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胡武辉专利>正文

一种立体层次建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029503 阅读:2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立体层次建筑,有效解决现有建筑占用土地面积大,道路堵塞,居住环境差的问题。技术方案是,由单体建筑和单体建筑间空体结构按“一个单体建筑、一个单体建筑间空体结构”后组成的大平面面积立体透采光型建筑,组成后单体建筑各侧面一定要有建筑间空体结构的透光后空间,组成立体层次建筑后的各侧面边长要大于建筑高,以利于建筑抗灾害水平方向稳定,以网架结构计算立体层次建筑的整体受力;单体建筑基面、屋面角、边对应为整个立体层次建筑网架结构的竖向构件,基础边梁角角对连成立体层次建筑结构的网架下弦通梁,屋面边梁角角对连形成立体层次建筑结构的网架上弦通梁。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新颖独特,节约土地面积,居住条件好,环境污染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特别是立体层次建筑形式及海上立体层次建筑的配套设 施、设备的一种立体层次建筑。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的进一步膨胀,表现在对优良 土地的需求越来越急切。中国发展30年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已由发展前的粮食输出地区 沦为粮食输入地区,现在经济发展重心已向西北偏移,若复制原有发展模式,必然影响后代 子孙的粮食安全。形成城市的地方都是土地肥沃的地方,正是城市的急剧膨胀,圈掉了原有居民有 保证吃饭的土地,造成食品供应只有求助于边远外援,加重了运输成本、社会管理成本。城 市内寸土寸金,为提高土地使用率把建筑搞的越来越高,城市的大片高大建筑群阻挡了固 有的季风通道,形成热岛效应,对气候造成很大影响,使天气变得越来越恶劣,生存居住环 境越来越差。而城市中细高建筑越多,承担人员流动、物资往来的交通压力就越大。以细高 建筑组成的城市规模越大,其对外物资需求越重,交通问题越多,这不是立交桥建的少、更 不是道路不够宽,主要是建筑对地表层面的依赖太重了。2010年中秋节的首都北京出现的 “首堵”就是很好的例证。地表层面面积是有限的,而空间是无限的。要想改变城市发展的这种尴尬,就必须 对当今建筑型式进行修改使建筑变单层次依赖(只一个地面出、入平面),向多层次面扩 展、规划、设计,即建造多层次的立体层次建筑。没有阳光的建筑是不适宜于人居住、工作的,要想建造真正的立体层次建筑,必须 部分改变采光设施的平板面透光结构,使太阳光能普遍照射到立体建筑内部各功能房间以 外的大空间,使立体建筑内部大空间周边房间围护面上的各“窗”均能起到自然采光作用。立体层次建筑因属粗大型建筑,结构稳定性很强,可以建造在弱支撑基质之上 (包括水),只要计算好荷载组合,就可以使建筑均勻沉降至稳定状态。同样可以利用水的 流动性把立体层次建筑建造在水上,只要使用抵抗足够水压力的隔水建筑材料就可以使建 筑屹立在水中。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专利技术之目的就是为提供一种立体层次 建筑,可有效解决现有建筑占用土地面积大,道路堵塞,居住环境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对立体层次建筑的远景描述,以海上全混凝土结 构三层次立体层次建筑为示例进行结构介绍、受力分析、及部分细节的解决处理,来说明此 种立体层次建筑在理论上的可行性;通过对海上立体层次建筑水下防漂移支撑的建设顺序 的描述,及水下防漂移支撑建设设施说明在当今条件下能够实现浅海利用的可行性;通过 对海上立体层次建筑的海上施工场的建设描述说明其海上立体建筑工厂化生产的可行性;通过对海上立体层次建筑间、海上立体层次建筑与陆地间的水下物资通道建设分析,来说 明立体层次建筑的实现后的优越性。据此,本专利技术是由单体建筑(1)和单体建筑间空体结 构(2)按“一个单体建筑(1)、一个单体建筑间空体结构O)”后组成的大平面面积立体透 采光型建筑,组成后单体建筑(1)各侧面一定要有建筑间空体结构(2)的透光后空间,组成 立体层次建筑后的各侧面边长要大于建筑高,以利于建筑抗灾害水平方向稳定,以网架结 构计算立体层次建筑的整体受力;单体建筑(1)基面、屋面要角、边相对应,做为整个立体层次建筑网架结构的竖向 构件,基础边梁通过角角对连成整个立体层次建筑结构的网架下弦通梁,屋面边梁通过角 角对连形成整个立体层次建筑结构的网架上弦通梁,单体建筑(1)要设计有三个标高对应 一致的出、入层次平面机动交通层次面在建筑底部,供车辆通行或停放,机动交通层次高 度和层数可互通立交,根据车辆的通行、停放实际情况调整;建筑主体功能层次面在建筑中 部,供人活动、居住、工作,建筑主体功能层次高度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太阳光在通过透光体 后衰减变弱,故主体功能层次高度不能超过70m;屋顶出、入活动层介面上是大气层,用于 种植、透采光、综合活动;单体建筑间空体结构(2)是单体建筑(1)组合后形成的空间,是单体建筑(1)的 立体透采光后空间,在建筑屋顶平面用立体透采光板封闭,屋顶单向进光,在太阳光透过立 体采光板后,向下各方向均有出光,使单体建筑间空体结构中各侧面的单体建筑边面均有 光照射到,在达到透采光的同时,减少建筑内部与外界的热交换,达到以地基层相对衡温控 制建筑内部环境的目的;建筑底部平面封闭,以利于建筑基底面防水处理;交通层次面的 底、顶部封闭,在连通活动层面的同时,避免交通工具尾气污染建筑功能层层次空间的大 气,交通层次内的空气交换,由主体功能层次面空间进入,只能通过预设的排风道排至自然 大气层。