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产生装置和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266672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离子产生装置和电子设备。作为所述电子设备一个例子的空气净化机包括:负离子产生部(11),用于产生负离子;正离子产生部(12),用于产生正离子;驱动部(14),用于调整离子产生部(11、12)之间的间隔(D);风速传感器(15),检测离子产生部(11、12)的设置位置的风速;以及微型计算机(16),基于风速传感器(15)的检测结果来控制驱动部(14),把离子产生部(11、12)之间的间隔(D)设定为最佳值。由于把离子产生部(11、12)之间的间隔(D)设定为最佳值,所以可以得到较大的离子产生量。(*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用于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的离子产生装置和使用该离子产生装 置的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用于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这两种离子的离子产生装置已经付诸实用。 图19是表示以往的离子产生装置的要部的立体图。在图19中,该离子产生装置包括基 板91、安装在基板91表面上的感应电极92、以及两根针电极98、99。感应电极92为一体的金属板。在感应电极92的平板部93上形成有两个贯通孔 94、95,在平板部93的周向边缘部形成有多个支撑部96。在平板部93两端的支撑部96 的各自下端,形成有比支撑部96宽度更窄的基板插入部97,各基板插入部97插入并焊接 在基板91的贯通孔中。两根针电极98、99分别插入并焊接在基板91的贯通孔中。针 电极98、99的前端从基板91的表面突出,并分别配置在贯通孔94、95的中心。如果向针电极98、99和感应电极92之间分别施加正的高电压脉冲和负的高电压 脉冲,则在针电极98、99的前端部产生电晕放电,从而在针电极98、99的前端部分别产 生正离子和负离子。利用送风机将产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向室内送出,正离子和负离子 包围在漂浮于空气中的霉菌或病毒的周围,并将它们分解(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 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305321号))。但是,在以往的离子产生装置中,存在离子产生量少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离子产生量多的离子产生装置 和采用该离子产生装置的电子设备。本技术提供一种离子产生装置,用于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其包括第一 离子产生部,用于产生正离子;第二离子产生部,用于产生负离子;以及第一调整部, 调整第一、第二离子产生部之间的间隔,来调整离子产生量。优选的是,第一调整部根据第一、第二离子产生部的设置位置的风速,调整第 一、第二离子产生部之间的间隔。此外优选的是,所述离子产生装置还包括检测部,所述检测部检测第一、第二 离子产生部的设置位置的风速,第一调整部基于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调整第一、第二离 子产生部之间的间隔。此外优选的是,所述离子产生装置还包括第二调整部,所述第二调整部调整第 一、第二离子产生部的设置位置的风速,第一调整部响应从第二调整部输出的表示风速 的信号,调整第一、第二离子产生部之间的间隔。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离子产生装置,用于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其包 括第一离子产生部,用于产生正离子;以及第二离子产生部,用于产生负离子,第 一、第二离子产生部之间的间隔能够调整。优选的是,第一、第二离子产生部之间的间隔根据第一、第二离子产生部的设置位置的风速,设定为规定值。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离子产生装置,用于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所述 离子产生装置具有多组产生正离子的第一离子产生部和产生负离子的第二离子产生部。 各组第一、第二离子产生部之间的间隔与其他组第一、第二离子产生部之间的间隔不 同。所述离子产生装置还包括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基于第一、第二离子产生部的设置位 置的风速,选择多组第一、第二离子产生部中的任意一组或两组以上的第一、第二离子 产生部,并使所选择的各组第一、第二离子产生部动作。优选的是,所述离子产生装置还包括检测部,所述检测部检测第一、第二离子 产生部的设置位置的风速,控制部基于检测部的检测结果,选择多组第一、第二离子产 生部中的任意一组或两组以上的第一、第二离子产生部。此外优选的是,所述离子产生装置还包括切换部,所述切换部以多个等级切换 第一、第二离子产生部的设置位置的风速,控制部响应从切换部输出的表示风速等级的 信号,选择多组第一、第二离子产生部中的任意一组或两组以上的第一、第二离子产生 部。此外优选的是,多组第一、第二离子产生部沿一条直线配置。各组第一、第二 离子产生部配置在比所述组间隔宽的组的第一、第二离子产生部之间。此外优选的是,第一、第二离子产生部交替配置,在各第一离子产生部的旁边 配置有第二离子产生部。各相邻的第一、第二离子产生部之间的间隔与其他相邻的第 一、第二离子产生部之间的间隔基本相等。此外优选的是,第一离子产生部包括第一感应电极,具有第一孔;第一针电 极,其前端配置在第一孔的中央部位;以及第一电源电路,向第一针电极和第一感应电 极之间施加正电压。第二离子产生部包括第二感应电极,具有第二孔;第二针电极, 其前端配置在第二孔的中央部位;以及第二电源电路,向第二针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之 间施加负电压。第一、第二离子产生部之间的间隔为第一、第二针电极之间的间隔。此外,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上述离子产生装置;以及送风 部,用于送出由离子产生装置产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在本技术的离子产生装置中,通过设置用于产生正离子第一离子产生部以 及用于产生负离子第二离子产生部,调整第一、第二离子产生部之间的间隔,来调整离 子产生量。因此,可以将第一、第二离子产生部之间的间隔设定为最佳值,从而可以得 到较大的离子产生量。此外,在本技术的另一种离子产生装置中,设置有第一离子产生部,用 于产生正离子;以及第二离子产生部,用于产生负离子,并且第一、第二离子产生部之 间的间隔能够调整。因此,可以将第一、第二离子产生部之间的间隔设定为最佳值,从 而可以得到较大的离子产生量。此外,在本技术的再一种离子产生装置中,设置有多组产生正离子的第一 离子产生部和产生负离子的第二离子产生部,使各组第一、第二离子产生部之间的间隔 与其他组第一、第二离子产生部之间的间隔不同,基于第一、第二离子产生部的设置位 置的风速,选择多组第一、第二离子产生部中的任意一组或两组以上的第一、第二离子 产生部,并使所选择的各组第一、第二离子产生部动作。因此,可以根据风速选择最佳6间隔的第一、第二离子产生部,从而可以得到较大的离子产生量。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用于说明本技术原理的实验装置的图。图2是表示利用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得到的实验结果的图。图3是用于说明得到图2所示的实验结果的理由的图。图4是用于说明得到图2所示的实验结果的理由的另一幅图。图5是表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机的离子产生装置结构的图。图6是表示与图5所示的驱动部的控制相关联部分的框图。图7是表示图5所示的负离子产生部的要部的图。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感应电极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图5所示的正离子产生部的要部的图。图10是表示图5所示的离子产生装置结构的电路图。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框图。图12是表示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机的离子产生装置结构的图。图13是表示本技术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机的离子产生装置结构的图。图14是表示图13所示的离子产生装置结构的电路图。图15是表示与图13所示的离子产生装置的控制相关联部分的框图。图1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框图。图17是简要表示本技术第四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机结构的立体图。图18是表示把离子产生装置配置在图17所示的空气净化机内状态下的空气净化 机的分解图。图19是表示以往的离子产生装置的要部的图。附图标记说明1负离子产生装置la、2a、11a、12a、61 64、98、99 针电极2正离子产生装置 3离子计数器4管道11负离子产生部12正离子产生部13导轨14驱动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离子产生装置,用于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离子产生部(12),用于产生正离子;  第二离子产生部(11),用于产生负离子;以及  第一调整部(14),调整所述第一、第二离子产生部(12、11)之间的间隔,来调整离子产生量。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田弘
申请(专利权)人:夏普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