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控制的海底藻场构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145779 阅读:3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人工控制的海底藻场构建方法,它包括海藻附着基的选择和处理、海藻育苗和插播等步骤,所述海藻附着基为红棕绳编织成的苗帘,所述海藻育苗包括海藻采苗和育苗管理,所述海藻采苗放散中采孢子水密度达到10-15个游孢子/100倍显微镜视野下后,将海藻附着基放于海水中附着,附着密度为20-30个胚孢子/100倍显微镜视野下。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海底藻场的种类、密度、地点、播种时间、实现了人工控制;把藻类固定的C、N、P等物质通过收获海藻从海洋中拿到陆地,解决生态问题的效果更加长久;成本远远低于人工鱼礁的成本;不破坏海底自然地貌;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海底藻场可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可以快速增加资源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
技术介绍
森林对陆地环境的影响早已为人所重视,海洋藻类作为海洋中的林木对海洋生态 环境的影响也同样为海洋工作者所重视。大型海藻对海洋生态的生物修复作用是海洋生态 学界的共识藻类吸收水体中的CO2,参与全球碳循环,起到消耗大气(X)2的效果,达到控制 温室气体的目的;藻类光合作用排出的A提高了水体溶解氧含量,改善了水质;藻类吸收 N、P等无机盐,可以解决海洋富营养化问题,减少由此导致的赤潮、浒苔爆发式增殖等海洋 生态危机;另外海底藻场起到了人工鱼礁的作用可以增加渔业资源。但我国近岸海底包括海草等海洋高等植物的水生植物资源长期以来呈减少趋势, 为解决这一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海洋科技工作者展开了海藻(草)床、人工藻礁等研究工 作。但现在海藻床和藻礁的建设,除了大叶藻(不属于藻类,是一种水生高等植物可以产生 种子)可以撒播种子以实现向指定海域海底投放种子增殖外,在藻类中都是通过投石、筑 礁等方式以改变藻类附着基质,使本海域的野生藻类在人工鱼礁上附着生长的模式。传统的人工藻礁是先筑礁、后有野生藻类附着,因此人工藻礁的藻类种类繁杂,优 势种类不明显,藻类难以收获,从固C和固N等角度分析,海藻腐烂后,藻体固定的C、N、P又 回归到水体中,不能彻底解决生态问题;投石筑礁耗资巨大,一定程度上存在破坏海底地貌 问题;传统的人工藻礁等,需要建好后较长的时间,野生藻类慢慢繁衍生长,一般需要几年 的时间才能使海底藻类繁茂;传统藻场不能够把非本地自然资源藻类在指定的时间、地点, 密度内播种。因此,人工藻礁既受地域条件的限制,而且投资高,难以形成产业化。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人工藻礁难以实现长期固C和固N、成本太高、耗时较长、且会破 坏海底地貌等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本专利技术通过直接 向海底投放大型经济海藻幼苗,人工主动定点、定量、定时、定种类向海底投放海藻苗种,构 建使用经济藻类的海底藻场,以获得经济利益;本专利技术固C、固N效果较好;成本低,投资小; 不破坏海底自然地貌;且海底藻场可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种人工控制的海底藻场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1)海藻附着 基的选择和处理;( 海藻育苗;C3)插播;所述海藻附着基为红棕绳编织成的苗帘,所述 海藻附着基的处理为先晒干红棕绳,然后干锤3-5分钟,用淡水浸泡红棕绳一个月到两个 月,湿锤5-8分钟,然后开始编织苗帘,所述苗帘编织方法为红棕绳缠在苗帘架子上编织 苗帘,所述苗帘架长108cm,宽50cm,在其短边框上均勻钉28个钢钉,苗帘编织结束后,用火 燎毛后,把苗帘从苗帘架子上取下用淡水蒸煮苗帘M-36小时,期间每隔2小时换水一次, 接着向淡水添加0. 5% -1%的碳酸钠蒸煮12小时,随后开始每隔2小时换水一次,继续蒸煮12小时,水洗、晒干后存放备用; 所述海藻育苗包括海藻采苗和育苗管理,所述海藻采苗包括放散和附着,所述放 散是将海藻种菜放于砂滤海水中放散游孢子,采孢子水密度达到10-15个游孢子/100倍显 微镜视野下后,将海藻附着基放于孢子水中附着,游孢子附着苗帘后为胚孢子,附着密度为 20-30个胚孢子/100倍显微镜视野下,换砂滤海水进入培养阶段;所述育苗管理中,附着有 海藻的贝类单层放置,通过控制光照、温度、施肥、洗刷、换水方式进行育苗管理;所述插播是将附着有海藻幼苗的附着基插播于海底。进一步的,所述海藻选自海带、大海带、裙带菜或鼠尾藻中的一种或几种。再进一步的,所述育苗管理如下(1)控光采用自然光育苗,前期控光 1000-20001x ;中期控光 2000-30001x ;后期控光 3000-50001x ;(2)控温7-10°C ;(3)施肥前期 2ppm-3ppm 的 NOf-N,0. 