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俊昌专利>正文

捕鼠笼结构改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0200 阅读:2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捕鼠笼结构改良,其主笼体是呈一层以上的多层状,且于顶层一侧处设有一切槽,通过以可供副笼体容置于该处,又当副笼体容置上时,是能利用结合件结合于该主、副笼体的交接处,而令副笼体可定位于主笼体上,其中主笼体的顶层设有一切槽,底层则设有入口信道,且该入口信道内枢设有一倾摆门板,又主笼体的各笼层是均以引道的设置,而能相通连,及于顶层相对于切槽的侧面处形成有透空部,副笼体的周缘一侧设有一具栅门的开口,内侧面相对于主笼体的透空部处则设有一入口信道,且该入口信道内亦枢设有一倾摆门板;通过上述结构,以得到副笼体可单独使用,且移动至室外曝晒处理时可相对方便、省力。(*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捕鼠笼结构改良」,尤指其捕鼠笼不仅能呈现出主、副笼体同时使用的型态,更能令副笼体单独使用,以增加该结构的多样化性。
技术介绍
有鉴于传统捕鼠笼仅能单只捕捉的缺弊,本技术专利技术人遂研发出一种可连续重复捕鼠,且能绝对防止捕获的鼠类逃脱的捕鼠笼结构设计(见台湾省专利公报第421996号),其主要是于捕鼠笼的入口通道底面中段固设有槛凸助,且槛凸肋顶缘是枢架一可后倾摆的倾摆门板,又倾摆门板前缘底侧组设有配重体,使倾摆门板常态呈倾斜状,而由倾摆门板翘起的后缘,抵顶于入口通道顶面固设的挡护板内缘上,让倾摆门板上方至挡护板下方间入口通道形成单向进入的翘板式设计,通过此,以促使捕鼠笼达到连续重复捕鼠,及绝对防止逃脱的实用功效;本技术专利技术人于开发出该技术案之后,并不因此而自满,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持续地再加以思索研发,力求让此一结构特色能更加地实用好用;本技术专利技术人于后续开发过程中发现,上述前案结构中若将捕鼠笼设计呈多层的笼室状,虽能有效增加捕鼠的容量,但势必也会让整个捕鼠笼所占据的空间跟着加大,而较不利于在狭小的环境中使用,况且,若捕鼠笼设计呈多层的笼室状,于捕获鼠类而欲将捕鼠笼移至室外加以曝晒处理时,又会因捕鼠笼的体积加大,且重量亦跟着提升,而会让移动的过程中倍显不易及费力,故实有必要再加以改良突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主要是解决本技术专利技术人先前所开发的公知捕鼠笼结构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捕鼠笼结构改良,在设计呈多层笼室状时,可在狭小的环境空间内使用,及在补获鼠类欲加以曝晒处理时,又会相对的简单、省力。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捕鼠笼结构改良,其主笼体是呈一层以上的多层状,且于顶层一侧处设有一适大长形状的切槽,通过以可供副笼体容置于该处,又当副笼体容置上时,是能利用可再拆卸的结合件结合于该主、副笼体的交接处,而令副笼体可确实地定位于主笼体上,其中主笼体的顶层设有一切槽,底层适当位置处则能依需要,而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入口通道,且该些入口通道内亦能通过槛凸助的设置,而均枢设有一外缘底侧具有配重体的倾摆门板,又主笼体的各笼层是均以引道的设置,而能相通连,及于顶层相对于切槽的侧面处形成有透空部,副笼体的周缘一侧设有一具栅门的开口,内侧面相对于主笼体的透空部处则设有一入口信道,且该入口信道内亦通过槛凸肋的枢设,而设有一具配重体的倾摆门板,通过上述结构,以得到捕鼠笼结构改良。本技术的优点是(一)本技术提供捕鼠笼结构改良,其捕鼠笼不仅能呈现出主、副笼体同时使用的型态,更能令副笼体单独使用,以增加该结构的多样化性。(二)本技术提供捕鼠笼结构改良,当欲捕鼠的环境空间狭小,而不足以供主、副笼体同时使用时,是可利用结合件拆卸下,及主、副笼体可相分离的特性,单独使用副笼体,以获得一种兼具有不占据空间,且能有效捕鼠的结构。