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继电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329250 阅读:2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直流继电保护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输入正极、输入负极、输出正极、输出负极、正主接触模块、负主接触模块、软启动模块、放电模块、灭弧模块和中央控制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能够适用阻性负载、容性负载及感性负载在内的所有类型的负载,尤其能够适用直流电带容性负载起动,在额定负载下关断电路时通过灭弧模块的作用使得继电器触点断开时不产生电弧,且电路关闭后能够通过放电模块的导通为容性负载放电。(*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直流继电保护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动汽车或直流用电系统的电池保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流继 电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电动汽车或直流用电系统为了保护电池及相关系统,采用直流继电器、保险 等器件构成保护系统。这样的保护系统体积大、成本高、智能性差,而且工程人员不容易选 择匹配。现有技术为解决此问题而专利技术出直流继电保护模块,直流继电保护模块是一个集 成化产品,比以往的系统智能化强、成本降低、工程人员选择方便,加快产品开发进度。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810181980. 4”,申请名称为“交直流过流保护固态继电 器”的专利申请文件中公开了一种可对交、直流负载电流进行过流保护且可在负载电流过 流消失后自动恢复正常工作的固态继电器。但是该固态继电器不能有效地消除电弧,且工 作时发热严重,不能有效排出热量。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710040294.0”,申请名称为“机械电子式复合继电器”的专利申请文件中公开了一种功率开关管作为开关在复合继电器连通及断开电路,可以消 除电弧;第一继电器起到上电连通及断电隔离作用;第二继电器与呈串联连接的第一继电 器和功率开关管并联,在电路导通后,第二继电器再导通承担电流负载,功率开关管几乎没 有电流负载,因此也就几乎不会发热。但是该继电器连接容性负载,在启动时可能产生电弧 且使继电器触点粘连,导致潜在的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直流电带容性负载起动,在额定负载 下关断电路不产生电弧、且电路关闭后能够迅速给容性负载放电的直流继电保护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直流继电保 护装置,包括输入正极、输入负极、输出正极、输出负极、正主接触模块、负主接触模块、软启 动模块、放电模块、灭弧模块和中央控制模块;所述中央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控制端、第二控制端、第三控制端、第四控制端、第五 控制端、第六控制端和第七控制端;所述正主接触模块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 正主接触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输入正极电连接,所述正主接触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输出正 极电连接,所述正主接触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中央控制模块的第一控制端电连接,所 述正主接触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中央控制模块的第二控制端电连接;所述负主接触模块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 负主接触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输入负极电连接,所述负主接触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输出负 极电连接,所述负主接触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中央控制模块的第二控制端电连接,所 述负主接触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中央控制模块的第三控制端电连接;所述软启动模块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软 启动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输入正极电连接,所述软启动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输出正极电连 接,所述软启动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中央控制模块的第四控制端电连接,所述软启动 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中央控制模块的第二控制端电连接;所述放电模块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放电 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输出正极电连接,所述放电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输出负极电连接,所 述放电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中央控制模块的第六控制端电连接,所述放电模块的第二 输出端与所述中央控制模块的第二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灭弧模块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和第三输出 端,所述灭弧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输入正极电连接,所述灭弧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输出正 极电连接,所述灭弧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中央控制模块的第五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灭 弧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中央控制模块的第二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灭弧模块的第三输出 端与所述中央控制模块的第七控制端电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连接容性负载时可能产生电弧且不 能在电路关断后给容性负载放电的缺陷,本技术不仅能够适用阻性负载、容性负载及 感性负载在内的所有类型的负载,尤其能够适用直流电带容性负载起动,在额定负载下关 断电路时通过灭弧模块的作用使得继电器触点断开时不产生电弧,且电路关闭后能够通过 放电模块的导通为容性负载放电。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 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请参阅图1,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直流继电保护装置,包括输入正极10、输入 负极11、输出正极50、输出负极51、正主接触模块30、负主接触模块31、软启动模块20、放 电模块22、灭弧模块21和中央控制模块60 ;中央控制模块60包括第一控制端、第二控制 端、第三控制端、第四控制端、第五控制端、第六控制端和第七控制端;正主接触模块30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正主 接触模块30的第一输入端与输入正极10电连接,正主接触模块30的第一输出端与输出正 极50电连接,正主接触模块30的第二输入端与中央控制模块60的第一控制端电连接,正 主接触模块30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中央控制模块60的第二控制端电连接;负主接触模块31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负主 接触模块31的第一输入端与输入负极11电连接,负主接触模块31的第一输出端与输出负 极51电连接,负主接触模块31的第二输入端与中央控制模块60的第二控制端电连接,负主接触模块31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中央控制模块60的第三控制端电连接;软启动模块20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软启动 模块20的第一输入端与输入正极10电连接,软启动模块20的第一输出端与输出正极50 电连接,软启动模块20的第二输入端与中央控制模块60的第四控制端电连接,软启动模块 20的第二输出端与中央控制模块60的第二控制端电连接;放电模块22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放电模块 22的第一输入端与输出正极50电连接,放电模块22的第一输出端与输出负极51电连接, 放电模块22的第二输入端与中央控制模块60的第六控制端电连接,放电模块22的第二输 出端与中央控制模块60的第二控制端电连接;灭弧模块21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和第三输出 端,灭弧模块21的第一输入端与输入正极10电连接,灭弧模块21的第一输出端与输出正 极50电连接,灭弧模块21的第二输入端与中央控制模块60的第五控制端电连接,灭弧模 块21的第二输出端与中央控制模块60的第二控制端电连接,灭弧模块21的第三输出端与 中央控制模块60的第七控制端电连接。区别于现有技术的连接容性负载时可能产生电弧且不能在电路关断后给容性负 载放电的缺陷,本技术不仅能够适用阻性负载、容性负载及感性负载在内的所有类型 的负载,尤其能够适用直流电带容性负载起动,在额定负载下关断电路时通过灭弧模块的 作用使得继电器触点断开时不产生电弧,且电路关闭后能够通过放电模块的导通为容性负 载放电。软启动模块20包括第一电阻Rl和第一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流继电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正极、输入负极、输出正极、输出负极、正主接触模块、负主接触模块、软启动模块、放电模块、灭弧模块和中央控制模块;  所述中央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控制端、第二控制端、第三控制端、第四控制端、第五控制端、第六控制端和第七控制端;  所述正主接触模块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正主接触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输入正极电连接,所述正主接触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输出正极电连接,所述正主接触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中央控制模块的第一控制端电连接,所述正主接触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中央控制模块的第二控制端电连接;  所述负主接触模块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负主接触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输入负极电连接,所述负主接触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输出负极电连接,所述负主接触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中央控制模块的第二控制端电连接,所述负主接触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中央控制模块的第三控制端电连接;  所述软启动模块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软启动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输入正极电连接,所述软启动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输出正极电连接,所述软启动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中央控制模块的第四控制端电连接,所述软启动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中央控制模块的第二控制端电连接;  所述放电模块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放电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输出正极电连接,所述放电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输出负极电连接,所述放电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中央控制模块的第六控制端电连接,所述放电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中央控制模块的第二控制端电连接;  所述灭弧模块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和第三输出端,所述灭弧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输入正极电连接,所述灭弧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输出正极电连接,所述灭弧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中央控制模块的第五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灭弧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中央控制模块的第二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灭弧模块的第三输出端与所述中央控制模块的第七控制端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佳嵘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英赛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