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贤华专利>正文

消瘤止痛膏药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36035 阅读:4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消瘤止痛膏药主要含有下述药物:黄连,黄芩,黄柏,川乌,草乌,巴豆,山甲,蜈蚣,白花蛇,黄丹,官粉,松香,黄蜡,轻粉,麝香。它是通过熬制而成,该膏药有消瘤止痛作用,可以使肿瘤缩小,有些病例甚至肿瘤可以完全消失,并且有良好的临床止痛效果。该药疗效确实、作用持久、总有效率达96%,而且用法简便,可以反复应用,携带、保存都很方便。(*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消瘤止痛的膏药及其制备方法。膏药是我国一种古老而具有传统特色的固体制剂。外贴膏药不仅能治疗外科疾患对全身疾患也有一定的疗效,由于它疗效确实、作用持久、用法简便可以反复应用、携带、保存都较方便。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穴位对药物有特殊的亲和力”当贴敷膏药,药物所含的生物活性,可以直接影响受体作用,易吸入穴位,中药离子可较长时间地停留在穴位内,形成“离子堆”直接刺激皮感受器,通过反射途径促使药物不间断地向病变组织及血液释放,从而使病变保持均衡的药物浓度,且通过保持均衡的药物浓度,促使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弥散全身,发挥药物与穴位,经络的双重作用。中医认为肺为体合皮毛,而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相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皮肤及穴位给药,则可以通过肺朝百脉和经络的行气血,营阴阳的作用,将药物输布于全身而发挥效能,其最大的优点是避免药物对胃肠道与肝脏等的损害,同时也避免胃肠道与肝脏对药物的影响,从而提高了药物的利用度。通调阴阳阴阳是相互作用,而不能分离,否则人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生之本,本与阴阳”人是一个整体,虽然组织结构复杂,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所以有“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之说,当膏药贴敷后,以气相感,穴位刺激来调理阴阳,调节整体达到治疗的目的。现代研究认为,“穴位的生理特性有高敏感性,低电阻性,穴位相对特异性,双相调节性,整体效应及开放性”选择剧烈药物的目的是由于它能通过穴位,使药物渗透进入机体内部,进而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恢复脏腑的生理功能,较非猛烈之品,不能率领群药直达其所。中医辨证,癌症的病理改变,临床上是以瘀,虚最为多见,因此我们将癌症的病机主要归纳为气滞血瘀,热毒内结,痰湿结聚,脏腑功能,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四个方面,但主要是以气滞血瘀为主,中医学认为气滞则血瘀,气塞不能,血壅不流,气滞日久,必瘀血,血瘀必兼气滞,二者互为因果,相互搏结,积久成块,随瘀带部位不同而形成各种癌瘤。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噎膈》“此由忧患所致,忧患则气结,气结则不宜流,使噎”。元代滑涛《难经本义》“积蓄也,言血脉不行,蓄积而成病也”明代皇甫《明医指掌》指出“若人之气循环周流,脉络清顺流通,焉有癌瘤之患也…”说明癌瘤形成与脉络不通有关。经络在生理上,具有运行营卫气血,沟通表里,抵御病邪,保卫机体的功能,在病理变化时,络络既可由于外感风寒湿邪等的侵袭留上而受损,又可被痰,食毒,血瘀气滞等淤阻不通,方中麝香,温走窜,通行十二经,通渚窍元不利,开经络之壅遏,具有活血通经止痛之功能,巴豆,味辛,性热,主要功能温寒散积,逐痰行水。血竭,味甘,性干,专入血分,活血散瘀止痛。大黄,苦寒沉降,俱下实热,清热泻火,活血通经,乳香,味率性温,芳香走窜,内能宣通脏腑,外能秀达经络,善能活血散瘀,具有止痛,伸筋,消肿的作用,与浸药相配,效果更佳,总之,通过外敷,也可达到,清热毒,扶正培本,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以毒攻毒及祛瘀通络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目的。