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毛福清专利>正文

慢性肾炎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37595 阅读:2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慢性肾炎丸是根据中医学理论探索研究成的,主治慢性肾炎辨证属阴水证者。补骨脂、白茯苓、白术、没药、蜈蚣的比例是18∶9∶5∶3∶1。按量混均,用黄酒制成水丸。成人每次服六克,一日三次。服药期间禁戒:生冷食物,饮酒,房事。孕妇忌服。(*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几乎任何疾病只有辩证准确,才能对证治疗,获得好的疗效。慢性肾炎康主治慢性肾炎中医辩证属阴水者。“元朝朱丹溪将水肿归纳为阴水和阳水两大类,多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其《丹溪心法·水肿》篇中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健康报振兴中医刊授教材《中医内科学》下册第148页。以下简称教材。)此乃对水肿辨证分类的简捷之言。“阴水,水肿两大类型之一。出《丹溪心法·水肿》。由脾阳不振,肾阳虚衰,不能运化水湿所致。症见面浮足肿,或下肢先肿,按之凹陷,胸闷食减,肢冷神疲,便溏溲少,身重腰酸,舌胖苔白,脉沉迟弱等虚证、寒证,故名阴水。治宜以健脾、温肾、通阳、化湿为主。”(《简明中医辞典》第378页,阴水条。)此乃对阴水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则的简捷论述。“慢性肾炎引起浮肿属于中医‘水肿病’范围。‘水肿病’又分‘阳水’,‘阴水’。慢性肾炎属‘阴水’,辨证可分‘脾阳虚’‘肾阳虚’两型。‘脾阳虚’型以实脾饮加减……温运脾阳,理气利水。‘肾阳虚’型以真武汤加减……温补肾阳,化气利水”(《实用内科学》下册,第1957页。上海第一医学院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81年6月第7版。)实际,虽慢性肾炎不绝对完全都属阴水,但绝大多数确实是属阴水的。因为“肾主水液,主要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机能。《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这里所说的‘主津液’,即指调节水液代谢而言。……肾的气化作用,对于肺、脾、肝、三焦等脏腑的功能活动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肾阳为一身阳气的根本,是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强大动力,在肾中阳气的温煦作用下,脾的运化水湿、肺的通调水道、肝的疏利水液、三焦水道之决渎,以及膀胱的开合等,方能并行不悖,各守其职,协调一致,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既然肾在水液代谢的调节方面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此,若肾有病变,失去主水之功,则每多影响到水液代谢,使之发生紊乱,发生尿少、水肿等病理表现。如《素问·水热穴论》所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教材《中医学基础》第一册,第78——79页。)“阴水(一)脾阳不振。主症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兼症面色萎黄,脘腹痞满胀闷,纳少便溏,小便短少、色清,神疲肢冷。舌脉舌体胖,质淡,苔白或白滑或白腻,脉沉缓或沉细无力。……治法温阳健脾,行气利水。方药实脾饮加减。(二)肾气衰微。主症水肿日久,反复迁延,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增多。兼症面色晦暗或 白,腰痛酸重,四肢厥冷,怯寒神疲,甚者心悸气促。舌脉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教材《中医内科学》下册,第152-153页。)实践证明,实脾饮、真武汤、济生肾气丸,对初患阴水,体质较好,肾阳、肾精未衰甚者有效,并可治愈。对久病阴水的慢性肾炎,因反复迁延不愈造成肾阳、肾精亏乏,脾气衰弱者,大多数无效。或有的有效后还复发,不能彻底治愈。临床上,慢性肾炎大多数病程较长,体质衰弱,即使水肿消退后,还长期有“尿蛋白、红细胞”等,腰膝酸软,畏寒,乏力,食欲不振,贫血,消瘦等症。实脾饮、真武汤、济生肾气丸皆以附子、肉桂、干姜温里祛寒药为君药——中药学大多把三药列在温里祛寒药类中。教材《中药学》第一册,第197页亦把“附子、肉桂、干姜”列在“温里药”类中。附子“辛,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风寒湿。”