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魏俊燕专利>正文

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34787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口服液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采用白豆蔻、丁香、陈皮、厚朴、山楂、白芍为原料,用粮食酒浸泡经过滤而得到的液体口服液,该口服液对浅表性胃炎有特效,具有疗效快,治愈率高,且远期疗效较好,无毒副作用的优点及效果,且配方合理,制备方法科学,原料来源充足。(*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慢性浅表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为隐袭发生,由于其病程长,需长期服药治疗,给病人在生活及精神方面均带来很大的痛苦。其发病与幽门螺旋菌(HP)感染密切相关,胃粘膜病理变化,主要是充血、水肿、红白相间或花斑状,常伴有局限性浅表糜烂及点片状出血,中医属“胃脘痛”范畴,其基本病机是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寒,临床多为两者结合,这种病可由急性胃炎没及时治愈迂延而来,可独立发生亦可与其它疾病合并存在,由于胃在人体中是至关重要的器官,胃一旦发生疾病会给机体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其它疾病的发生,如不及时治愈,会逐渐演变成萎缩性胃炎,因此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目前常用的治疗药物不下十余种,临床常用的药物为铋剂与一种或两种抗菌素联合,如胃必治与甲硝唑、四环素结合,丽珠得乐与阿莫西林结合等,长期服用可获得较好疗效,但此类化学药品对胃肠刺激所产生的副作用患者不易接受,也有用纯中药水煎液服用,但由于过程复杂,服用不方便,患者不易坚持治疗而中断,也有些中成药,虽然服用方便,但对症性差,在服用期间仅部分症状有所改善,但易反复,根本无从治愈,也有用助消化药物,胃动力药及解痉止痛对症治疗,但因其不能杀灭幽门螺旋菌而不能达到治愈。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正是为了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而提供一种采用粮食酒浸泡中药的方法制成的一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口服液,从而可有效的治疗该种疾病。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该口服液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实现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口服液,其特征在于它是以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液体口服液白豆蔻6-60份 丁香3-30份 陈皮3-30份厚朴3-45份山楂3-30份 白芍3-45份30°-38°粮食酒500-2000份原料重量优选配比为白豆蔻20-40份 丁香10-20份 陈皮10-20份厚朴10-40份 山楂10-20份 白芍10-40份30°-38°粮食酒700-1600份原料重量最佳配比为白豆蔻30份 丁香15份 陈皮15份厚朴25份山楂15份 白芍25份30°-38°粮食酒1250份中药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按下列步骤进行a)将6-60份白豆蔻,3-30份丁香,3-30份陈皮,3-45份厚朴,3-45份白芍清洗干净,烘干,再将3-30份山楂用温火炒至黑色为止,与上述各原料进行混合粉碎至粒径小于0.2毫米;b)再将(a)项粉碎原料加入密闭容器内,并加入500-2000份30°-38°粮食酒浸泡6-24周,过滤除渣,装瓶,灭菌,装箱,即为成品。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中药是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根据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病机、病理变化及其演变过程,并认真分析各药物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筛选药物而制定的配方和制备方法。原料中的白豆蔻为君药,具有温胃散寒行气宽中作用,丁香、陈皮、厚朴为臣药,具有理气醒脾作用,白芍为佐药,具有柔肝缓急止痛作用,山楂为使药,具有消食导滞作用,全方剂具有温中散寒,醒脾理气、解痉止痛,抗菌消炎之功效,且方中白豆蔻、山楂,促进胃液分泌,增加胃液消化酶,增强胃肠蠕动,制止肠内异常发酵,驱除胃肠积气,从而起到醒脾开胃,消食化积,增强食欲的作用,白豆蔻与丁香配合可增强健脾利湿,温中散寒之功效,陈皮、厚朴、白芍理气降逆,解痉止痛的功效,丁香、厚朴有广谱抗菌作用,能抑制幽门螺旋菌,脾虚者感染率较高,并且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白细胞计数降低,通过该药剂的治疗健脾即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使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活动力增加,从而对清除幽门螺旋菌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该方通过理气,即能促进病灶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炎性细胞的吸收,有助于胃粘膜的修复,粮食酒也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药物吸收。