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洪永丰专利>正文

多功能自动病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53667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多功能自动病床,它是一种以机械传动方式控制,在病床骨架上设置床台升降机构及左、右侧升降机构以及头、腿、脚部等前、后升降机构的病床。各升降机构均由马达带动齿轮、螺杆等推动连杆,将欲调整的骨架部分顶起,使病床骨架根据仰、卧需要调整成不同的状态。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除具有床台骨架升降调整外,左、右侧及头、腿、脚部等的前、后侧升降机构也可使病床具有八折式调整,以适于提供各种疾病患者躺卧及更换床单等。(*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多功能自动病床。传统的病床,为适应各种病患者躺卧的需要,多具有手动调整的功能,但此种手动调整的病床,因不便于操作,故逐渐为自动病床所取代。一般的自动病床,其头部、小腿部、床高等均可作角度及高低调整,病人可根据需要自行控制,其传动机构多为液压式及机械式两种,因液压方式传动机构制造成本较为昂贵,故难以被广泛使用,仍以机械方式传动较为普遍。无论何种传动方式,病床的调整功能仅限于床台升降及头、腿、脚部等三折或四折式的调整,无法根据病患者所需具有左、右角度调整的功能,对于某些病患者而言无法达到完全的需要,而且如经常需要更换被单时,更是不便。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自动病床的缺点,提供一种操作便捷、功能齐全的多功能自动病床。本技术所提出的多功能自动病床,包括病床床台骨架、上下升降机构及左、右侧升降机构以及前、后侧升降机构,由马达、齿轮、螺杆、连杆等元件传动,可个别调整或控制病床头部仰高、腿、脚抬高、床台高度升降及床台左、右角度调整,以期提供不同疾病患者躺卧。下面按附图对本技术的特征及功效,予以详细说明附附图说明图1及2,分别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视图及立体组合视图,为移去了正常状态时周围包覆物及装饰物的视图。病床(10)包含纵长构件(11)、(12)所构成的底部骨架(13)、长构件(11)、(12)间由一对横构件(14)、(15)连接,底部骨架(13)四角下方处设有滚轮(16),用以机动性的支撑底部骨架(13)。横构件(14)上两端设有呈垂直状固定的左右两支架(17),横构件(15)上两端也设有呈垂直状固定的两支架(18),前端的两支架(17)(其中一支架图中未示出)间以一横轴(19)连接,后端两支架(18)间以一横轴(20)连接,支架(17)、(18)上端分别以连杆(21)、(39)与床台骨架(22)底面垂直固定在四支架(23)(图中仅显示出右侧的两支架)连接,左右两支架(23)及连杆(21)的连接部(24)以一横轴(26)连接,后端左右两支架(23)及连杆(39)的连接部(25)间以一横轴(27)连接。床台骨架(22)为一长方形状框架的刚性平台,其下方的四支架(23)连接于连杆(21)、(39)上,将床台骨架(22)支撑于底部骨架(13)上。请参阅附图3,床台骨架(22)底面后方处设有床台升降机构(28),床台骨架(22)底面设有一固定的板座(29),板座(29)上固定一马达(30),马达(30)的轴心支撑贯穿于前方另一板座(31),而后以一万向接头(32)连接一螺杆(33),螺杆(33)旋入一套筒(34),随马达(30)、万向接头(32)、传动螺杆(34)转动,可带动套筒(34)做前后的移动,套筒(34)前端以一轴(35)铰接在一纵座(36)上,纵座(36)的前端以连杆(37)与支架(23)、连杆(21)间的连接轴(26)连接,纵座(36)的后端以连杆(38)与支架(23)、连杆(39)间的连接轴(27)连接,随套筒(34)带动纵座(36)向前或向后移动,可以连杆(37)、(38)拉动连杆(21)、(39)以支架(17)、(18)顶端的轴(19)、(20)为支点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当连杆(21)、(39)作顺时针方向转动,则连动支架(23)向上动作,支架(23)向上动作,床台骨架(22)及上层床台骨架(55)等则向上升起,反之,支架(23)向下动作床台骨架(22)及上层床台骨架(55)则向下降,这样形成一床台升降机(28),它是以马达(30)传动万向接头(32)、螺杆(33)转动并通过套筒(34)、纵座(36)前后移动,以连动连杆(37)、(38)带动床台骨架(22)以调整控制病床高度的升降。