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汤福刚专利>正文

整骨固定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39840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用外科器械,是由拉力、转力、水平移位、垂直移位等装置组成。由拉力上半环和拉力下半环连组成圆环,通过轮系机构与撑杆相配合,并与由转力上半环和转力下半环连接所组成的圆环与撑杆连接,并在撑杆上固紧垂直和水平移位装置,在拉力、转力蜗杆及水平、垂直移位板上分别装有电动机,其上放置无线电接收器,接收无线电发射器发射的相应信号,用于拉制完成拉伸、旋转、移位及固定的功能。(*该技术在200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外科器械,特别是整骨固定器。多年来各种事故所造成人体四肢部位的骨折普遍采用人工拉伸,移位、旋转对位及手术钢板固定等多种方法进行接骨治疗,然而,由于手工操作,全部靠医务人员的感觉和经验,所以接骨整骨对位精度低,固定方法较为古老,非手术接骨的夹板固定法,夹固死板并使患部捆帮而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延长伤部愈合周期,石膏固定法或近代的新材料涂层固定法,虽然对伤肢防动效果尚好,但对患肢血液循环及皮肤换氧均有很大障碍,同时,折骨对接效果很差,治愈周期长,结合质量差,易发生畸型愈合以及造成骨感染和骨不连等现象。采用手术钢板固定术接骨接合面大,但手术质量要求高,患者痛苦大,易造成感染,治愈周期长,多数患者需要进行二次手术,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近年来许多学者在研究外固定器治疗骨折措施,如中国技术专利在1988年10月26日公告了“长骨骨折微调单臂固定器”,它采用了四针穿骨,穿骨点多,横向穿双针,增加了无伤处的骨伤面积。单臂结构虽简单,然而固定牢固性差,各种调整结构均采用微调,调整范围小,使用前必须人工整肢,在大体复位后方能使用,很不方便,调整工作需要医务人员在X光照射下进行操作,有害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接骨勿须进行手术,接骨效果好,愈合周期短的整骨固定器。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一种整骨固定器,将其安装在骨折部位上,该整骨固定器由拉力上半环和拉力下半环连接组成圆环,在拉力上半环顶部安装拉力蜗杆,并与拉力复合轮的外齿相啮合,拉力复合轮的内齿与拉力齿轮相啮合,其拉力齿轮的一端为螺纹结构,并与安装在拉力上半环和拉力下半环上的撑杆相配合构成拉力装置,由转力上半环和转力下半环连接组成的圆环,同时与撑杆的另一端相连接,安装在转力上半环顶部的转力蜗杆与转力齿轮相啮合构成转力装置,由垂直固定螺丝固定在撑杆上的垂直移位夹及由固定在垂直移位夹上的垂直移位板构成的垂直移位装置,由水平固定螺丝固定在撑杆上的水平移位夹及由固定在水平移位夹上的水平移位板构成的水平移位装置,在拉力蜗杆、转力蜗杆、垂直移位板上及水平移位板上分别装有电动机,无线电发射器,它是与整骨固定器分立的部件,无线电接收器用于接收上述无线电发射器发射的调幅载波信号,无线接收器分别装于上述的电动机上,并将调幅载波信号由超再生检波后经放大器送入选频器,用于控制电动机正反转。所说的拉力上半环与拉力下半环及转力齿轮的侧面分别设置带孔的支耳,其孔内放置骨牵引针,且固定在支耳孔内。本技术的整骨固定器的优点是(1)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安装和更换整骨固定器方便;(2)通过发射机遥控整骨固定器,使其拉伸、旋转、水平移位、垂直移位及固定;(3)避免医务人员在X射线辐射下进行整骨,(4)接骨效果好,使患部愈合周期缩短。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整骨固定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整骨固定器图1的B-B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整骨固定器图1的A-A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整骨固定器无线电发射器的电路方框图;图5是本技术整骨固定器无线电接收器的电路方框图6是本技术整骨固定器无线电发射器的电路原理图;图7是本技术整骨固定器无线电接收器的电路源理图;图8是本技术整骨固定器无线电发射器示意图。