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咽喉异感症状的中药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12598 阅读:189 留言:1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治疗咽喉异感症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据有关医学临床报导,患各种各样咽喉疾病的患者为国内总人数的12%左右,国内目前治疗咽喉炎症的药品多为一种药治多种病,疗效不十分理想,尤其是治疗慢喉喑,咽部异感症,声带肥厚等症的药物几乎慎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药物组方中以半夏,胆南星祛风化痰,茯苓甘淡渗湿以培脾,苏梗、厚朴、枳实升降气机为主药,辅以砂仁,槟榔、神曲醒脾和胃,木蝴蝶,引经开郁,佐以蝉衣利咽解痉,合而用之以达气机顺畅,痰去湿化,咽利音复之功效。因而其疗效显著,能更大限度的发挥药物疗效,疗程周期短外,见效快,巩固率高,不易复发,无毒副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体地是以中草药为原料,一种治疗咽喉部疾病如咽部不适,咽部异物感,声带肥厚等症状的一组药物组方,并经过先进设备和工艺制备方法处理加工而成的纯中药制剂。
技术介绍
咽喉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上升趋势,据资料研究发现由于工业的持续发展,已对城市环境及大气环境造成威胁,工业的持续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加之一些地区饮食生活习惯的影响,我国目前咽喉疾病的患病人群不断增加,据有关医学临床报导,患各种各样咽喉疾病的患者为国内总人数的12%左右,发病率之高,将引起医学界及国人的重视。咽部异感症,慢喉喑,声带肥厚是由于长期发声不当,演唱过妄,强力负重,将息失宜或痰湿内阻、肝郁气滞所致的咽喉常见病,国内目前治疗咽喉炎症的药品虽然有上十种之多,但多为一种药治多种病,疗效不十分理想,尤其是治疗慢喉喑,咽部异感症(中医称梅核气),声带肥厚等症的药物几呼慎微,西医采取声休或实施手术配合抗生素来控制疾病,但负面疗后影响大,给患者造成痛苦。因此研究疗效确切,标本兼治,辩证施治的系列化中药组方制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燥湿化痰,疏肝理气,用于治疗咽部不适,咽部异物感症状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治疗咽喉异感症状的中药,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的治疗咽喉疾病异感症状的中药是由下述的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药剂茯苓40-60份 法半夏40-60份枳实40-60份青皮40-60份 胆南星40-60份橘红40-60份砂仁40-60份 豆蔻15-35份 槟榔40-60份合欢皮40-60份 神曲40-60份 紫苏梗40-60份生姜6-8份 蝉蜕40-60份 木蝴蝶40-60份厚朴40-60份上述的治疗咽喉疾病异感症状的中药是由下述的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药剂茯苓50份 法半夏50份 枳实50份青皮50份 胆南星50份 橘红50份砂仁50份 豆蔻25份 槟榔50份合欢皮50份 神曲50份 紫苏梗50份生姜7.5份蝉蜕50份 木蝴蝶50份厚朴50份上述的药剂是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述的剂型。上述的剂型为丸剂、片剂或胶囊。上述的剂型为丸剂的制备方法的工艺步骤如下(1)、按上述的配方称量,将枳实、青皮、神曲分别以文火清炒,炒至药材表面颜色发黄,备用;(2)、将厚朴用生姜水来制取药材后,备用;(3)、将配方中的十六味中药,粉碎成80-120目的细粉,过筛、混合均匀。(4)、将每100重量份的粉末加35-50重量份的赋型剂;再与适量的纯化水混合搅拌均匀、炼药、出条、制丸、干燥、筛丸、选丸,即制成丸剂。上述的的赋型剂为炼蜜。上述的剂型为片剂的制备方法的工艺步骤如下(1)、按上述的配方称量,将枳实、青皮、神曲分别以文火清炒,炒至药材表面颜色发黄,备用;(2)、将厚朴用生姜水来制取药材后,备用;(3)、取茯苓、砂仁、胆南星各一半量,粉碎成120-140细粉,过筛,混匀,备用;(4)、将配方中的另十三味药材及茯苓、砂仁、胆南星三味药材的剩余量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在温度为85℃时相对密度为1.28-1.32的稠膏与步骤(3)制备的细粉及适量辅料混匀,压制成片,包薄膜衣,即得片剂。上述的剂型为胶囊的制备方法的工艺步骤如下(1)、按上述的配方称量,将枳实、青皮、神曲分别以文火清炒,炒至药材表面颜色发黄,备用;(2)、将厚朴用生姜水来制取药材后,备用;(3)、取茯苓、砂仁、胆南星各一半量,粉碎成120-140细粉,过筛,混匀,备用;(4)、将配方中的另十三味药材及茯苓、砂仁、胆南星三味药材的剩余量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在温度为85℃时相对密度为1.28-1.32的稠膏与步骤(3)制备的细粉混匀,干燥,粉碎,制成细小颗粒,装入胶囊,即得。