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外固定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1121 阅读:2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治疗骨折的骨外固定器,包括连接杆(1)和固定夹(2)及骨针(3),其特征在于连接杆(1)由两根内螺纹套管(4)和调节螺栓(5)组成,调节螺栓(5)的中部为用以旋转该螺栓的调节手柄(6),其两侧分别为正、反丝螺纹圆柱(7),两根内螺纹套管(4)分别旋于此正、反螺纹圆柱上,它能使骨折远、近端作纵轴向移动,可矫正骨折的分离、重叠、成角等移位,使骨折端产生微纵向应力,促进骨痂沿纵轴力线生长,有利骨折愈合并提高愈合质量。(*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骨外固定器是固定骨折的一种装置,主要基本构件包括连接杆、固定夹。应用骨外固定器固定骨折的方法是将骨针插在骨折部位的远、近端骨质上,通过固定夹将骨针与连接杆相连,达到固定骨折端的目的。目前,国内外研制出产的骨外固定器主要有以下几类1、以Hoffmann式为代表的框架式骨外固定器;2、以AO式和UADF式为代表的单边或多边式骨外固定器;3、以Illizarov式为代表的全环或半环式骨外固定器。这些目前使用的骨外固定器的不足之处在于灵活性不够,特别是纵向调节能力差,不能沿骨的纵向施加应力,影响了骨痴沿纵轴力线生长,在骨折端出现旋转及成角移位的情况下,不便于矫正骨折的分离、重叠、成角等移位。此外,固定夹为单针道,一个固定夹只能夹持一根骨针以及骨针容易滑动等。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骨外固定器,使其具有能够灵活调节的特点,特别是能够灵活地纵向调节,改变夹针道的结构,增强夹持骨针的牢固性,改变固定夹的结构,增加夹持的骨针数目,以克服现有骨外固定器的不足。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是,这种用于治疗骨折的骨外固定器,包括连接杆1和位于连接杆1上并可调节其在连接杆上的相对位置和可在连节杆上固定的固定夹2以及可由固定夹2调节其相对位置并能由固定夹2将其固定的骨针3,连接杆1由两根内螺纹套管4和调节螺栓5组成,调节螺栓5的中部为用以旋转该螺栓的调节手柄6,其两侧分别为正、反丝螺纹圆柱7,两根内螺纹套管4分别旋于此正、反螺纹圆柱7上;固定夹2包括夹针部8和夹杆部9两个部分,夹针部8由上、下两块矩形夹片10组成,在上、下夹片10的中部各有一个相对应的圆形穿通孔11,在上、下夹片10的两个对合面位于穿通孔11的一侧的相对应的部位各有一个向下凹陷的第一“V”字槽12,此两个“V”字槽在两夹片对合时即构成一个棱形的第一夹针道13;在夹针部9的上、下两夹片的两个对合面相对应的部位上还可各有一个与第一“V”形凹槽相平行的第二“V”形凹槽28,它们对合形成第二夹针道29,第二“V”形凹槽28和第一“V”形凹槽12可位于圆形穿通孔11的同一侧,也可位于圆形穿通孔11的同一侧。夹杆部9由支持件14和夹持件15组成,支持件14为由一个平面16和一个与该平面垂直并与其中部连为一体的其中部有能容连接杆套管4插入的圆孔17的扁平状结构18以及位于平面16上方中部与平面16中央部位相连并垂直于该平面的上螺纹杆19和连于扁平状结构18下方中部并与上螺纹杆在同一轴线上的下螺文杆20组成夹持件15由双凹槽结构25和上螺母26及下螺母27组成,双凹槽结构25的中央有一个与构成支持件14的扁平状结构18的厚度相配合并能容其插入的向上开口的凹槽21,该凹槽的底部平面中央有一个能与扁平状结构18相连的下螺纹杆20相配合并能容其穿出的圆孔22,凹槽21的两侧壁23的上缘中部各有一个呈向下凹陷的其弧度与内螺纹套管4的外径相配合的圆弧槽24;下螺母27位于双凹槽结构25底部下面并与从双凹槽结构25底部的圆孔22穿出的下螺纹杆20相配合并旋于其上,上螺母26位于构成夹针部8的上夹片上面并与从上、下夹片中央的圆形穿通孔11穿出的上螺纹杆19相配合并旋于其上;在夹针部9下夹片与构成支持件14的平面16之间可有用以调节骨针高度的垫片。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各部位的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图3是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图中数字所示各部位名称及所属关系如下 3——骨针图2所示的骨外固定架以不锈钢制成,两根内螺纹套管4的外径为10mm,内径为7mm,长度为140mm,调节螺栓5的中部的调节手柄6为六棱柱形,其两侧的螺纹圆柱7各长30mm,一侧为正丝螺纹,另一侧为反丝螺纹,螺纹圆柱7的外径及其上的螺纹丝与内螺纹套管4的内径及其内螺纹丝相配合,螺纹丝间距为1mm,两根内螺纹杆4分别旋于位于调节螺栓5两侧的螺纹圆柱7上,两根内螺纹杆4上各有两个固定夹2,固定夹2是通过扁平状结构18上的圆孔17套在内螺纹杆4上,并由双凹槽结构25和下螺母27使其固定。