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关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355710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开关驱动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一端接收控制电压,第二端连接第一电位,其中当第二端与第一端之间的电势差大于第一预定值时,第二端与第三端之间导通;第一电阻,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第二端连接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第二电阻,第一端连接第二电位,第二端连接待控制开关的第一端;第二开关管,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第二端连接待控制开关的第二端,第三端连接于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待控制开关的第一端之间,其中当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电势差大于第二预定值时,第二端与第三端之间导通;第三电阻,第一端连接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此种开关驱动电路更加稳定。(*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开关驱动电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驱动电路,特别涉及一种开关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现在的电池充电回路中,驱动开关管Q2通过比较控制电压COP与电 压CH-来控制回路开关管Ql的导通及关闭。当正常工作时,控制电压COP的电压与电压CH-相同,均为零,则驱动开关管Q2关 闭,回路开关管Ql的GS驱动电压由VCC提供,此时回路开关管Ql导通,可以正常充电。当 电池电压过高,保护电路动作时,则通过提高COP的电压使驱动开关管Q2导通,此时回路开 关管Ql关闭,切断电池的充电回路。然而,当充电电流较大时,由于检测电阻RS和回路开关管Ql的导通阻抗的存在, 会有接地电压GND高于电压CH-,进而在正常充电时导致电压CH-低于与接地电压GND的电 势相等的控制电压COP。因此,当电流达到一定大小时,将会使驱动开关管Q2导通,此时会 关闭回路开关管Q1,使充电回路误切断。当充电回路切断后,即回路开关管Ql关闭后,充电 器的开路电压会超过电池电压许多。此时接地电压GND将大大高于CH-,将导致驱动开关管 Q2 一直为导通状态,使回路开关管Ql无法开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稳定的开关控制电路。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开关驱动电路, 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接收控制电压,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 位,其中当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之间的电势差大于第一预定值时, 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之间导通;第一电阻,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 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第二电阻,第二电阻的 第一端连接第二电位,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待控制开关的第一端;第二开关管,第二开关 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待控制开关的第二端,第 二开关管的第三端连接于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待控制开关的第一端之间,其中当第二开关 管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势差大于第二预定值时,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 与第二开关管的第三端之间导通;第三电阻,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 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根据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待控制开关的第二端和第三端可在待控制开关的 第一端的电压控制下导通。根据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待控制开关的第三端连接第三电位。根据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第一电位和第二电位高于第三电位。根据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开关驱动电路进一步包括第四电阻,第四电阻的 第一端接收控制电压,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之间。根据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开关驱动电路进一步包括第五电阻,第五电阻的 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第五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三电阻 的第一端之间。根据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开关驱动电路进一步包括一二极管,二极管的正 端连接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二极管的负端连接第二开关管的第三端。根据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第一开关管为PMOS管或PNP型三极管。根据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第二开关管为NMOS管或NPN型三极管。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开关驱动电路,包括 第一开关管,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接收控制电压,且当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第一开关管 的第一端之间的电势差大于第一预定值时,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之 间导通;第二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且当第二开关管的第 一端与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势差大于第二预定值时,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与第二 开关管的第三端之间导通。通过上述方式,解决了利用回路开关控制大电流时的可能产生的误切换,保证不 会因为充电回路中电流过大而带来的压差影响到开关控制,也不会因为外设的电压高过电 池本身电压而带来的开关控制失效等问题,使充电回路能跟更加稳定。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开关驱动电路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的开关驱动电路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所示,在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的开关驱动电路中,第一开关管Qll的第 一端接收控制电压COPl,第一开关管Qll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位VCCl。第一电阻Rll的第 一端连接第一开关管Qll的第一端,第一电阻Rll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开关管Qll的第二端。 在第一开关管Qll与控制电压COPl之间设置一第四电阻R14。第四电阻R14的第一端接收 控制电压C0P1,第四电阻R14的第二端连接于第一电阻Rll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关管Qll的 第一端之间。第四电阻R14起到分压作用,保护第一开关管Ql 1。此外,第二电阻R1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位VCC2,第二电阻R12的第二端连接待 控制开关Q13的第一端。第二开关管Q1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关管Qll的第三端,第二开 关管Q12的第二端连接待控制开关Q13的第二端,第二开关管Q12的第三端连接于第二电 阻R12的第二端与待控制开关Q13的第一端之间。第三电阻R13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开关管 Q12的第一端,第三电阻R13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关管Q12的第二端。待控制开关Q13的第 三端经检测电阻RSl连接第三电位(接地电压)GND。待控制开关Q13的第二端和第三端可 在待控制开关Q13的第一端的电压控制下导通或关闭,由此实现电池的充放电。在本实施 例中,第一电位VCCl和第二电位VCC2为高于第三电位GND的正电位。开关驱动电路进一步包括第五电阻R15与二极管D1,第五电阻R15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关管Qll的第三端,第五电阻R15的第二端连接于第二开关管Q12的第一端与第三 电阻R13的第一端之间。第五电阻R15的作用于第四电阻R14类似,起到分压作用。二极 管Dl的正端连接第二开关管Q12的第二端,二极管Dl的负端连接第二开关管Q12的第三 端,进而起到过压保护作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Qll和第二开关管Q12的选择方式为当第一开关管 Qll的第二端与第一端之间的电势差大于第一预定值时,第一开关管Qll的第二端与第三 端之间导通。当第二开关管Q12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电势差大于第二预定值时,第二 开关管Q12的第二端与第三端之间导通。因此,第一开关管Qll可由PMOS管或PNP型三极 管实现,第二开关管Q12可由NMOS管或NPN型三极管实现。当第一开关管Qll为PNP型三 极管时,第一开关管Qll的第一端、第二端及第三端分别对应于PNP型三极管的基极、发射 极及集电极。当第二开关管Q12为NPN型三极管时,第二开关管Q12的第一端、第二端及第 三端分别对应于NPN型三极管的基极、发射极及集电极。如图2所示,在正常状态时,控制电压COPl与第一电位VCCl之间的电势差为零, 第一开关管Qll关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阻Rll的作用是当第一开关管Qll的第一端 无信号输入时,将第一开关管Qll的第一端的电压上拉到与第一电位VCCl相同,由此保证 第一开关管Qll关闭。当第一开关管Qll关闭时,第二开关管Q12的第一端的电压被第三电阻R13拉至 与电压CH-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开关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驱动电路包括:  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接收控制电压,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位,其中当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之间的电势差大于第一预定值时,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之间导通;  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  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位,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待控制开关的第一端;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待控制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三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待控制开关的第一端之间,其中当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势差大于第二预定值时,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三端之间导通;  第三电阻,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诚胡有亮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钜威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