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679742 阅读:2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护环,包括较小直径管状部、与该较小直径管状部连续的端部的扩径管状部,以及位于该扩径管状部的较大直径侧的外表面上的车身接合环形凹部。该较小直径管状部从车身面板的一侧插入到通孔中并被从车身面板的另一侧拉拽使得该车身接合环形凹部与车身面板接合。该扩径管状部在外周表面上设有沿周向方向相互隔开并且沿轴向方向从较小直径管状部延伸到车身接合环形凹部的多个阶形突出部。每个阶形突出部均在外表面上设有山形肋,该山形肋从较小直径管状部的连接侧端部到接触位置,当将护环插入到通孔中时,山形肋在该接触位置上与通孔的周缘接触。每个山形肋的斜面被暂时保持在通孔的内周表面上。在护环被保持在暂时位置处直至从另一侧拉拽较小直径管状部时,在置于上侧位置处的斜面不使车身接合环形凹部越过的位置处,该置于上侧位置处的山形肋的斜面与通孔的周缘形成接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安装于在机动车辆中布置的线束上并且安置于车身面板内的通孔中的护环,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所谓的单运动护环,其中护环的插入侧端部在通孔的一侧 处插入到通孔中并且该护环的已插入部分在通孔的另一侧处被从通孔中拉出,并且护环自 身被移动到给定方向从而安置在通孔中。
技术介绍
从机动车辆中的发动机舱布置到乘客室的线束经由将乘客室从发动机舱分隔的 仪表板(或者前围板)中的通孔穿入。为了防止水或灰尘经由该通孔进入乘客室,在线束 上安装有由橡胶或弹性体整体制成的护环,并且,设置在该护环中的车身接合环形凹部与 该通孔的周缘接合。 已经提供了这种护环的一个实例。在该护环中,护环的位于插入端一侧的较小直 径管状部从发动机舱侧插入到车身面板内的通孔中,在乘客室侧拉拽已插入的较小直径管 状部使得与较小直径管状部连续的扩径管状部插入到该通孔中。设置在扩径管状部上的车 身接合环形凹部与该通孔的周缘接合。 由于在一侧处将护环插入到通孔中之后通过在另一侧处拉拽护环来使护环自身 相对于通孔移动到给定方向,所以护环被称作单运动护环。通常使用这种护环,因为该护环 与通孔的附接工作很容易。 例如,已经在JP2003-32855A中公开了单运动护环。如图7所示,护环1包括较小 直径管状部2和与该较小直径管状部2连续的扩径管状部3。该扩径管状部3在较大直径 端侧上设有车身接合环形凹部4。该车身接合环形凹部4在较大直径端侧上设有竖直壁4b 并且在较小直径侧上设有倾斜壁4c。壁4b和4c隔着凹槽4a彼此相对。线束W/H从较小 直径管状部2穿入到扩径管状部3的中空空间中并且带子T缠绕较小直径管状部2的端部 以将线束W/H固定到护环1。 如图7所示,为了将护环1附接到仪表板P中的通孔H,将护环1的较小直径管状 部2从发动机舱侧(X)插入到通孔H中,从乘客室侧(Y)拉拽该较小直径管状部2,倾斜壁 4c向内变形以通过通孔H,在通过之后已恢复的倾斜壁4c和竖直壁4b与车辆面板P的相 对两侧形成紧密接触,并且护环1的车身接合环形凹部4被安装在车身面板P内的通孔H 中。 专利文献1 :JP2003-32855A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通常,护环到通孔的附接工作由一个工人执行。在该工人在发动机舱侧(X)将护 环1的较小直径管状部2插入到通孔H中之后,该工人移动到乘客室侧(Y)并且在该乘客 室侧(Y)拉拽从通孔H突出的较小直径管状部2。 据此,当在较小直径管状部2于发动机舱侧(X)插入到通孔H中的情况下在乘客 室侧(Y)拉拽护环1时,护环1由穿入在护环1中的线束W/H支撑使得护环1被保持在通 孔H中。此时,护环1的扩径管状部3的外表面朝着较小直径管状部2呈锥形地縮小并且 未被通孔H的周缘牢固地保持。因此,如图8所示,护环1很可能由于其自身重量而倾斜。 具体地,护环将可能根据附接到护环1的线束W/H的布置姿势而进一步倾斜。护环1的中 心轴线并不与通孔H的中心轴线一致并且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 如果护环1的中心轴线与通孔的中心轴线一致,则当在乘客室侧(Y)拉拽较小直 径管状部2时,护环1的车身接合环形凹部4的整个周边都能够正确接合通孔H的整个周缘。 然而,如上所述,因为护环1由于其自身重量而倾斜并且护环1的中心轴线并不与 通孔的中心轴线一致,所以在从发动机舱侧(X)将护环l插入到通孔中的时刻起到在乘客 室侧(Y)拉拽护环1的时刻止的时段内,存在当护环1倾斜时该护环1将被拉拽的很多情 形。 在从发动机舱侧(X)将护环1插入到通孔中的时刻起到在乘客室侧(Y)拉拽护环 1的时刻止的时段内倾斜的护环1被护环1的下周缘l-X保持在通孔H的内周缘上。然而, 如果护环1的倾斜角度较大,则存在上周缘1-Y的车身接合环形凹部越过该通孔H的情形。 如果在这个状态下拉拽护环1,则上周缘1-Y的车身接合环形凹部4不与通孔H接合。因 此,工人必须再次尝试将护环1插入到通孔H中。