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硅晶地暖发热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594237 阅读:2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硅晶地暖发热板,包括基底1,发热层2, 电极3,接线端子4;基底1可由玻璃纤维板构成。发热层2可由硅 和碳等超细微的晶体纳米化材料经处理合成后,网印在玻璃纤维板 上,使其具有耐高温、耐酸碱、耐冲击、超薄大面积和分布均匀、发 热均匀的优点。电极3的两端都设置了接线端子4,相互之间便于实 施接通电源,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根据加热取暖面积大小实施拼接,从 而获得大面积取暖的优点。(*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一种发热装置,尤其和地面电热:取暖装置有关。
技术介绍
一般电热取暖装置,如红外取暖器、发热电缆、纤维发热片、电热膜等。至于红外取暖器,其不足之处是表面温度过高,安全性不足、耗能大、发热不均匀,强度、耐磨性和使用寿命短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根据使用场地的大小拼接连 片、发热均匀的硅晶地暖发热板。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达到的包括基底,发热层,电极,接 线端子;发热层被压合在基底材质上,其两侧为电极,电极的两端引 出接线端子。由上述可知,接线端子接通电源后,发热层通电发热达到均匀发 热的目的,由于电极的两端都引出接线端子,基底可以根据加热环境 的大小和形状进行拼接,扩展加热面积,实现地暖发热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结构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本技术包括基底l,发热层2,电极3,接线端子4;发热层2附结在基底1上,其两端为电极3,电极3的两端引出 接线端子4。基底1可由玻璃纤维板构成。发热层2可由硅和碳等超细微的晶 体纳米化材料经处理合成后,网印在玻璃纤维板上,使其具有耐高温、 耐酸碱、耐沖击、超薄大面积和分布均匀、发热均匀的优点。电极3 为2根铜导线,通电后就发热层2接通电源成为发热源。由于电极3 的两端都设置了接线端子4,相互之间便于实施连通电源,使本实用 新型可以根据加热取暖面积大小实施拼接,从而获得大面积取暖的优 点。使用时基底1下方可以铺设挤塑保温隔热材料,以防止热量流 失,降低热损耗,减少热能向地面辐射起保温的作用。基底l可以设置成正方形、长方形或正六边形等不同形状。 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结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 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 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 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硅晶地暖发热板,包括包括基底(1),发热层(2),电极(3),接线端子(4),其特征是发热层(2)附结在基底(1)上,其两端为电极(3),电极(3)的两端引出接线端子(4)。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晶地暖发热板,其特征是基底(1 ) 设置成正方形或长方形。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晶地暖发热板,其特征是基底(1) 设置成正方形、长方形或其它形状,此时电极(3 )可沿基底(1)外 延折弯。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硅晶地暖发热板,包括基底1,发热层2,电极3,接线端子4;基底1可由玻璃纤维板构成。发热层2可由硅和碳等超细微的晶体纳米化材料经处理合成后,网印在玻璃纤维板上,使其具有耐高温、耐酸碱、耐冲击、超薄大面积和分布均匀、发热均匀的优点。电极3的两端都设置了接线端子4,相互之间便于实施接通电源,使本技术可以根据加热取暖面积大小实施拼接,从而获得大面积取暖的优点。文档编号H05B3/22GK201298927SQ20082015291公开日2009年8月26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10日专利技术者王亚言 申请人:上海正攀实业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硅晶地暖发热板,包括包括基底(1),发热层(2),电极(3),接线端子(4),其特征是:发热层(2)附结在基底(1)上,其两端为电极(3),电极(3)的两端引出接线端子(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亚言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正攀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