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害虫诱捕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5183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效害虫诱捕器。其特征为本诱捕器包括长方体形的粘虫筒(1)和连接在粘虫筒(1)下端的用来承接机油的机油槽(2);粘虫筒(1)采用硬纸板或木板或铁皮制作,机油槽(2)采用铁皮制作;粘虫筒(1)高25cm,宽20cm;机油槽外缘宽21cm,侧视呈钩状,机油槽内缘高3cm,机油槽外缘高1cm。所述高效害虫诱捕器诱捕害虫的效率高;粘虫筒(1)上滑落的机油不会滴落到作物上或者妨碍农事操作。本高效害虫诱捕器取材容易、经济,生产工艺简单易行;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易于维护;用于持续、大量诱杀和监测微小型害虫,如粉虱、蚜虫、蓟蚂、潜叶蝇等害虫。

Efficient pest trap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a kind of high effective pest tra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myworm trap includes a rectangular cylinder (1) and the cylinder (1) connected to the armyworm at the lower end of the oil tank to undertake oil cylinder (2); (1) armyworm using cardboard or wood or metal production, the oil tank (2) produced by the iron tube (1) high; armyworm 25cm, 20cm width; oil groove edge width 21cm, looking like a hook, the oil groove edge of high 3cm, high 1cm oil groove edge. The high efficiency of pest trapping pests; armyworm (1) from the barrel of oil will not drop into the crop or obstruct the farming operation. The efficient pest trap is easy, economical, simple and easy production process; simple structure, convenient use, easy maintenance; for continuous, trapping a large number of micro and monitoring pests, such as aphids, whiteflies, Thistle ant leafminer and other pes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该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效害虫诱捕器
技术介绍
:大多数昆虫对特定波长的光源具有趋性(即趋光性),特别是粉虱、蚜虫、蓟蚂、潜叶蝇等微小型害虫对黄色有强烈的趋性。利用害虫对黄色的趋性,我们可以进行害虫监测和诱杀,达到监测害虫种群动态和降低害虫种群数量的目的。利用诱捕器进行害虫监测和诱杀已有较长的历史。目前使用的单片双面诱捕器在进行害虫诱杀时存在2个严重的不足之处:(1)害虫在作物冠层附近做各个方向的飞行活动,单片双面诱捕器只能对在某个方向飞行的害虫有较好的诱集效果,对其他方向飞行的害虫诱集效果很差,这样对害虫的诱捕几率低;(2)涂抹在诱捕器上的用来粘住害虫的机油容易滴落到作物叶片和果实上,致使叶片死亡或污染作物果实;同时机油向下滴落影响农事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增加诱捕器对害虫的视觉效应,提高对害虫的诱捕效率;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防止用来诱捕器滑落的机油滴落到作物上或妨碍农事操作。由一个采用硬纸板或木板或铁皮制作的长方体形的粘虫筒和与长方体下端连接的机油槽组成。本高效害虫诱捕器能提高害虫诱捕效率,诱捕器上滑落的机油不会滴落到作物上或妨碍农事操作。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高效害虫诱捕器,其特征为本诱捕器采用长方体构造的粘虫筒,粘虫筒下端连接机油槽。-->所述粘虫筒采用硬纸板或木板或铁皮制作,两端开口。采用硬纸板制作长方体时,在长方体上端口内增加一个十字架,以增强纸板长方体的强度。用于制作长方体的硬纸板或木板或铁皮应该平整光滑。粘虫筒横切面为正方形,边长20cm;粘虫筒高为25cm。所述机油槽采用铁皮制作,横切面正方形,机油槽内缘边长以能正好嵌入粘虫筒下端端口内为限,外缘边长为21cm。机油槽可以通过螺丝和螺母固定在粘虫筒下端;如果粘虫筒也采用铁皮制作,机油槽也可以通过焊接的方法固定在粘虫筒下端。