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为治疗肿痛的中药,属于中药领域,是由甘草、三棱、大黄、黄芪、山豆根、重楼、元胡、知母、山茨菇、半枝莲、金银花、穿山甲、虎骨、麝香、泽漆和木鳖子按一定重量配比而成,结合中医“内病外治”的理论,采用经皮渗入外吸拔毒原理使药物迅速对肿痛病变部位产生作用,具有消肿、止痛、逐瘀排水、软坚散结、祛疾扶正之功效。适于肝癌、肺癌、乳腺癌、胃癌、骨肉癌、淋巴癌、胸水、腹水等的治疗,治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中药领域,特别是一种治疗肿痛的中药制剂。
技术介绍
肿痛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高。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表明,全世界每年新发现患者近1000万人。祖国医学认为肿痛是在全身性疾病基础上的局部表现,外因多为邪气、邪毒,内因多为脏腑蓄毒、情志不畅、饮食偏嗜和正气虚弱。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使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气血功能障碍,以至造成肿痛的发生,其中以正虚、痰凝、血瘀、热毒为主要方面。传统中医用药面窄,由于病理复杂,体内吸收率低,造成效果差、治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治疗肿痛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组份制作而成甘草9-15、三棱9-12、大黄6-9、黄芪15-30、山豆根6-12、重楼9-12、元胡6-9、知母9-15、山茨菇6-12、半枝莲15-30、金银花9-12、穿山甲3-6、虎骨3-6、麝香0.1-0.2。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临床效果1、药物通过人体毛孔进入微循环,快速渗入肿痛局部,抑制癌细胞、消除毒素、缩小肿痛。2、止痛快。20分钟即产生明显的止痛效果,连续使用可消除癌痛。3、消肿。本专利技术药物对肿痛有明显的消肿作用,使用初期肿块皆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可有效治愈良性肿痛。4、适用范围广。5、治愈率高。本专利技术对肿痛的完全缓解率达3%,总缓解率达70%。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选用了抗肿痛活性较强的药物配伍。配方中,甘草入肝胃经,用于祛风痰、定惊止痛、通瘀祛滞。甘草与大黄配伍,为君药,通血脉补元气,破坚积,即可扶正固本又祛邪,又可使祛邪药攻邪不伤正。配三棱破血祛瘀,消积症止痛,则软坚散结之力更大;配黄芪益脾补气,扶正固本,增强抗痛祛邪之功;配山豆根、重楼,即清经络郁热,消肿止痛,又可免甘草、黄芪助火之弊;以上四味为臣药。气滞易致血瘀、血循环不利则易成症结,故配元胡理气止痛、活血散瘀、益脾活血利水;山茨茹甘寒消肿,助甘草散结、化痰、解毒;半枝莲、金银花配山豆根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功,以上五味共为佐药。穿山甲、虎骨、麝香均为开窍,入经络为使药,全方逐瘀、拨毒、消肿、止痛、软坚散结、扶正固本。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说明。实施例1。取甘草15克、三棱10克、大黄9克、黄芪15克、山豆根6克、重楼12克、元胡8克、知母12克、山茨菇10克、半枝莲15克、金银花9克、穿山甲6克、虎骨6克、麝香0.1克,放入麻油内,浸泡数日,再通过煎熬、提炼、过滤、浓缩,制作成膏药,每贴含药物30克。使用时,每周2贴,30天为一疗程,贴于上腹处或肿痛局部,可有效治疗肺癌、胃肠癌等。实施例2。取甘草9克、三棱9克、大黄6克、黄芪30克、山豆根12克、重楼9克、元胡9克、知母15克、山茨菇12克、半枝莲30克、金银花12克、穿山甲6克、虎骨3克、麝香0.1克,制作及使用方法同实施例1,可有效治疗肺癌、胃肠癌等。对比试验为验证本专利技术药物,于1997年-2001年在阳谷县人民医院进行如下临床试验一、基本情况1、分组选择病理确诊为肿痛患者43例,随机分为二组,一组33例为治疗组,另一组10例为对照组。2、性别、年龄治疗组男性19例、女性14例;对照组男性8例、女性2例。治疗组年龄在40岁以下5例,40-49岁6例,50-59岁11例,60-69岁7例,70岁以上4例,平均年龄53岁。对照组年龄在40岁以下1例,40-49岁2例,50-59岁5例,60-69岁1例,70岁以上1例,平均年龄53.1岁。二、治疗方案治疗组采用本专利技术药物治疗,每周2贴,30天为一疗程。对照组单纯采用传统中医方案,每3周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三、疗效标准1、完全缓解所有可见肿痛完全消失,并至少维持4周以上;2、部分缓解肿痛总量估计减少50%以上,并维持4周以上;3、稳定至少经2周期(6周)治疗后,肿痛无明显变化,包括肿痛稳定,估计肿痛减少<50%,估计肿痛增加<25%;4、恶化(PD)出现新肿痛,或原有肿痛估计增加>25%。四、治疗结果表一、治疗前 表二、治疗后 六、结论与化疗合用观察其化疗药物的增效作用,结果肿痛全缓解率为3%,总缓解率达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二者有明显的差异。治疗组恶化率为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七、具体病例病例1。李某,男,39岁,1997年2月16日无明诱因,发现约4×3mm大小,质硬、活动差,无红肿、热痛,边缘不齐。于97年7月12日改用本专利技术药物治疗。治疗二周面部浮肿消失,肿块缩小。病人自我感觉良好,精神佳,食欲增加。经连续治疗3个月,肿块基本消失。2001年2月18日随访,患者已参加劳动3年。未见肿物复发。病例2。武某,男,71岁,于1997年3月20日,无明诱因,晨起头晕、呕吐、厌食、胸闷、吐痰,于97年8月17日改用本专利技术药物治疗,治疗1个月病人精神佳,食欲好转,胸闷、吐痰、头晕消失,治疗6个月后,右腋窝肿大的淋巴结消失,肺CT示右肺肿块缩小1/2。2004年12月29日随访,病人可参加轻体力劳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治疗肿痛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组份制作而成:甘草9-15、三棱9-12、大黄6-9、黄芪15-30、山豆根6-12、重楼9-12、元胡6-9、知母9-15、山茨菇6-12、半枝莲15-30、金银花9-12、穿山甲3-6 、虎骨3-6、麝香0.1-0.2。
【技术特征摘要】
1.治疗肿痛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组份制作而成甘草9-15、三棱9-12、大黄6-9、黄芪15-30、山豆根6-12、重楼9-12、元胡6-9、知母9-15、山茨菇6-12、半枝莲15-30、金银花9-12、穿山甲3-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庆华,
申请(专利权)人:王庆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