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眩涂布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338723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露一种抗眩涂布层,抗眩涂布层包含树脂、复数个第一光学微粒以及复数个第二光学微粒。第一光学微粒分布于树脂底层,第一光学微粒的折射率与树脂的折射率的差值小于0.01。第二光学微粒分布于树脂表层,第一光学微粒的吸油量小于第二光学微粒的吸油量。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抗眩涂布层,可形成抗眩光学膜,增加清晰度并减低光泽度,具有较佳的抗眩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抗眩涂布层
技术介绍
抗眩效果是影响光学组件或显示器的显示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较佳的抗眩效果 可降低刺眼眩光并提高显示效果。因此,光学组件或显示器多会使用抗眩膜以提升抗眩效果。如图IA所示,习知的抗眩膜制程之一是使用透明树脂制成的基质31及复数个水 溶性微粒33,藉由水溶性微粒33被融离而形成凹穴32,制成的抗眩膜3可具有较低的光线 吸收率,其中抗眩膜3形成于基材4上。如图IB所示,另一是习知的抗眩膜制程将两种不 同的粒子12、14均勻分散在透明树脂10中。其中,有部分粒子外露突出于光学薄膜1表面 造成表面凹凸起伏,导致光线于表面产生散射与折射,藉以达到抗眩效果。其中,光学薄膜1 形成于基材2上。若使用粒径大的粒子在表面产生抗眩效果,容易造成橘皮现象。粒径小 的粒子要用量大才能突出树脂层,但粒子用量大又会影响穿透率。因此,本专利技术亟思解决之 道,在达到抗眩效果的同时,又能够降低橘皮现象,藉以得到高解析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眩涂布层,可形成抗眩光学膜,增加清晰度并减低 光泽度,具有较佳的抗眩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抗眩涂布层包含树脂、复数个第一光学微粒以及复数个第二光学微粒。 第一光学微粒分布于树脂底层,第一光学微粒的折射率与树脂的折射率的差值小于0.01。 第二光学微粒分布于树脂表层,第一光学微粒的吸油量小于第二光学微粒的吸油量。在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光学微粒的吸油量介于40g/(100g oil)至80g/(100g oil) 之间,较佳介于55g/(100g oil)至60g/(100g oil)之间;堆栈密度介于0. 7g/ml至1. 3g/ ml之间,较佳介于0. 8g/ml至0. 9g/ml之间;粒径介于1 μ m至10 μ m之间,较佳介于3 μ m至 5 μ m之间,此粒径大于第二光学微粒的粒径。第一光学微粒以单层方式分布于树脂底层。 第二光学微粒的吸油量介于200g/(100g oil)至300g/(100g oil)之间,较佳介于250g/ (100g oil)至洸0g/(100g oil)之间;堆栈密度介于0.4g/ml至0. 7g/ml之间,较佳介于 0. 5g/ml至0. 6g/ml之间;粒径介于Iym至IOym之间,较佳介于Iym至3μπι之间。其 中,第一光学微粒为真球形,第二光学微粒为不规则形。附图说明图IA及图IB为习知技术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2所示的较佳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抗眩涂布层800包含树脂300、复数个第一光学微粒100以及复数个第二光学微粒200。第一光学微粒100分布于树脂300底层,第二光 学微粒200分布于树脂300表层。其中,第一光学微粒100及第二光学微粒200较佳是藉 由其吸油量的不同而分别分布于树脂300表层及底层。具体而言,粒子的吸油量越高,表示 其表面积越大,因此粒子的外观就越凹凸不平粗糙不平整,因此在涂液中较易浮到表面。在 此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光学微粒100为真球形,表面平整,因此在树脂300中较易沉到底下。 第二光学微粒200为不规则形,故较易浮到表面。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一光学微粒100 不限于真球形。进一步而言,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光学微粒200的不规则的表面形状可以改善橘 皮现象,其尺寸为微米尺度,也可以提供足够的外部雾度以具备抗眩的效果。 