如附图4所示,本技术的左侧升降机构(40)及右侧升降机构(41)设置于病床的前端。其右侧升降机构(41)设置于左侧,包括有一承座(42),承座(42)内侧与板座(43)相连,板座(43)下方固定一马达(44),马达轴上装有一小齿轮(45),该小齿轮(45)与板座(43)上方一大齿轮(46)啮合,大齿轮(46)的轴心嵌固一螺杆(47),螺杆(47)旋入套筒(48),套筒(48)右端以轴(49)与一呈“∧”弯折状的连杆(50)相连,连杆(50)弯折处与床台骨架(22)底面的轴(51)相连,以其为支点,连杆(50)一端以轴(52)与连杆53相连,其上端与右侧床台骨架(54)连接,该右侧床台骨架(54)呈一[凸]形状(如图2所示),其内侧以铰链式结合连接在床台骨架(22)顶面中间,外侧可以内侧铰接处为支点向上翻起。当控制马达(44)转动,即以小齿轮(45)、大齿轮(46)传动螺杆(47)转动,以带动套在螺杆(47)上的套筒(48)作伸缩动作,当套筒(48)伸出时,即连动连杆(50)以轴(51)为支点作逆时针方向转动,连杆(50)以轴(51)为支点顶推连杆(53)向上移动,以右侧床台骨架(54)内侧为支点顶起右侧床台骨架(54)及上层床台骨架(55)的右侧,如此即可借以调整病床(10)右侧升起,或反向转动马达(44)调整病床(10)右侧降下,以达到病床(10)右侧升降调整的功能。右侧升降机构(40)设置于病床(10)前端的右侧,与右侧升降机构(41)相对,且结构完全相同,也包括有一承座(56),承座(56)内连接一板座(57),板座(57)下方固定一马达(58),马达轴上装有一小齿轮(59),该小齿轮(59)与板座(57)上方一大齿轮(60)啮合,大齿轮(60)的轴心嵌固一螺杆(61),螺杆(61)旋入一套筒(62),套筒(62)左侧端以轴(63)与一呈“∧”弯折状的连杆(64)相连,连杆(64)弯折处插接于床台骨架(22)底面的轴(65)上,连杆(64)一端以轴(68)与连杆(66)相连,连杆(66)上端与左侧床台骨架(67)连接,该左侧床台骨架(67)也呈一“凸”形状,内侧以铰链式结合连接于床台骨架(22)顶面中间,外侧可以内侧铰接处为支点向上翻起,该左侧床台骨架(67)设置于床台骨架(22)上并与右侧床台骨架(54)相对。当控制马达(58)转动,即以小齿轮(59)、大齿轮(60)带动螺杆(61)转动,并带动套在螺杆(61)上的套筒(62)作伸缩动作,当套筒伸出时,即连动连杆(64)作顺时针方向转动,连杆(64)即以轴(65)为支点顶推连杆(66)向上移动,以左侧床台骨架(67)内侧为支点顶起左侧床台骨架(67)及上层床台骨架(55)的左侧,如此即可借以调整病床(10)左侧升起或反向转动马达(58)调整病床左侧降下,以达到病床(10)左侧升降调整的功能。上层床台骨架(55)呈一长方形状,设置于固定的床台骨架(22)及左侧床台骨架(67)、右侧床台骨架(54)、前侧床台骨架(70),后侧床台骨架(71)上方,为一左右对称构成的八折式框架。上层床台骨架(55)由前骨架(72)、中前骨架(73)、中后骨架(74)及后骨架(75),以铰链式结合组成,且各骨架(72)、(73)、(74)、(75)左、右侧也以铰链式结合。左侧床台骨架(67)及右侧床台骨架(54)间,设置有可调整的前侧床台骨架(70)及后侧床台骨架(71)均呈长方形,前侧床台骨架(70)后侧也以铰链式结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功能自动病床,包括病床床台骨架、上下升降机构、左侧升降机构、右侧升降机构以及前侧升降机构和后侧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各升降机构的传动系统均由马达、齿轮、螺杆和铰接形连杆等组成,并均可个别调整或控制;其床台骨架为一长方形框架的刚性平台,床台骨架下方蛨过连杆和固定的支架与底部骨架连接,床台骨架上方铰接有左侧床台骨架、右侧床台骨架、前侧床台骨架及后侧床台骨架,其中左、右侧床台骨架均呈二相对的“凸”字形,内侧以铰链式铰接于床台骨架顶面中间,外侧可以内侧铰接处为支点向上翻起,前、后侧床台骨架后侧也以铰链式结合铰接于固定的床台骨架顶面,其前侧可以后侧为支点向上翻起;病床上层为上层床台骨架,该上层床台骨架呈一长方形状,设置于固定的床台骨架及左、右侧床台骨架,前、后侧床台骨架上方是一左右对称构成的八折式框架,上层床台骨架由前骨架、中前骨架、中后骨架及后骨架以铰链式结合组成,且各骨架左、右侧以铰链式铰接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永丰
申请(专利权)人:洪永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