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晓云专利>正文

一种穴位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000436 阅读:2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穴位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组成:白芥子10-30g、细辛20-40g、甘草3-10g、肉桂3-10g、白芷5-15g、羌活5-15g、元胡10-30g、桑白皮5-15g、白术3-10g、黄芪3-10g、浙贝3-10g、桔梗5-15g、茯苓5-15g、半夏5-15g、百合3-10g、败酱草3-10g。本发明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各种原料药药性平和,安全可靠,对穴位进行温热刺激后,具有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健脾和胃固本之功效,其配制简便,药源广,成本低,疗效好。经临床验证,治疗患者60例,有效率为9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传统草药的未确定结构的药物制剂,尤其是一种穴位治疗哮喘、 慢性支气管炎、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
技术介绍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 炎症;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是世界公认 的医学难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疾病中四大顽症之一,其临床的症状有咳嗽、喘息、呼吸 困难、胸闷、咳痰等。典型的表现是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被迫 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干咳或咯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现紫绀等。目前,临床上一般采 用持续雾化吸入β 2激动剂或抗胆碱药物,静脉用糖皮质激素,或静脉点滴沙丁胺醇、氨茶 碱,或口服控释茶碱等药物。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 性非特异性炎症。其病理特点是支气管腺体增生、粘液分泌增多。临床出现有连续两年以 上,每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咳嗽、咳痰或气喘等症状。早期症状轻微,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 解;晚期炎症加重,症状长年存在,不分季节。疾病进展又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 病,严重影响劳动力和健康。气管炎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粘膜炎性 变化,粘液分泌增多,临床上以长期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为主要特征。本病早期症状较轻, 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且病程缓慢,故不为人们注意。晚期病变进展,并发阻塞性肺气 肿时,肺功能遭受损害,影响健康及劳动力极大。本病为我国常见多发病之一,发病年龄多 在40岁以上。临床上治疗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的方法有一是控制感染治疗,视感染的主要 致病菌和严重程度或根据病原菌药敏选用抗生素。常用的有青霉素G、红霉素、氨基甙类、喹 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二是对急性发作期患者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应用祛痰、镇 咳药物,以改善症状。常用药物有氯化铵合剂、溴己新、维静宁等。三是解痉、平喘,常选用 氨茶碱、特布他林等口服或用沙丁胺醇等吸入剂。若气道舒张剂使用后气道仍有持续阻塞, 可使用皮质激素,泼尼松20-40mg/d。四是气雾疗法气雾湿化吸入或加复方安息香酊,可稀 释气管内的分泌物,有利排痰。如痰液粘稠不易咳出,目前超声雾化吸入有一定帮助,亦可 加入抗生素及痰液稀释剂。但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气管炎的西药存在 副作用大、治标不治本的不足。传统医学认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当哮喘病发作时,肺道不能主气,肾虚不 能纳气,则气逆于上,而发于喘急。脾为生化之源,脾虚生痰,痰阻气道,故见喘咳,气短。因 此,哮喘病是肾、肺、脾,三虚之症。气管炎多数由于感风寒或风热,使肺气闭塞、宿降失常而 致气喘;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病久肺肾两虚,使肺虚不能降气,肾亏不能降气所致。中医治 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气管炎主张,以气相应、以味相感,通过药物对穴位温热刺激,温煦 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以达到宣通肺气、化痰平喘的目的,使的人们的病情得到治愈和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气管炎的西药存在副作用大、治标 不治本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提供一种配制简便、药源广、疗效好,成本低,无副作用小的穴位治 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穴位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 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组成白芥子10_30g、细 辛20-40g、甘草3-10g、肉桂3-10g、白芷5_15g、羌活5_15g、元胡10_30g、桑白皮5_15g、白 术3-10g、黄芪3-10g、浙贝3-10g、桔梗5-15g、茯苓5_15g、半夏5_15g、百合3_10g、败酱草 3-10g。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为一种穴位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气管炎的中药组合 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组成白芥子20g、细辛30g、甘草6g、肉桂6g、 白芷10g、羌活10g、元胡20g、桑白皮10g、白术5g、黄芪5g、浙贝5g、桔梗10g、茯苓10g、半 夏10g、百合5g、败酱草5g。本专利技术中药组合物中所述的原料药物白芥子,辛,热。入手太阴经。具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用于寒痰 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痰湿流注,阴疽肿毒。细辛,性温,味辛,归肺经、肾经、心经、肝经、胆经、脾经。可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 饮,通窍。主治风寒表证,风湿痹痛,痰饮咳喘。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等药理作用。补脾益气,清 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肉桂,性大热,味辛、甘,归肾、脾、心、肝经。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白主,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羌活,味辛;苦;性温。归膀胱;肾经。具有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的功效。元胡,味辛、苦,性温。有活血散瘀,利气止痛的功能。桑白皮,甘寒,入肺经。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咳喘,面目浮肿等症。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治疗脾虚食 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黄芪,甘,微温。归肺、脾、肝、肾经。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 功效。浙贝,味苦;性寒,归肺;心经。具清热化痰,降气止咳,散结消肿功效。主治风热或 痰热咳嗽,肺痈吐脓,瘰疬瘿瘤,疮痈肿毒。桔梗,归肺、胃经。宣肺、祛痰、利咽、排脓。主治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 满胁痛,痢疾腹痛,小便癃闭。茯等,味甘、淡、性平,入心、肺、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半夏,辛,温。入脾、胃经。能行水湿,降逆气,而善祛脾胃湿痰。百合,味甘,性微寒。归心、肺经。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精神恍惚。败酱草,辛、苦,凉。入胃、大肠、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活血行瘀之功效。本专利技术的中药组合物是在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精选药物组方,采取 冬病夏治的方式,通过药物对穴位温热刺激,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健脾和胃固本, 实现标本兼治目的。在该中药组合物中,所述的白芥子、细辛为君药,行温肺豁痰利气,散寒 通络止痛之功效;桑白皮、白术、黄芪、浙贝、桔梗、茯苓、半夏、百合、败酱草为臣药,具泻肺 平喘、健脾益气,活血利水之功;白芷、姜活、元胡为佐药,起祛风散寒、通窍得气之作用;甘 草、肉桂为使药,起补火助阳、引经调和的作用。本专利技术药物标本同施,诸药配合共奏宣通 肺气、化痰平喘、健脾固本之功效。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各种原料药均为药性平和的动、植物药, 安全可靠,并且配制简便,药源广,成本低,疗效好。经临床验证,治疗患者60例,有效率为 92 %,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一种穴位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 药物组成白芥子20g、细辛30g、甘草6g、肉桂6g、白芷10g、羌活10g、元胡20g、桑白皮10g、 白术5g、黄芪5g、浙贝5g、桔梗10g、茯苓10g、半夏10g、百合5g、败酱草5g。实施例2一种穴位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由下列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穴位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组成:白芥子10-30g、细辛20-40g、甘草3-10g、肉桂3-10g、白芷5-15g、羌活5-15g、元胡10-30g、桑白皮5-15g、白术3-10g、黄芪3-10g、浙贝3-10g、桔梗5-15g、茯苓5-15g、半夏5-15g、百合3-10g、败酱草3-10g。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云秦立武王凤江和训于洪霞王芳孙建萍邹爱凤
申请(专利权)人:刘晓云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