由图1~图8可知,本技术整骨固定器是由拉力上半环3和拉力下半环2连接组成的圆环,在拉力上半环3的顶部安装拉力蜗杆6,并与拉力复位轮7的外齿相啮合,拉力复合轮7的内齿与拉力齿轮5相啮合,其拉力齿轮5的一端为螺纹结构,并与相应的固定在拉力上半环3和拉力下半环2上的四只撑杆9-1、9-2、9-3、9-4相配合构成拉力装置,由转力上半环14和转力下半环17组成圆环,同时与撑杆9的另一端相连接,安装在转力上半环14顶部的转力蜗杆16与转力齿轮15相啮合构成转力装置,由垂直固定螺丝10固紧在撑杆9上的垂直移位夹11及由固定在垂直移位夹11上的垂直移位板13构成的垂直移位装置,由水平固定螺丝24固定在撑杆9上的水平移位夹22及由固定在水平移位夹22上的水平移位板21构成的水平移位装置,在拉力蜗杆6、转力蜗杆16、垂直移位板13及水平移位板21上分别装有电动机8、18、12、13、26、27,无线电发射器34,它是与整骨固定器分立部件,用于来控制整骨固定器的拉伸、缩短、旋转、垂直移位及水平移位的调幅载波信号,无线电接收器28、29、30、31、32、33分别装于接收上述无线电发射器34发射的调幅波信号,无线电接收器28、29、30、31、32、33分别安装在上述的电动机8、18、12、23、26、27上,并将调幅波信号由超再生检波器检波后经放大器送入选频器,用于控制上述电机正反转。所说的拉力上半环3与拉力下半环2及转力齿轮的侧面上分别设置带孔的支耳40、41、42、43,其孔内放置骨牵引针4、19,且固定在支耳孔内。由图1、图3、图6、图7、图8可知,由骨牵引针4、19设立支点,将二支骨牵引针4、19分别钻入长骨干骺端作为实施接骨、整骨的支点,并分别穿入放置在支耳40、41、42、43上,并用锁帽固紧,将拉力上半环3和拉力下半环2及转力上半环14和转力下半环17用螺丝固紧,组合成鼠笼状的整固固定器,然后操作无线电发射器34上的控制开关35,便产生一种控制拉伸用的音频信号,通过三极管BG3组成的调制器与三极管BG4、三极管BG5组成的载频振荡器调制出载频信号由电感L2耦合通过天线20发射出去,同时,将设置在拉力蜗杆6上的电动机8,且装于电动机8上的无线电接收器28上的天线接收到无线电发射器34发射的载频信号经三极管BG1检波后,检出控制拉伸信号,送至由三极管BG2、BG3组成的音频放大器放大,再由三极管BG4等组成的射频跟随器进行阻抗变换,经选频后使继电器J1或J2吸合,驱动电动机正反转工作,同时由拉力蜗杆6与拉力复合轮7的外齿相啮合,带动拉力复合轮7转动,同时,拉力复合轮7的内齿带动拉力齿轮5转动,当拉力复合轮7顺时针转时,拉力齿轮5也顺时针转动,由于拉力齿轮5的一端为螺纹结构,并与固定在拉力上半环3和拉力下半环2上的撑杆9上的内螺纹相配合即当拉力齿论顺时针转动,其外螺纹延撑杆9的内螺纹相配合,向右移动,此时缩短,反之伸长,拉力齿轮5由卡簧1卡紧于拉力上半环3和拉力下半环2组成的圆环上。当整骨固定器需安做旋转,垂直移位,水平移位等动作均如上述,只是分别操纵无线发射器34上的对相应的36、37、38、39开关,控制无线电接收器并驱动电动机29、30、31、32、33,达到调正目的。当需要驱动电动机正转时,无线电发射器上相应的开关35、36、37、38、39合闸,无线电发射器34发射出载频调幅波,同时相应的无线电接收器28、29、30、31、32、33将载频调幅波信号接收后经检波后,再经音频放大器馈送至选频电路,通过电容C2、电感L2选频电路调谐后,三极管BG5导通,继电器J1吸合,驱动电动机8、18、22、23、26、27正转旋转。反之,电动机反转。由图1可知,所说的无线电发射器34,它与整骨固定器分立的部件。所说的无线电接收器28、29、30、31、32、3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整骨固定器,由蜗轮、蜗杆、电动机组成,其特征在于:a、由拉力上半环和拉力下半环连接组成圆环,在拉力上半环顶部安装拉力蜗杆,并与拉力复合轮的外齿相啮合,拉力复合轮的内齿与拉力齿轮相啮合,其拉力齿轮的一端为螺纹结构,并与固定在拉力上半环 和拉力下半环上的撑杆相配和构成拉力装置,b、由转力上半环和转力下半环连接组成圆环,并与撑杆的另一端相连接,安装在转力上半环顶部的转力蜗杆与转力齿轮相啮合构成转力装置,c、由固紧在撑杆上的垂直移位夹及固定在垂直移位夹上的垂直移位板构成 的垂直移位装置,d、由固定在撑杆上的水平移位夹及固定在水平移位夹上的水平移位板构成的水平移位装置,e、在拉力蜗杆、转力蜗杆、垂直移板及水平移位板上分别装有电动机,f、无线电发射器,它与整骨固定器分立的部件;g、无线接收器分别 接收上述无线电发射器发射的调幅载波信号,无线电接收器分别安装在上述的电动机上,并将调幅载波信号由超再生检波器检波后经放大器送入选频器,用于控制电动机正反转。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福刚刘占国
申请(专利权)人:汤福刚刘占国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23[中国|黑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