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重文专利>正文

改进型脊椎矫正病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6125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改进型脊椎矫正病床,设有一床基,在床基上依次装有头区床、肩区床、胸区床、臀区床与脚区床。每一分区床均具有本体和软垫,并各设一瞬时落下的冲击机构。头区床、胸区床与臀区床另设高度调整机构,在臀区床上方有一施压力于腰骨的装置。头区床具有向前拉伸的装置。(*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能辅助治疗脊椎骨异位的病床。由于脊椎骨异位易于导致自律神精失常,因而愈来愈引起医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将脊椎骨异位恢复正常的方法,由于发展历史较短,有许多辅助治疗器械尚很不完善,诊疗床就是其中的一例。传统的诊疗床,在应用于脊椎矫正时,常使患者在被施压时感到疼痛,并因施压时的反作用力使治疗者手臂受到伤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避免患者在脊椎被施压时感到疼痛和手臂受到伤害,而提供一种改进型脊椎矫正病床。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在脊椎矫正病床设一床基和多个组合固定在床基上的各区床,每一区床的上层均具有一本体和固定在本体上的软垫,且每一区床的上层均可分别地调整高度;上述区床包括一头区床、一肩区床、一胸区床、一臀区床以及一脚区床,依序分开并毗邻组成;上述区床的本体底部均具有一瞬间定距降落的冲击构造,该冲击构造包括一支持于上述各区床本体的升降轴和一套合在升降轴上的轴座,上述轴座分别装设在各区床底部另一分离的支架上;在上述各区床的支架上装有一连杆,连杆外露于各支架的一端为施力端,施力端上有一把手,另一端上各装有一滚轮,各滚轮托住上述各所属升降轴的底部,各升降轴的轴座侧面各有一调整孔,垂直于升降轴的轴线,在各调整孔内依序装有一滚珠、一压力弹性体及一螺栓;上述胸区床、臀区床与脚区床的本体各与所属的升降轴固定;上述头区床的本体与其所属的上述支架间,还包括有四组连杆,每一连杆的上端与上述头区床的本体底部分布于四角的铰接座铰接,下端则与上述支架上端分布于四角的铰接座铰接;上述肩区床与脚区床的各支架,各与上述床基固定;上述头区床、胸区床与臀区床的各支架,与上述床基之间各设有一升降机构;上述肩区床的本体后端,铰接于所属的支架上边缘后端。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上述臀区床的瞬时定距降落冲击构造是固定在上述臀区床的本体靠近胸区床的位置。在臀区床侧面还固定有一腰骨施压装置,该装置包括一L形架,由一垂直架与水平架构成,其中水平架上设有一悬空垂直于上述臀区床的升降杆与一升降杆的定位器,上述升降杆的底端铰接一软质压模。L型架的水平架端部铰接在垂直架的上端,使上述软质压模可在臀区床上的空间调整位置。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侧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上视图。图3为沿图2A-A线所截的剖视图。图4为沿图2C-C线所截的剖视图。图5为沿图2B-B线所截的剖视图。图6为沿图2D-D线所截的剖视图。图7类似图5,是由图3E-E线所截的剖视图。图8为沿图2F-F线所截的剖视图。图9是图3的上视图。本技术的矫正床,包括一床基10以及多个组合固定于床基10上的分区床。这些分区床依次分布为头区床20、肩区床30、胸区床40、臀区床50和脚区床60。如图1的头区床20为例,均具有一本体21以及固定在该本体21上的软垫211,而且各分区床均可分别调整其高度。其中比较特别的分区床是头区床20,如图2所示,由一个本体21固定两个分开的软垫211,两软垫间的空隙是为了当患者趴着时,口、鼻部分不被阻塞。各分区床的另一特征是均有一瞬间升降构造70,该构造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实施例,是适用于头区床20与肩区床30,显示于图7。第二类实施例,是适用于胸区床40,臀区床50与脚区床60,显示于图5。第一类与第二类实施例的差别,在于第一类实施例的升降轴71与床的本体21或31不固定,但第二类实施例的升降轴71与床的本体41、51或61,是由螺栓711彼此紧固的。第一类实施例所以不固定的原因,由图1中的虚点线可以了解其必要性。头区床20是为了使床由虚点线所示的位置落下时,依靠连杆22的引导可向前稍稍移动,这样可辅助拉伸患者的颈椎。