上述的剂型为颗粒剂的制备方法的工艺步骤如下(1)、按上述的配方称量,将枳实、青皮、神曲分别以文火清炒,炒至药材表面颜色发黄,备用;(2)、将厚朴用生姜水来制取药材后,备用; (3)、取茯苓、砂仁、胆南星各一半量,粉碎成120-140细粉,过筛,混匀,备用;(4)、将配方中的另十三味药材及茯苓、砂仁、胆南星三味药材的剩余量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温度为65℃、相对密度为1.15-1.20的浸膏,加乙醇调整含醇量至60%,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至温度为85℃、相对密度为1.28-1.32的稠膏;(5)、再将与步骤(3)制备的细粉及135份蔗糖、65份淀粉制粒,即得。上述的剂型为胶囊的制备方法的工艺步骤如下(1)、按上述的配方称量,将枳实、青皮、神曲分别以文火清炒,炒至药材表面颜色发黄,备用;(2)、将厚朴用生姜水来制取药材后,备用;(3)、将以上十六味药材,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温度为85℃、相对密度为1.18-1.20的浸膏,调整乙醇量达80%,搅拌均匀,静置,回收乙醇,药液浓缩至温度为50℃、相对密度为1.30-1.32的稠膏,减压干燥,粉碎;(4)、再加入色拉油混匀成45-50%的混悬液,制成软胶囊。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组方严谨,配伍科学,疗效显著,能更大限度的发挥药物疗效,疗程周期短外,见效快,巩固率高,不易复发,无毒副作用等优点。四、具体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基于中医对各种常见咽部异感症,中医称(梅核气)的发病机理及治疗原则,在临床验方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研究,参考现代医学理论及临床经验为依据治疗选用本专利技术的药物组方。本专利技术组方各味药的药性为1、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性味甘、淡、平。归心脾,肾经。性能特点本品甘淡渗利,性平不偏,并兼补虚。既能渗利水湿,又能健脾宁心、凡水湿,停饮无论寒热或兼否脾虚皆宜。2、法半夏为半夏的炮制加工品。性味辛,温。归脾、胃、肺经。性能特点燥湿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3、枳实为芸香料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干燥幼果。性味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性能特点本品苦泄辛散降下,性微寒而药力较猛,既善于破气除胀,消积导滞,又长于行气消痰以通痞塞,故为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痞之要药。枳实(炒)是以文火清炒,炒至药材表面颜色发黄,即可。4、青皮为芸香料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性味苦、辛、温。性能特点具有疏肝破气,散结消滞之功,作用于肝气郁滞之胸胁,乳房胀痛或结块,乳痈,疝气痛等。青皮(炒)是以文火清炒,炒至药材表面颜色发黄,即可。5、胆南星为制天南星的细粉与牛、羊或猪胆汁经加工而成。性味苦、微辛、凉。归肺、肝、脾经。性能特点清热化痰,息风定惊,用于痰热咳嗽,咯痰黄稠等症。6、橘红为芸香料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皮外层红色部分。性味辛、苦、温。性能特点发表散寒,行气宽中,燥湿化痰。7、砂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海南砂或缩砂和干燥成熟果实。性味辛、温。归脾,胃经。性能特点本品气芳香而辛散温通,归脾胃经,既善醒脾化湿,行气温中,为治寒湿中阻,脾胃气滞之良药。8、豆蔻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辛、温。归肺,脾、胃经。性能特点化湿消痞,行气温中,开胃消食。用于湿浊中阻,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咽喉异感症状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治疗咽喉异感症状的中药是由下述的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药剂:茯苓40-60份法半夏40-60份枳实40-60份青皮40-60份胆南星40-60份橘红40-60份 砂仁40-60份豆蔻15-35份槟榔40-60份合欢皮40-60份神曲40-60份紫苏梗40-60份生姜6-8份蝉蜕40-60份木蝴蝶40-60份厚朴40-60份。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小华傅彬赵彤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碑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7[中国|西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北京市联通] 2014年12月10日 18:18
    生理上指喉咙包括咽食管上部喉及气管的通向胃和肺的通道颈的前方上部紧接面颊的部分也用以比喻形势险要的交通孔道
    0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