系数在1 1 1 1. 1之 间,底坡1/500 1/1000,布设间距为50 IOOm0小排水沟2下方70 80cm处平行设置 有盲沟3,盲沟3内铺设有集水管5。盲沟3为砂砾料,断面40 X 40cm,集水管5为PVC双壁 波纹管,内径160 200mm。农田土壤15表面设置有与小排水沟2相通的排水管30 ;小排 水沟2两侧设置有地下水位调控装置6,地下水位调控装置6下部的进水口 20上装有吸水 管4,地下水位调控装置6下部的出水口 21上通过连接管9装有集水管5 ;集水管5和吸水 管4为多孔管。吸水管4铺设于农田土壤15中,与集水管5垂直布置,用于吸取农田土壤 15中的渍水,吸水管4在农田土壤15中按一定间隔呈平行设置,吸水管4之间的间距根据 土壤的透水性通过试验或有关技术规范确定。地下水位调控装置6由调控件筒体13、顶盖14、固定挡水板16、活动挡水板17、升 降丝杆18和水位控制指示尺19构成,调控件筒体13内装有固定挡水板16和活动挡水板 17,由固定挡水板16将调控件筒体13内部划分为两个相对密闭的腔体。调控件筒体13的 两侧设置有进水口 20和出水口 21,调控件筒体13通过进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农田涝渍防治装置,它由排水沟(1)、小排水沟(2)、盲沟(3)、吸水管(4)、集水管(5)、排水管(30)、地下水位调控装置(6)、集水井(7)和控制阀(8)构成,其特征在于:排水沟(1)与小排水沟(2)在农田边际呈“T”字或“丰”字状设置,小排水沟(2)底部设置有盲沟(3),盲沟(3)内铺设有集水管(5),农田土壤(15)表面设置有与小排水沟(2)相通的排水管(30);小排水沟(2)两侧设置有地下水位调控装置(6),地下水位调控装置(6)下部的进水口(20)与吸水管(4)相通,地下水位调控装置(6)下部的出水口(21)通过连接管(9)与集水管(5)连通;小排水沟(2)、盲沟(3)和集水管(5)一端设置有集水井(7),集水井(7)的一侧设置有控制阀(8),控制阀(8)下部通过出水管(12)连通排水沟(1),小排水沟(2)与集水井(7)之间设置有闸板(31);所述的集水井(7)上设置有井盖(10),集水井(7)内安装有水泵(11);所述的地下水位调控装置(6)由调控件筒体(13)、顶盖(14)、固定挡水板(16)、活动挡水板(17)、升降丝杆(18)和水位控制指示尺(19)构成,调控件筒体(13)上部装有顶盖(14),调控件筒体(13)内装有固定挡水板(16)和活动挡水板(17),调控件筒体(13)的两侧设置有进水口(20)和出水口(21);所述的顶盖(14)一侧设置有升降丝杆(18),升降丝杆(18)与活动挡水板(17)连接,顶盖(14)的另一侧设置有水位控制指示尺(19);所述的固定挡水板(16)上由上至下分别设置有出水孔A(22)、出水孔B(23)、出水孔C(24)和出水孔D(25),活动挡水板(17)上由上至下分别设置有出水孔E(26)、出水孔F(27)、出水孔G(28)和出水孔H(2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农田涝渍防治装置,它由排水沟(1)、小排水沟(2)、盲沟(3)、吸水管(4)、 集水管(5)、排水管(30)、地下水位调控装置(6)、集水井(7)和控制阀⑶构成,其特征在 于排水沟⑴与小排水沟⑵在农田边际呈“T”字或“丰”字状设置,小排水沟⑵底部设 置有盲沟(3),盲沟(3)内铺设有集水管(5),农田土壤(15)表面设置有与小排水沟(2)相 通的排水管(30);小排水沟(2)两侧设置有地下水位调控装置(6),地下水位调控装置(6) 下部的进水口(20)与吸水管(4)相通,地下水位调控装置(6)下部的出水口(21)通过连 接管(9)与集水管(5)连通;小排水沟(2)、盲沟(3)和集水管(5) —端设置有集水井(7), 集水井(7)的一侧设置有控制阀(8),控制阀(8)下部通过出水管(12)连通排水沟(1),小 排水沟⑵与集水井(7)之间设置有闸板(31);所述的集水井(7)上设置有井盖(10),集 水井⑵内安装有水泵(11);所述的地下水位调控装置(6)由调控件筒体(13)、顶盖(14)、固定挡水板(16)、活动 挡水板(17)、升降丝杆(18)和水位控制指示尺(19)构成,调控件筒体(13)上部装有顶盖 (14),调控件筒体(13)内装有固定挡水板(16)和活动挡水板(17),调控件筒体(13)的两 侧设置有进水口(20)和出水口(21);所述的顶盖(14) 一侧设置有升降丝杆(18),升降丝 杆(18)与活动挡水板(17)连接,顶盖(14)的另一侧设置有水位控制指示尺(19);所述的 固定挡水板(16)上由上至下分别设置有出水孔A(22)、出水孔B(23)、出水孔C(24)和出 水孔D(25),活动挡水板(17)上由上至下分别设置有出水孔E(26)、出水孔F(27)、出水孔 G (28)和出水孔H (29)。2.一种用于上述新型农田涝渍防治装置的应用技术,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1)、将农田直接排除田间涝水和渍水的小排水沟(2)与下一级排水沟(1)呈“T”字 或“丰”字状布设,小排水沟(2)底宽40cm、深度60cm,边坡系数为1 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建强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2[中国|湖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