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桂琴专利>正文

多通道进风喷雾冷却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158020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通道进风喷雾冷却塔,其结构是在塔体内的淋水板上设置有若干旋转雾化器,在塔体下部设置有集水池,在所述淋水板下部设有V形底板,在V形底板上设置有若干进风管,每根进风管的下口开在V形底板上,每根进风管的上口与一个旋转雾化器的底部上下相对,在V形底板上接有下伸的排水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使空气顺畅地进入塔内,并通过进风管通向每个旋转雾化器,使内、外层的旋转雾化器都可以建立各自的新风界面,获得各自所需的充足风量,使喷雾冷却塔达到设计性能要求,满足温降要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适用于各种中大型喷雾冷却塔。(*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直接接触水淋冷却器,具体地说是一种多通道进风喷雾冷却塔
技术介绍
目前常用的喷雾冷却塔是在塔体内设有淋水板,在淋水板上设置有呈矩阵排布的 多个旋转雾化器,在塔体下部设置有百叶窗、集水盘和集水池等。由于旋转雾化器在工作过 程所产生的淋水“雨帘”会产生较大的风阻,导致设置在内层中间部位的旋转雾化器普遍得 不到足够的新风补充。而在进风量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内层中间部位的旋转雾化器 的工作效率就会下降,进而影响到整个喷雾冷却塔的温降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多通道进风喷雾冷却塔,以解决内层中间部位的 旋转雾化器进风量不足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多通道进风喷雾冷却塔,在塔体内的淋水板上设 置有呈矩阵排布的若干旋转雾化器,在塔体下部设置有集水池,在所述淋水板下部设有V 形底板,在所述V形底板上设置有呈矩阵排布的若干进风管,每根进风管的下口开在所述V 形底板上,每根进风管的上口与一个旋转雾化器的底部上下相对,在所述V形底板上接有 下伸的排水管。本技术通过在淋水板下部设置V形底板,并在V形底板上设置从底板下部进 风的多根进风管,使设置在淋水板上的每一个旋转雾化器都能够从一根进风管处获得专门 的送风,而各旋转雾化器在工作过程所产生的淋水“雨帘”则被V形底板遮挡、收集并通过 排水管引致塔体下部的集水池中,由此通过V形底板将淋水与塔内进风相分离,从而避免 了淋水“雨帘”对塔内进风的干扰,使塔体内层中间部位的旋转雾化器也能够获得充足的塔 外新风的补充,使进风量达到设计要求,满足了整个喷雾冷却塔的温降工作要求。所述排水管的上口开在两列进风管之间的所述V形底板上,所述排水管的下口为 弯管开口,以避免直冲。在所述旋转雾化器的底部接有挡水罩,所述挡水罩的上沿与所述淋水板的底面相 接。这样可以扩大对进风管上口的遮挡保护区域,防止旋转雾化器产生的淋水进入进风管, 同时,也有利于管口上的新风顺利进入旋转雾化器。本技术实现了气水分离和多通道进风,使空气可以顺畅地进入塔内,并通过 进风管通向每个旋转雾化器,这样,内外层的旋转雾化器都可以建立各自的新风界面,获得 各自所需的充足风量,从而使喷雾冷却塔达到设计性能要求,满足了温降要求。本技术 可适用于各种中大型喷雾冷却塔。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侧向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正向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在喷雾冷却塔的塔体内设置有淋水板2,在淋水板2上设置有四 排五列共20个旋转雾化器1 (旋转雾化器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设定),在旋转雾化器1的底 部接有锥台状的环形挡水罩3,挡水罩3的上沿与淋水板2的底面焊接在一起。在淋水板2 的下部设有V形底板6。V形底板6的前后两端为与塔身相接的V字形的顶沿,V形底板6 的中部成尖棱下探。在V形底板6上设置有与旋转雾化器数量对应的20个进风管4,每根 进风管4的上口与一个旋转雾化器1的底部上下相对。前后两排的进风管4的下端均为倾 斜的喇叭状开口,开在V形底板6的斜面上;居中一排的进风管4的下口为平口喇叭状。这 样,每列的五个进风管4的下开口在V形底板6上就呈V形排布,使从塔体前、后面进入的 新风达到合理分配,互不影响。V形底板6还可制成倒棱锥形。图1中,为提高通过进风管 4的进风量,还可在进风管4下开口上设置迎风挡板10,迎风挡板10的下沿应以不遮挡后 排进风管的下口上沿为限。进风管4的管径应能够与旋转雾化器的总进风量和所需的进风 速度相匹配。如图1所示,在塔体下部可还按原有结构设置集水盘7和集水池8。由于V形底板 6本身也具有收集淋水的作用,所以,也可以省去集水盘的设置。同样,在塔体的前、后面仍 可设置百叶窗5。为有利进风,也可省去百叶窗。图2中,在V形底板6的最低位置处接有一根(或几根)下伸的排水管9,排水管 9的上口开在两列进风管4之间的V形底板6上,排水管9的下口为弯管开口。排水管9下 端直接通到塔体最底层的集水池8中。根据需要,可将上述冷却塔单体进行排列,组合成满足需要的大型冷却塔。权利要求一种多通道进风喷雾冷却塔,在塔体内的淋水板(2)上设置有呈矩阵排布的若干旋转雾化器(1),在塔体下部设置有集水池(8),其特征是,在所述淋水板(2)下部设有V形底板(6),在所述V形底板(6)上设置有呈矩阵排布的若干进风管(4),每根进风管(4)的下口开在所述V形底板(6)上,每根进风管(4)的上口与一个旋转雾化器(1)的底部上下相对,在所述V形底板(6)上接有下伸的排水管(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通道进风喷雾冷却塔,其特征是,所述排水管(9)的上口开 在两列进风管(4)之间的所述V形底板(6)上,所述排水管(9)的下口为弯管开口。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通道进风喷雾冷却塔,其特征是,在所述旋转雾化器 (1)的底部接有挡水罩(3),所述挡水罩(3)的上沿与所述淋水板(2)的底面相接。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多通道进风喷雾冷却塔,其结构是在塔体内的淋水板上设置有若干旋转雾化器,在塔体下部设置有集水池,在所述淋水板下部设有V形底板,在V形底板上设置有若干进风管,每根进风管的下口开在V形底板上,每根进风管的上口与一个旋转雾化器的底部上下相对,在V形底板上接有下伸的排水管。本技术可使空气顺畅地进入塔内,并通过进风管通向每个旋转雾化器,使内、外层的旋转雾化器都可以建立各自的新风界面,获得各自所需的充足风量,使喷雾冷却塔达到设计性能要求,满足温降要求。本技术可适用于各种中大型喷雾冷却塔。文档编号F28F25/02GK201637292SQ20102017049公开日2010年11月17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27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27日专利技术者李桂琴 申请人:李桂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通道进风喷雾冷却塔,在塔体内的淋水板(2)上设置有呈矩阵排布的若干旋转雾化器(1),在塔体下部设置有集水池(8),其特征是,在所述淋水板(2)下部设有V形底板(6),在所述V形底板(6)上设置有呈矩阵排布的若干进风管(4),每根进风管(4)的下口开在所述V形底板(6)上,每根进风管(4)的上口与一个旋转雾化器(1)的底部上下相对,在所述V形底板(6)上接有下伸的排水管(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桂琴
申请(专利权)人:李桂琴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