(三)本技术提供捕鼠笼结构改良,当副笼体内集中有鼠类时,是可单独将副笼体移至室外,以进行曝晒处理,进而可有效提升处理时的方便性,及能于移动捕鼠笼时相对省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补获鼠类仅将副笼体移至室外曝晒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副笼体单独使用的状态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对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及功效能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以下配合附图列举实施例,详述说明如后请参见图1搭配图2所示,其主笼体10是呈一层以上的多层状,且于顶层一侧处设有一适大长形状的切槽11,通过以可供副笼体20容置于该处,又当副笼体20容置上时,是能利用可再拆卸的结合件30如扣具、夹持件或定位栓体结合于该主、副笼体10、20的交接处,而令副笼体20可确实地定位于主笼体10上,其中,主笼体10的顶层设有一切槽11,底层适当位置处则能依需要,而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入口通道12,且该些入口通道12内亦能通过槛凸助的设置,而均枢设有一外缘底侧具有配重体的倾摆门板13,又主笼体10的各笼层是均以引道14的设置,而能相通连,及于顶层相对于切槽11的侧面处形成有透空部15; 副笼体20的周缘一侧设有一具栅门22的开口21,内侧面相对于主笼体10的透空部15处则设有一入口通道23,且该入口通道23内亦通过槛凸肋的枢设,而设有一具配重体的倾摆门板24。复请参见图1所示,其组合时,是直接将副笼体20容置于主笼体10的切槽11内,并令其入口道通23可与透空部15相对,随后再以结合件30结合于该主、副笼体10、20的交接处周边,而能让副笼体20确实地组设定位于主笼体10上,且不虞因外力的撞击,即有主、副笼体10、20相分离之虞。其使用时,是将该捕鼠笼放置于鼠类常出没处,并于捕鼠笼的外部周边及笼内略为的施放诱饵,让鼠类可经由诱饵的引诱,而从主笼体10的入口通道12处爬入,且被困于主笼体10内,又因鼠类具有往上爬的习性,故此时受困于主笼体10内的鼠类即会通过引道14的设置,而逐层往上爬,并能有效的减少鼠类的焦虑,通过以可引诱更多的鼠类进入,另当其爬至最顶层时,是可再由透空部15及副笼体20的入口通道23处爬入,且集中于副笼体20内,以利主笼体10可方便重复捕鼠,并增加捕鼠容量。续请参见图3所示,由于主笼体10与副笼体20间可通过结合件30的拆卸下,而达成分离的效用,故当鼠类全部集中于副笼体20内时,即可将主、副笼体10、20分离,并单独将副笼体20移至室外,以进行曝晒的处理;续请参见图4所示,又当欲使用捕鼠笼的环境空间较狭小时,则亦可将主、副笼体10、20分离,并单独使用副笼体20做引诱捕捉鼠类的动作,进而可获得一种兼具有不占据空间,且能有效捕鼠的结构。通过上述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可得到下述的效益一、其捕鼠笼不仅能呈现出主、副笼体10、20同时使用的型态,更能令副笼体20单独使用,以增加该结构的多样化性;二、当欲捕鼠的环境空间狭小,而不足以供主、副笼体10、20同时使用时,是可利用结合件30拆卸下,及主、副笼体10、20可相分离的特性,单独使用副笼体20,以获得一种兼具有不占据空间,且能有效捕鼠的结构;三、当副笼体20内集中有鼠类时,是可单独将副笼体20移至室外,以进行曝晒处理,进而可有效提升处理时的方便性,及能于移动捕鼠笼时相对省力。本技术未见于任何刊物,亦具新颖性。综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之限定本技术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技术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捕鼠笼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主笼体是呈一层以上的多层状,且于顶层一侧处设有一大长形状的切槽,供副笼体容置于该处,又当副笼体容置上时,能利用可再拆卸的结合件结合于该主、副笼体的交接处,而令副笼体确实地定位于主笼体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捕鼠笼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主笼体是呈一层以上的多层状,且于顶层一侧处设有一大长形状的切槽,供副笼体容置于该处,又当副笼体容置上时,能利用可再拆卸的结合件结合于该主、副笼体的交接处,而令副笼体确实地定位于主笼体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鼠笼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中,主笼体的底层适当位置处是能依需要,而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入口通道,且该些入口通道内亦能通过槛凸助的设置,而均枢设有一外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俊昌
申请(专利权)人:黄俊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