本专利技术的口服液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抗胃炎作用研究、临床观察和多家医院的临床应用,其结果分叙如下a)急性毒性试验由河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提供报告。观察口服液一次灌胃,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本专利技术的口服液为棕色液体,用量为1日3次,每次10-15ml,按人体重60kg计算约为0.096g/kg,本试验所用剂量按g/kg表示。动物为昆明种小鼠,由河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小鼠20只,雄雌各半,体重18-21g,每鼠灌胃给予口服液0.4ml/10g体重,观察给药后当天及7日内小鼠行为活动有无异常及死亡情况,若有死亡宜作尸检。结果,本专利技术口服液灌胃后,当日未见小鼠有异常反应,观察七日亦无动物死亡,故其最大耐受量为14.4g/kg。结论一次灌胃给小鼠14.4g/kg,观察七天,未见异常及死亡,此剂量相当于拟推荐临床人用量的150倍。b)抗胃炎作用研究,由河北省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提供报告。观察口服液对大鼠乙醇性胃炎的影响。口服液及用量同(a)。动物为SD大鼠,由河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大鼠50只,雄雌各半,体重200g左右,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口服液分二个剂量组1g和0.5g/kg,三九胃泰40g/kg,西未替丁0.5g/kg,对照组给予水,以上各组均灌胃给药,容积1ml/100g体重,一天一次,连续七天。于给药第五天后,禁食不禁水40小时,于末次给药后1小时,灌服无水乙醇1ml/只,1小时后处死动物,剖腹取胃,结扎幽门和贲门,注入1%甲醛溶液10ml,并将胃浸于1%甲醛溶液中固定10-30分钟,取出,沿胃大弯剪开胃壁,用水冲洗干净,观察幽门腺处胃炎情况,索条状损伤长度>1mm者,测量长度,每mm计1分,其宽度>1mm者计分加倍,长度与宽度均<1mm者,计0.5分,将计分相加,即为胃损伤指数,以上检验比较各组胃损伤指数的差异。结论口服液1g和0.5g/kg灌胃7天后,可明显减轻乙醇所致的胃粘膜损伤,胃损伤指数明显降低P<0.01,三九胃泰和西米替丁亦可显著减少胃损伤指数P<0.01,实验结果见表1表1口服液对乙醇引起的大鼠胃粘膜损伤的影响组别 剂量 动物数(只) 胃损伤指数保护率%对照组/ 10 66.25±39.73 /口服液 1.0 10 12.55±13.96*** 700.5 10 18.15±21.49*** 70三九胃泰 40.010 17.80±24.67*** 71西米替丁 0.5 10 13.15±19.78 78***P<0.01,与对照组比结论本专利技术的口服液可明显减轻大鼠乙醇引起的胃粘膜损伤,具有抗炎作用。c)临床观察结果一、病例选择标准1、临床表理胃脘胀及(或)痛、嗳气、纳食减少,温熨脘部感觉舒适、喜热饮或口干不欲饮,舌质暗或淡,不同程度舌苔,具备其中三项以上者(舌象必有)。参照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出版社·198271-73。2、纤维胃镜及病理活检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参照1983年全国胃炎诊治座谈会纪要·慢性胃炎的胃镜诊断标准·和全国胃癌防治研究协作组病理组·胃及十二指肠粘膜活检病理·第1版·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134-136。3、一周内未曾应用抗菌素及相关治疗胃病的中西药物者。4、除外全身性疾病,急慢性传染病和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及手术史者。5、除外妊娠期及体内有出血倾向者。6、心电图、肝肾功能,血、尿、便常规检查均正常者。7、无酒瘾及药瘾者。二、一般资料治疗组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口服液,其特征在于它是以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液体口服液:白豆蔻6-60份 丁香3-30份 陈皮3-30份厚朴3-45份 山楂3-30份 白芍3-45份30°-38°粮食酒500-2000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俊燕张胜利张鐘元张译文
申请(专利权)人:魏俊燕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