使用本高效害虫诱捕器诱捕害虫时,先使用中黄色(反射光波长为500-700nm,因为多数微小型害虫对这个范围波长的光敏感)油漆将粘虫筒外表面均匀地漆成黄色;待油漆风干后,再均匀地涂抹上机油;诱捕器竖立设置,悬挂在作物冠层上部。由于粘虫筒四面均能对害虫产生视觉效应,诱捕效率高;同时由于粘虫筒下端连接了机油槽,粘虫筒上滑落的机油就不会滴落到作物上或妨碍农事操作;机油槽中的机油可以定期清除。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诱捕器可用于诱捕粉虱、蚜虫、蓟蚂、潜叶蝇等微小型害虫。对本专利技术研制的高效害虫诱捕器进行了如下试验:1.本高效害虫诱捕器对害虫的诱捕效果试验。在种植黄瓜的温室中比较了本专利技术与目前使用的单片双面诱捕器对烟粉虱的诱捕效果,发现本专利技术研制的高效害虫诱捕器平均每天对烟粉虱的诱捕数量是单片双面诱捕器的1.75倍。2.本高效害虫诱捕器防止机油滴落效果试验。在上述试验过程中,经目测检查,末发现高效害虫诱捕器发生机油滴落现象。本高效害虫诱捕器对烟粉虱诱捕效果和防止机油滴落效果试验:一、材料和方法试验中采用硬纸板制作本专利技术研制的高效害虫诱捕器和用于对比的单片双面诱捕器,单-->片双面诱捕器大小与高效害虫诱捕器纵切面大小一致,两者用于试验前均匀涂抹中黄色油漆,风干后均匀涂抹机油。将2种诱捕器各10个按照完全随机区组排列方法悬挂在温室(800×750cm,东西走向)内同一高度和东西方向同一直线上。每天6:00时悬挂诱捕器,18:00时取下所有诱捕器,计数各诱捕器上的烟粉虱数量后清理干净诱捕器表面,重新涂抹机油,第二天早晨6:00时再将诱捕器悬挂在原来的位置。这样连续测定10天。计算2种诱捕器各自的平均每天的烟粉虱诱捕数量。同时每天18:00时检查诱捕器下面的黄瓜植株和地面上是否有机油滴落。二、结果与分析    诱捕器    平均每天诱捕烟粉虱数量 高效害虫诱捕器    486.2±87.5 单片双面诱捕器    278.8±69.22种诱捕器各10个连续10天的诱捕试验表明,本专利技术研制的高效害虫诱捕器平均每天的诱捕数量是单片双面诱捕器的1.75倍,说明本专利技术研制的高效害虫诱捕器对烟粉虱的诱捕效率高。另外,每天对黄瓜植株和地面的检查表明,本专利技术研制的高效害虫诱捕器未发生机油滴落现象。本专利技术对照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对在各方向飞行的害虫均能产生视觉效应,诱捕害虫的效率比单片双面诱捕器高;粘虫筒(1)上滑落的机油滴落在机油槽(2)内,不会滴落到作物上或者妨碍农事操作;本高效害虫诱捕器取材容易、经济,生产工艺简单易行;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易于维护;用于持续、大量诱杀和监测微小型害虫,如粉虱、蚜虫、蓟蚂、潜叶蝇等害虫。-->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高效害虫诱捕器立视图。图2是高效害虫诱捕器纵切面图。图3是高效害虫诱捕器俯视图。图4是机油槽侧视图。图中1.粘虫筒,2.机油槽,3.粘虫筒外边,4.机油槽外缘,5.机油槽内缘。具体实施方式: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粘虫筒(1)用硬纸板或木板或铁皮制作;横切面为正方形,边长20cm,粘虫筒(1)高25cm;在粘虫筒(1)相对面的上端中央下方1cm钻有小孔,用于穿行铁丝悬挂诱捕器。机油槽(2)采用铁皮制作,紧接在粘虫筒下端;机油槽内缘(5)边长以能正好嵌入长方体下端端口内为限,机油槽外缘(4)边长为21cm。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机油槽(1)侧视成钩状,机油槽内缘(5)高度为3cm,机油槽外缘(4)高度为1cm,两者相距1cm,机油槽内缘(5)2cm高处钻有小孔。机油槽(2)和粘虫筒(1)连接时,将机油槽内缘(5)嵌入粘虫筒(1)下端端口内,用螺丝和螺母通过机油槽内缘(5)上的小孔将机油槽(2)固定在粘虫筒(1)下端。本专利技术在温室黄瓜作物上的具体实施方法为:首先将机油槽(2)固定在粘虫筒(1)下端,然后用中黄色油漆均匀地将粘虫筒(1)外表面漆成黄色,油漆风干后再均匀地涂抹上机油。用细铁丝穿行粘虫筒(1)上端小孔,然后悬挂在温室内黄瓜植株冠层上方10-20cm。随着时间的延长,机油的粘着效果会下降,一般情况下涂抹一次机油可以连续使用一周,但是害虫种群数量很高时,应该3-4天涂抹一次机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高效害虫诱捕器,其特征为本诱捕器包括粘虫筒(1)和机油槽(2),所述粘虫筒(1)采用硬纸板或木板或铁皮制作,所述机油槽(2)采用铁皮制作。

【技术特征摘要】
1.高效害虫诱捕器,其特征为本诱捕器包括粘虫筒(1)和机油槽(2),所述粘虫筒(1)采用硬纸板或木板或铁皮制作,所述机油槽(2)采用铁皮制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害虫诱捕器,其特征为粘虫筒(1)外观呈长方体形,横切面为正方形,所述正方形边长为20c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害虫诱捕器,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茂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