在图2所示的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光学微粒100以单层方式分布于树脂300底层, 亦即第一光学微粒100彼此间无堆栈状况发生,而是平铺于树脂300底层。具体而言,堆栈 密度与吸油量具备反比的关系。当粒子的吸油量越大时,其堆栈密度就越低。所以在本专利技术 中,堆栈密度较高的第一光学微粒100会沉到涂液底部。因此,吸油量与堆栈密度此两个性 质都是影响此两种光学微粒在抗眩膜中具备此特殊结构的原因。另一方面,第二光学微粒 200较佳是以悬浮方式分布于树脂300表层,第二光学微粒200彼此间有堆栈状况发生。然 而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一光学微粒100彼此间可有堆栈状况发生,第二光学微粒200彼此间 则可无堆栈状况发生。进一步而言,当第一光学微粒100有堆栈状况发生时,是由树脂300 底面向上堆栈,且不会突出于树脂300的上层表面。 第一光学微粒100的折射率与树脂300的折射率的差值小于0. 01。具体而言,第一 光学微粒100的折射率与树脂300的折射率近乎相等。例如在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光学微粒 100的折射率为1. 525,树脂300的折射率为1. 52。藉此,可避免内部雾度(inner haze)产 生,进一步维持抗眩涂布层800的清晰度及穿透度。第一光学微粒100的吸油量小于第二光 学微粒 200 的吸油量。其中,吸油量采用 ASTM D281. 1251-2 Oil Absorption of Pigments 标准测定方法测得。第一光学微粒100的吸油量较佳介于40g/(100g oil)至80g/(100g oil)之间,更佳介于55g/(100g oil)至60g/(100g oil)之间。第二光学微粒的吸油量较 佳介于 200g/(100g oil)至 300g/(100g oil)之间,更佳介于 250g/(100g oil)至 260g/ (100g oil)之间。第一光学微粒100的堆栈密度较佳介于0. 7g/ml至1. 3g/ml之间,更佳介于0. 8g/ ml至0. 9g/ml之间。第二光学微粒200的堆栈密度较佳介于0. 4g/ml至0. 7g/ml之间,更 佳介于0. 5g/ml至0. 6g/ml之间。第一光学微粒100的粒径较佳介于3 μ m至5 μ m之间, 第二光学微粒200的粒径较佳介于1 μ m至3 μ m之间,更佳为2 μ m。具体而言,第一光学微 粒100的粒径大于第二光学微粒200的粒径,第二光学微粒可使抗眩涂布层800的表面较 细致,减少橘皮现象。特别说明的是,当光学微粒为真球形时,前述粒径是指单一分散粒径, 亦即至少80%的粒径是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例如士 Ιμπι)。树脂300较佳为透明且具有可经紫外光照射固化的性质例如聚酯树脂、聚醚树 脂、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胺基甲酸酯树脂、醇酸树脂、螺环缩醛树脂、聚硫醇聚烯树脂、聚 丁二烯树脂或其混合物等。如图1所示,上述抗眩涂布层800较佳是与基材400共同形成抗 眩光学膜900。具体而言,是将第一光学微粒100、第二光学微粒200及树脂300加入溶剂以 形成溶液状态的抗眩涂布层800,然后以旋转涂布、喷涂或刮涂等方式涂布于基材400上, 待抗眩涂布层800中的树脂300经紫外光照射等方式硬化,抗眩涂布层800即形成于基材400上。其中,溶剂可为异丙醇(isopropanol)、丙酮(aceton)、乙酸乙酯(ethyl acetate)、 正庚烧(heptane)、甲苯(toluene)、正己烧(hexane)、丁酮(methyl ethyl ketone)、丙二 醇甲醚(propylene glycol monomethyl ether)或其混合物。基材400为高透明性的有机 材质,包含三乙酰基纤维素、聚对苯二甲酸乙脂、乙二炔纤维素、乙酸丁酸树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抗眩涂布层,其特征在于该抗眩涂布层包含:树脂;复数个第一光学微粒,分布于该树脂底层,该第一光学微粒的折射率与该树脂的折射率的差值小于0.01;以及复数个第二光学微粒,分布于该树脂表层,该第一光学微粒的吸油量小于该第二光学微粒的吸油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丽美陈铭慧林士斌陈庆松
申请(专利权)人:明基材料有限公司明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