这将极大地降低可使用性并将导致护环 1中的损坏。 此夕卜,当将护环1附接到通孔H时,如图9A所示,护环1可能沿着相对于通孔H的中心轴线S0的倾斜方向S1或S2从发动机舱侧(X)插入到通孔H中。另外,当从乘客室侧(Y)拉拽护环1时,可能沿着相对于中心轴线SO的倾斜方向S3或S4拉拽护环1。 特别地,由于发动机线束(或者前线束)具有很多电线并且重量大,所以要求被附接到线束的护环具有高的强度。因此,为了拉拽护环1并且为了使车身接合环形凹部与通孔H的周缘接合,需要有大的拉拽力,并且护环1很可能从笔直方向偏移。 如果护环1在发动机舱侧(X)倾斜插入到通孔中或者如果在乘客室侧(Y)倾斜地拉拽护环1,则车身接合环形凹部4与通孔H的周缘的一部分接合,并且如图9B所示,车身接合环形凹部4未与通孔的整个周缘接合。结果,未与该通孔接合的部分将仍然在护环1中。在这个状态下,防水和防尘功能将会下降并且将存在以下可能性,即,护环1可能由于机动车辆中的振动而从通孔脱落。 在护环插入到车身面板内的通孔中的位置处以及发动机线束的位置处将发生上 述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一侧处插入到车身面板内 的通孔中、在不以大的角度倾斜的情况下被暂时附接到通孔的护环,并且提供一种防止在 从另一侧拉拽护环时车身接合环形凹部越过该通孔的护环。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 于提供这样一种护环,其中能够对护环到通孔中的插入方向与该护环的拉拽方向进行校正 使得护环的中心与通孔的中心一致,由此使该护环与通孔的整个周边可靠地接合。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安置在车身面板内的通孔中的护环,其中该护环安装在用于机动车辆的线束上。该护环由橡胶或弹性体制成。该护环包括较小直径 管状部、与该较小直径管状部的端部连续的扩径管状部,以及位于该扩径管状部的较大直 径侧的外表面上的车身接合环形凹部。该较小直径管状部从所述车身面板的一侧插入到 所述通孔中并被从车身面板的另一侧拉拽使得该车身接合环形凹部与车身面板接合。该 扩径管状部在外周表面上设有沿周向方向相互隔开并且沿轴向方向从较小直径管状部延 伸到车身接合环形凹部的多个阶形突出部。每个阶形突出部均在外表面上设有山形肋 (anglerib),该山形肋从较小直径管状部的连接侧端部突出到接触位置,当将护环插入到通孔中时,该山形肋在该接触位置上与通孔的周缘接触。该山形肋沿着与护环的轴向方向 垂直的方向从该连接侧端部突出。该山形肋设有从峰部(crest)的突出端向阶形突出部的 外表面倾斜的斜面。在较小直径管状部插入在通孔中的情况下,置于下侧位置处的山形肋 的斜面被保持在通孔的内周表面上。护环被保持在暂时位置处直至从另一侧拉拽该较小直 径管状部,并且在将该护环保持在暂时位置时,在处于上侧位置处的斜面不使车身接合环 形凹部越过的位置处,置于上侧位置处的山形肋的斜面与通孔的周缘形成接触。 如上所述,扩径管状部在外周表面上设有沿周向方向相互隔开的阶形突出部,并 且山形肋从连接端部突出到每个阶形突出部的较小直径管状部。在工人从一侧(例如,发 动机舱侧)将较小直径管状部插入车身面板内的通孔中之后,该工人移动到另一侧(例如, 乘客室侧)并且拉拽该较小直径管状部。即使在拉拽较小直径管状部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护环,所述护环在装配于用于机动车辆的线束上的状态下安装在车身面板内的通孔中,所述护环由橡胶或弹性体制成,所述护环包括:较小直径管状部;扩径管状部,所述扩径管状部与所述较小直径管状部的端部连续;以及车身接合环形凹部,该车身接合环形凹部位于所述扩径管状部的较大直径侧的外表面上,所述较小直径管状部从所述车身面板的一侧插入到所述通孔中,并从所述车身面板的另一侧受到拉拽,使得所述车身接合环形凹部与所述车身面板接合;所述扩径管状部在外周表面上设有多个阶形突出部,所述阶形突出部沿周向相互隔开,并且沿轴向从所述较小直径管状部延伸到所述车身接合环形凹部;每个所述阶形突出部均在外表面上设有山形肋,所述山形肋从所述较小直径管状部的连接侧端部突出到接触位置,当将所述护环插入到所述通孔中时,所述山形肋在所述接触位置上与所述通孔的周缘接触,所述山形肋沿着与所述护环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从所述连接侧端部突出,所述山形肋设有从峰部的突出端向所述阶形突出部的外表面倾斜的斜面;在所述较小直径管状部插入在所述通孔中的情况下,设置于下侧位置处的所述山形肋的所述斜面被保持在所述通孔的内周表面上,所述护环被保持在暂时位置处,直至所述较小直径管状部从另一侧受到拉拽,并且在将所述护环保持在所述暂时位置时,在上侧位置的所述斜面不使所述车身接合环形凹部越过的位置处,置于上侧位置处的所述山形肋的所述斜面与所述通孔的周缘形成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永易大树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