本专利技术结构新颖独特,节约土地面积,居住条件好,环境污染小,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四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平面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单体建筑间空体在建筑底部迎水面空间的结构布置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单体建筑及空体处交通层平面布置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单体建筑及空体处人流活动层平面布置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单体建筑与建筑空体处下部封闭结构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单体建筑标准层结构布置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单体建筑顶部机房层结构性布置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建筑顺LA,η轴上部主网架梁外形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单体建筑间空间体处屋顶封闭采光板支撑网架最大截面处剖面 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单体建筑及空体处屋顶平面布置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单体建筑中楼梯间梯段布置剖面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的边支撑建筑及边配重建筑交通层平面布置示意图13为本专利技术的边支撑建筑及边配重建筑功能层平面布置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的建筑侧面示意图及交通层至屋顶连接坡道的竖向位置示意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的屋顶道路在建筑边部布置示意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海中立体建筑网架计算1/8平面图;图17为本专利技术的组成示例海上立体层次建筑在建筑底部与海底的可拆卸防漂移 海底支撑的连接剖面示意图;图18为本专利技术的海上立体层次建筑的可拆卸防漂移海底支撑施工平台平面示意 图;图19为本专利技术的海上立体层次建筑的可拆卸防漂移海底支撑施工中局部剖面示 意图;图20为本专利技术的海上建筑施工场地平面图;图21为本专利技术的海上建筑施工场地剖面图;图22为本专利技术的隔水门扇受力简图;图23为本专利技术的水坝预制定位隔墙间、隔水门扇、水上翻转三种状态示意图;图M为本专利技术的水下陆运通道平面示意图;图25为本专利技术的水下陆运通道过水水运航线侧面示意图;图沈为本专利技术的水下陆运通道普通侧面示意图;图27为本专利技术的支撑面平面范围放大示意图; 图观为本专利技术的支撑面平面范围放大侧示图。五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一 )、立体层次建筑的描述(只针对三层次立体建筑示例进行描述)是在现有 建筑功能平面分区的基础上进行立体层次再分配,即在竖直方向上分为三个不同功能的 出、入平面(相当于当今建筑的地面)机动交通出入在建筑底部,供车辆通行或停放;建筑 主体功能在建筑中部,供人活动、居住、工作;增加屋顶出、入活动层面,用于种植、透采光、 综合活动等。立体层次建筑的具体的技术方案是由图1-15所示,立体层次建筑由单体建筑(1)和单体建筑间空体结构(2)按“一 个单体建筑(1)、一个单体建筑间空体结构O)”后组成的大平面面积立体透采光型建筑 (如图1),组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立体层次建筑,其特征在于,由单体建筑(1)和单体建筑间空体结构(2)按“一个单体建筑(1)、一个单体建筑间空体结构(2)”后组成的大平面面积立体透采光型建筑,组成后单体建筑(1)各侧面有建筑间空体结构(2)的透光后空间,组成立体层次建筑后的各侧面边长大于建筑高,以利于建筑抗灾害水平方向稳定和以网架结构计算立体层次建筑的整体受力;单体建筑(1)基面、屋面要角、边相对应,做为整个立体层次建筑网架结构的竖向构件,基础边梁通过角角对连成整个立体层次建筑结构的网架下弦通梁,屋面边梁通过角角对连形成整个立体层次建筑结构的网架上弦通梁,单体建筑(1)有三个标高对应一致的出、入层次平面:机动交通层次面在建筑底部,供车辆通行或停放,机动交通层次高度和层数互通立交,根据车辆的通行、停放实际情况调整;建筑主体功能层次面在建筑中部,供人活动、居住、工作,建筑主体功能层次高度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太阳光在通过透光体后衰减变弱,主体功能层次高度不超过70m;屋顶出、入活动层介面上是大气层,用于种植、透采光、综合活动;单体建筑间空体结构(2)是单体建筑(1)组合后形成的空间,单体建筑(1)的立体透采光后空间,在建筑屋顶平面用立体透采光板封闭,屋顶单向进光,在太阳光透过立体采光板后,向下各方向均有出光,使单体建筑间空体结构中各侧面的单体建筑边面均有光照射到,在达到透采光的同时,减少建筑内部与外界的热交换,达到以地基层相对衡温控制建筑内部环境的目的;建筑底部平面封闭,以利于建筑基底面防水处理;交通层次面的底、顶部封闭,在连通活动层面的同时,避免交通工具尾气污染建筑功能层层次空间的大气,交通层次内的空气交换,由主体功能层次面空间进入,只能通过预设的排风道排至自然大气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武辉夏锦红
申请(专利权)人:胡武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