2ppm_0· 3ppm 的 PO广P ;中期 3ppm-4ppm 的 NOf-N,0. 3ppm_0. 4ppm 的 PO43T3 ;前期 4ppm-5ppm 的 NOf-N,0. 4ppm_0. 5ppm 的 PO43T3 ;(4)洗刷用高压水枪喷刷,每周2-3次; (5)换水每日换水20% -30%。其中,所述插播密度分别为大海带、裙带菜为100-300株/平方米,海带为50-150株/平方米,鼠尾藻为100-200株/平方米。进一步的,所述插播方法为在海底无淤积的海域采用2-10米的底播苗绳,所述 苗绳的两端用木橛插入海底固定;在海底有淤积的海域采用长度为0. 5-1米的底播苗绳, 将竹竿插入海底,竹竿的一端露出淤积部分,露出的竹竿一端固定苗绳,所述两种方法均用 1. 5cm直径的红棕绳做底播苗绳,在苗绳上夹海藻苗种,株间距为7cm-8cm。其中,所述插播时间选择在10月初,裙带菜播种时的海水温度为19-20°C,海带、 大海带插播时的海水温度为18-19°C。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找到适宜不同海域自然条件的种类,通过人工育苗,把最适合不同海域的 海藻种类,定时、定点、定密度在某一海域播种,实现全人工控制的海底藻场。由于本专利技术 的海底藻场的藻类是可以人工选择的,可以选择垂直分布广的藻类加大海底藻场的水深跨 度;可以把藻类养殖的新成果(如培育的新品种,引进的优良品种或原种),应用于海底藻 场的构建,由于藻场优势种类明显,且是经济价值高的藻类,可以收获,使藻场的藻类有了 收获的可能和价值,能够实现海底藻场在经济上的自主运行;海底藻场的种类、密度、地点、 播种时间、实现了人工控制,便于建立以经济价值比较高的藻类为优势种类的海底藻场;在 收获藻类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把藻类固定的C、N、P等物质从海洋中拿到陆地,解决生态 问题的效果更加长久;本专利技术建立的海底藻场其成本远远低于人工鱼礁的成本;不破坏海 底自然地貌;本专利技术的海底藻场可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可以快速增加资源量,当年即可形成 藻场。结合附图和阅读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人工控制的海底藻场构建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所谓海底藻场,就是在海底播种适宜不同海域自然条件的各种海藻。1、海藻附着基的选择和处理A、附着基的准备采用直径7mm的红棕绳作为育苗苗绳,育苗苗绳编织成苗帘作 为附着基,苗帘长度108cm,宽度53根苗绳。B、附着基的处理所述海藻附着基的处理为先晒干红棕绳,然后干锤3-5分钟, 用淡水浸泡红棕绳一个月到两个月,湿锤5-8分钟,然后开始编织苗帘,所述苗帘编织方 法为红棕绳缠在苗帘架子上编织苗帘,所述苗帘架长108cm,宽度50cm,在其短边框上均 勻钉观个钢钉,苗帘编织结束后,用火燎毛后,把苗帘从苗帘架子上取下用淡水蒸煮苗帘 24-36小时,期间每隔2小时换水一次,接着向淡水添加0. 5% -1%的碳酸钠蒸煮12小时, 随后开始每隔2小时换水一次,继续蒸煮12小时,水洗、晒干后存放备用。C、海藻种类的选择本专利技术根据水深和水温等因素选取适宜不同海域自然条件的 海藻,因为播种的海藻种类与水深、水温等关系密切,小于4米水域可以选择海带,大于5米 水深可以播种大海带,中等深度可以播种裙带菜;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人工控制的海底藻场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1)海藻附着基的选择和处理;(2)海藻育苗;(3)插播;所述海藻附着基为红棕绳编织成的苗帘,所述海藻附着基的处理为:先晒干红棕绳,然后干锤3-5分钟,用淡水浸泡红棕绳一个月到两个月,湿锤5-8分钟,然后开始编织苗帘,所述苗帘编织方法为:红棕绳缠在苗帘架子上编织苗帘,所述苗帘架长108cm,宽50cm,在其短边框上均匀钉28个钢钉,苗帘编织结束后,用火燎毛后,把苗帘从苗帘架子上取下用淡水蒸煮苗帘24-36小时,期间每隔2小时换水一次,接着向淡水添加0.5%-1%的碳酸钠蒸煮12小时,随后开始每隔2小时换水一次,继续蒸煮12小时,水洗、晒干后存放备用;所述海藻育苗包括海藻采苗和育苗管理,所述海藻采苗包括放散和附着,所述放散是将海藻种菜放于砂滤海水中放散游孢子,采孢子水密度达到10-15个游孢子/100倍显微镜视野下后,将海藻附着基放于孢子水中附着,游孢子附着苗帘后为胚孢子,附着密度为20-30个胚孢子/100倍显微镜视野下,换砂滤海水进入培养阶段;所述育苗管理中,附着有海藻的贝类单层放置,通过控制光照、温度、施肥、洗刷、换水方式进行育苗管理;所述插播是将附着有海藻幼苗的附着基插播于海底。...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升平赵迎春杨宁王春德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