中国专利申请CN1099295A和CN1088449A,虽然披露相似膏药通络活血,清热解毒,活血消肿,软结散坚,但临床疗效只有止疼效果。本专利技术则可使部分瘤体缩小,延长生命,减轻痛苦,甚至有些病例可完全消失。本专利技术的消瘤止痛膏药主要含有下述药物黄连,黄芩,黄柏,川乌,草乌,巴豆,山甲,蜈蚣,白花蛇,黄丹,官粉,松香,黄腊,轻粉,麝香。它的药物组成为丹参、三棱、莪术、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各10g-15g、红花、肉桂、丁香、生地黄、草乌、巴豆去壳各50g-60、大黄20g-30、苏木、川乌各100g-200g、穿山甲20g-40g、蜈蚣10g-25g、白花蛇100g-140g、桃枝、柳枝、枣枝各50g-200g、黄丹100g-150g、官粉100g-150g、密陀僧100g-150g、松香400g-600g、黄腊500g-750g、乳香100g-200g、没药100g-200g、天竺黄30g-60g、轻粉30g-40g、硇砂15g-30g、胡黄连30g-60g、阿魏50g-100g、麝香10g-15g。本专利技术消瘤止痛膏药按如下方法制备1、熬制方法先将丹参,三棱,莪术,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各10g,红花,肉桂,丁香,生地黄,草鸟,巴豆去壳各50g,大黄200g,苏木,川乌各100g,穿山甲20g。蜈蚣100g,白花蛇100g,桃枝,柳枝,枣枝各50g。浆上药研细,用香油浸泡五到七日后,浆用油浸泡孤中药放入锅内(铜锅最好),用桑柴火加热,开始火力可大(200-200℃)油沸腾后火力减少,以防油溢出锅外,并不断搅拌,熬至药物外表呈深褐色同,内部焦黄色,捞出药渣,起白光为度,放冷,滤净澄清,再入锅,用桑柴火熬油滚,陆续下飞过黄丹炒黑色100g,烧过官粉100g,水飞过炒褐色密陀僧100g,仍慢火熬,极沸止,再加松香400g,黄腊500g,熬至滴水或珠,用厚纸时时摊药贴自已皮上试之,老嫩适宜,方离火,待微温后,下细药,松香先以油少许入锅溶或汁入膏内方佳,乳香100g炙血竭50g,天竺黄30g,轻粉30g,硇砂15g,胡黄连30g,阿魏50g,麝香10g,上九味共为细未,陆续入膏内,膏油滴于水中稍冷后取出,不粘手,稠度适当,视为充分化合,将炼好的膏药稍冷后,慢慢倾入盛有大量冷水的器中,浸泡一周,每日换水,去其火毒。2、膏药制作将去其火毒的膏药加热熔化,最好使用蒸气加热,以防止火大使膏药变质。在熔化过程中,要勤搅动,使受热均匀,温度保持在70-90℃之间,待膏药完全熔化后,摊浮在准备好的皮上,备用。3、使用法先以白酒泡朴硝20g,两个小时,洗患处,待干后半小时贴敷膏药注意事项1.熬制膏药时,中草药应当碎段后置油中浸泡,并在不超过240℃温度下炸枯。2.熬好后的膏药须立即投入水浸渍,以去“火毒”。3.不耐油的中草药,应采用“后入”法加入。4.“老嫩”定量适宜,“大老”则脆而硬,没有粘性“太嫩”则粘性太大并有弹性,不能固定在巾敷部位,容易移动,而且很难揭下。5.膏药应油润细腻,摊涂均匀,加温后能粘贴于皮肤上。6.膏药应于阴冷,干燥处贮藏。实施例1药物组成丹参、三棱、莪术、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各10g、红花、肉桂、丁香、生地黄、草鸟、巴豆去壳各50g、大黄20g、苏木、川乌各100g、穿山甲20g、蜈蚣10g、白花蛇100g、桃枝、柳枝、枣枝各50g、黄丹100g、官粉100g、密陀僧100g、松香400g、黄腊500g、乳香100g、没药100g、天竺黄30g、轻粉30g、硇砂15g、胡黄连30g、阿魏50g、麝香10g。具体步骤方法同前熬制方法。实施例2丹参、三棱、莪术、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各15g、红花、肉桂、丁香、生地黄、草鸟、巴豆去壳各60g、大黄30g、苏木、川乌各200g、穿山甲40g、蜈蚣25g、白花蛇140g、桃枝、柳枝、枣枝各200g、黄丹150g、官粉150g、密陀僧150g、松香600g、黄腊750g、乳香200g、没药200g、天竺黄60g、轻粉40g、硇砂30g、胡黄连60g、阿魏100g、麝香15g。具体步骤方法同前熬制方法实施例3药物组成丹参、三棱、莪术、黄连、黄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消瘤止痛膏药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膏药主要含有下述中药制剂成份:黄连,黄芩,黄柏,川乌,草乌,巴豆,山甲,蜈蚣,白花蛇,黄丹,官粉,松香,黄腊,轻粉,麝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贤华王美英
申请(专利权)人:孙贤华王美英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