而肩区床30的本体后端依靠轴销301铰接在支架33上端,只有当前半部的床体升到位置,当其瞬时落下时,可以协助患者矫正位置。其它床的固定原因,是为了以升降轴71来牢固地支持床体。在图1、图2与图3,头区床20的本体21下端四角,各有一铰接座212,用以铰接连杆22的上端,各连杆22的另一端,则与支架23上端四角分布的铰接座231铰接。如图1所示,各分区床的底部均备有支架23或33,或43或53,或63,用来支撑套设升降轴71的轴套72,其中肩区床30的支架33与脚区床60的支架63,各与前端的床基10固定。至于头区床20的支架23、胸区床40的支架43与臀区床50的支架53则是活动的,与床基10之间各借助一升降机构80,可个别升降并调整各床的高度。如图5、图6、图7所示,前述升降轴套72的侧面各有一调整孔721,大约垂直于升降轴的轴线,且在各孔内,依次容纳有一滚珠75,一压力弹性体73(例如弹簧)及一螺栓74,借助螺栓74深入调整孔721内深度不同,而调整弹性体73对滚珠75的压力程度,并且影响滚珠75与升降轴71的阻力,即可以调整升降轴71所承受的力。当治疗者对患者施压大于该承受力时,升降轴71即瞬时下降,以协助矫正需瞬时移位的骨节。如图7所示,连杆76铰接在各支架上,其施力端外设有支架,并设有手把78;连杆76的另一端装有滚轮77托住各所属升降轴71底部。当摇动手把78,就可以将轴71推高,使床体升高,成为瞬间定距降落冲击构造。活动的支架23、43或53,与床基10间通过连杆机构连接。如图3与图4所示。在床基10上装有一水平螺杆82,其一端装有摇柄81,在螺杆82上的活动座83与84的螺旋也彼此相反,假设摇柄81顺时针旋转时,两个活动座83与84彼此靠近;逆时针旋转时,两个活动座彼此分离。在两个活动座83与84的上方,各与十字形交叉的连杆85下端铰接,该十字形连杆85的上端与固定在支架23或43、或53底部的铰接座86铰接,当摇动摇柄81时通过83与84带动十字形连杆85,即能改变各支架的高度。由于臀区床对人体大腿的支持区域占大部分,而真正需要瞬间矫正的部位只有臀部。因此前述瞬时升降造成冲周的构造,应设于该床靠近胸区床处(如图1所示)。在臀区床上方,有一L型架,由垂直架91与一水平架92构成。垂直架91可固定于支架53或床基10上。水平架92上装有一垂直的升降杆93,一般该升降杆以螺杆制成,比较容易调整高度。另有一将升降杆93定位的定位器94,该定位器94可用螺栓制成。升降杆93的底端,铰接一可略为摆动软质压模95,用来压住患者的臀区96,水平架92与垂直架91的上端,以轴97与轴孔配合方式,不管轴97是设在水平架或垂直架上,都可使水平架92能在垂直架上,以轴97为中主心摆动调整角度。如图9所示。本技术的上述构造,几乎对全部脊椎以及局部的骨节都能协助矫正,尤其对肩胛骨与腰骨恢复正常位置的矫下,非一般结构所能比拟,其瞬间落下撞击结构也比过去的更为简单。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型脊锥矫正病床,包括一床基以及多个组合固定在床基上的各区床,每一区床的上层均具有一本体和固定在本体上的软垫,其特征在于上述各区床,包括一头区床、一肩区床、一胸区床、一臀区床以及一脚区床依序分开并毗邻组成;上述各区床的本体底部,均具有一瞬间定距降落的冲击构造,该冲击构造包括一支持于上述各区床本体的升降轴和一套合在升降轴上的轴座,上述轴座分别装设在各区床底部另一分离的支架上;在上述各区床的支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型脊锥矫正病床,包括:一床基以及多个组合固定在床基上的各区床,每一区床的上层均具有一本体和固定在本体上的软垫,其特征在于:上述各区床,包括:一头区床、一肩区床、一胸区床、一臀区床以及一脚区床依序分开并毗邻组成;上述各区床的本 体底部,均具有一瞬间定距降落的冲击构造,该冲击构造包括一支持于上述各区床本体的升降轴和一套合在升降轴上的轴座,上述轴座分别装设在各区床底部另一分离的支架上;在上述各区床的支架上装有一连杆,连杆外露于各支架的一端为施力端,施力端上有一把手,另一端上各装有一滚轮,各滚轮托住上述各所属升降轴的底部,各升降轴的轴座侧面各有一调整孔,垂直于升降轴的轴线,在调整孔内依序装有一滚珠、一压力弹性体及一螺栓;上述胸区床、臀区床与脚区床的本体与所属的升降轴固定;上述头区床的本体与其所属的 上述支架间,还包括有四组连杆,第一连杆的上端与上述头区床的本体底部分布于四角的铰接座铰接,下端则与上述支架上端分布于四角的铰接座铰接;上述肩区床与脚区床的各支架,各与上述床基固定;上述头区床、胸区床与臀区床的各支架,与上述床基之间各 设有一升降机构;上述肩区床的本体后端,铰接于所述的支架上边缘后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重文
申请(专利权)人:张重文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