组成夹针部8的上、下夹片10的中部圆形穿通孔11套入位于构成支持件14的平面16上方中部的上螺纹杆19,并由位于上夹片上面旋在上螺纹杆19上的上螺母26将其固定,骨针3位于由上、下夹片上的相对应的“V”形槽对合形成的棱形夹针道中。图3所示的实施例是在上例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一组连接杆和固定夹,在骨针的另一端固定骨针,即使骨针的两端都得到固定。本技术的特点在于其整体结构的纵轴线与骨折部位的纵轴线一致和纵轴可调性,通过连接杆内螺纹杆与调节螺栓螺纹柱装置使被骨针固定的骨折远、近端作纵轴向移动,起到牵开、中和和加压的动力。同时,通过这种纵向调节,在防止骨折端发生旋转及成角移位的情况下,还可以矫正骨折的分离、重叠、成角等移位,特别是加压动力可使骨折端达到坚强固定。它使传统的骨外固定器施加的不变式固定转变成可变式固定,使得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可通过纵向调节来调正固定强度,使骨折端产生微纵向应力,促进骨痴沿纵轴力线生长,有利骨折愈合并提高愈合质量。固定夹具有双针道,可同时夹持两根骨针,这可在增加骨针数目时不增加固定夹。夹针道为棱形,夹持牢固,不易滑动。其夹针部可绕支持件作360°旋转,其夹杆部分也可绕连接杆作360°旋转,这种灵活的转动设计,在骨折端复位及调整骨针固定位置和方向时十分方便。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治疗骨折的骨外固定器,包括连接杆(1)和位于连接杆(1)上并可调节其在连接杆上的相对位置和可在连节杆上固定的固定夹(2)以及可由固定夹(2)调节其相对位置并能由固定夹(2)将其固定的骨针(3),其特征在于连接杆(1)由两根内螺纹套管(4)和调节螺栓(5)组成,调节螺栓(5)的中部为用以旋转该螺栓的调节手柄(6),其两侧分别为正、反丝螺纹圆柱(7),两根内螺纹套管(4)分别旋于此正、反螺纹圆柱(7)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外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固定夹(2)包括夹针部(8)和夹杆部(9)两个部分,夹针部(8)由上、下两块矩形夹片(10)组成,在上、下夹片(10)的中部各有一个相对应的圆形穿通孔(11),在上、下夹片(10)的两个对合面位于穿通孔(11)的一侧的相对应的部位各有一个向下凹陷的第一“V”字槽(12),此两个“V”字槽在两夹片对合时即构成一个棱形的第一夹针道(13);夹杆部(9)由支持件(14)和夹持件(15)组成,支持件(14)为由一个平面(16)和一个与该平面垂直并与其中部连为一体的其中部有能容连接杆套管(4)插入的圆孔(17)的扁平状结构(18)以及位于平面(16)上方中部与平面(16)中央部位相连并垂直于该平面的上螺纹杆(19)和连于扁平状结构(18)下方中部并与上螺纹杆在同一轴线上的下螺文杆(20)组成夹持件(15)由双凹槽结构(25)和上螺母(26)及下螺母(27)组成,双凹槽结构(25)的中央有一个与构成支持件(14)的扁平状结构(18)的厚度相配合并能容其插入的向上开口的凹槽(21),该凹槽的底部平面中央有一个能与扁平状结构(18)相连的下螺纹杆(20)相配合并能容其穿出的圆孔(22),凹槽(21)的两侧壁(23)的上缘中部各有一个呈向下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治疗骨折的骨外固定器,包括连接杆(1)和位于连接杆(1)上并可调节其在连接杆上的相对位置和可在连节杆上固定的固定夹(2)以及可由固定夹(2)调节其相对位置并能由固定夹(2)将其固定的骨针(3),其特征在于连接杆(1)由两根内螺纹套管(4)和调节螺栓(5)组成,调节螺栓(5)的中部为用以旋转该螺栓的调节手柄(6),其两侧分别为正、反丝螺纹圆柱(7),两根内螺纹套管(4)分别旋于此正、反螺纹圆柱(7)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启新杜靖远罗怀灿康斌王洪邵增务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医科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