(教材《中药学》第一册,第198页。)肉桂“辛、甘,热。归肾、脾、心、肝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活血通经。”(教材《中药学》第一册,第200页。)干姜“辛,热。归脾、胃、心、肾、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化痰。”(教材《中药学》第一册,第201页。)可见,附子、肉桂、干姜虽有“回阳、助阳”之功,但皆不是补阳药,没有补肾阳、肾精,收敛固涩精气的功效。附子且有“其性走而不守”(见《本草纲目》附子条)之说。治疗急性中寒,阴盛阳衰,四肢厥逆者,当首用附子,次用干姜、肉桂等。济生肾气丸由桂附八味丸即肾气丸加味而成。那么,崔氏、医圣张仲景为什么在肾气丸中用附子、桂枝而不用补骨脂呢?查考补骨脂《神农本草经》不载,出自北宋“《开宝本草》”(教材《中药学》第三册,第59页。),《本草纲目》亦言“宋开宝”,《简明中医辞典》言“出《雷公炮炙论》”,附子出“《本经》”(教材《中药学》第一册,第198页。)“肾气丸……《金贵要略》方。……桂枝(近代多用肉桂),……”(《简明中医辞典》第516页,肾气丸条。)查考桂枝出“《本经》”(教材《中药学》第一册,第46页。),肉桂出“《别录》”(教材《中药学》第一册,第199页。)《医宗金镒·删补名医方论二》肾气丸用熟地黄,不用干地黄。查考干地黄出“《本经》”(教材《中药学》第一册,第94页。),熟地黄出“《本草图经》”(教材《中药学二》第三册,第68页。)可见,医圣那个时代之前与当时本草学是不载有补骨脂、肉桂、熟地黄的。《本经》只载有365味中药,所以,当时崔氏、医圣组方选药上受到很大限制,与现在相比有很大的局限性。桂枝在中药学列在“辛温解表药”类中;肉桂列在“温里药”类中;干地黄列在“清热凉血药”类中;熟地黄列在“补血药”类中。(皆依据教材《中药学》各该药条)我认为,肾气丸方后来不用桂枝用肉桂与不用干地黄用熟地黄都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是一种进步。四逆汤与真武汤列在“温里剂”中的“回阳救逆剂”(教材《方剂学》上册,第93页),附子在二方中用量比例则较大。如“四逆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5-10克)干姜一两半(6-9克)甘草炙二两(6克)……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教材《方剂学》上册,第98-99页。)“真武汤茯苓三两(9克)芍药三两(9克)白术二两(6克)生姜三两(9克)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克)”(教材《方剂学》上册,第102页)。肾气丸列在“补阳剂”中,附子的用量比例则较小。如“肾气丸干地黄八两(240克)薯蓣四两(120克)山茱萸四两(120克)泽泻三两(90克)茯苓三两(90克)牡丹皮三两(90克)桂枝一两(30克)附子一两,炮(30克)”(教材《方剂学》下册,第22页)。附子辛,热,有毒(炮后毒减);桂枝辛、甘,温。在肾气丸中用量较小,并佐以药性偏凉的干地黄、牡丹皮、泽泻,意在不致辛热伤阴,变“热”为“温”。因肾气乃肾精所化生,又配以补益肾、脾的山茱萸、山药、茯苓,更有利于肾精的滋生。这种配伍法度,在当时的本草学知识条件下,足以表现出崔氏、仲圣的无比聪明的。正合“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旨。“本方(肾气丸)为治疗肾阳不足的代表方。方用干地黄滋补肾阳为君药。……”(教材《方剂学》下册,第23页。)我认为“方解”中把干地黄说成为“君药”不妥。因为,干地黄无补肾阳的作用(怀疑“阳”字是阴字误印成的),怎么能在补阳方中作君药呢?令人费解。“君药是一方中的主药,是针对疾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教材《方剂学》上册,第7页。)那么,治疗肾阳虚的方剂中君药当用补阳药,或者是“温里药”,最起码应该用温热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慢性肾炎丸是根据中医学理论探索研究成的,方药如下:补骨脂、白获芬、白术、没药、蜈蚣。它们的比例是18∶9∶5∶3∶1。上药各自粉碎,过120目筛,按量混均,用黄酒制成水丸(便于吞服)。成人每次服六克,一日三次。服药期间禁戒:生冷食物,饮酒,房事。孕妇忌服。慢性肾炎丸的特征是:1、补肾阳,振脾阳,生精血,固敛精气,健脾利水除湿;2、用补阳药为君药组成补阳方;3、加入了适当的活血通络药,有利于改善肾脏的某些病理变化;4、对阴水证中的“脾阳虚”、“肾阳虚”两型慢性肾炎皆可治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福清
申请(专利权)人:毛福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23[中国|黑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