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9658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存在于尿布的前腰围区域及后腰围区域的吸收芯上形成薄壁部。此薄壁部处的尿布的厚度为裆区域处的吸收芯的厚部的厚度的1/2以下为好。尿布沿与尿布的纵方向平行的折线被折叠后,前腰围区域及后腰围区域,在此薄壁部被折叠,薄壁部彼此重合。由此,沿前述折线被折叠了的前腰围区域及后腰围区域的厚度,与厚部的厚度几乎相同。因此,不减薄主要吸收尿的裆区域的吸收芯的厚度,能够使折叠了的尿布的厚度变薄。(*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够折叠变小装入袋中,折叠后的厚度薄的、小型的、便于运输及携带的尿布。一次性尿布,由背面层及表面层、和介于此两层之间的吸收芯构成。前述背面层,是在尿布被穿着时朝向外侧的。由不透尿等的不透液性且通气性的树脂层构成。另外,表面层朝向穿着者的肌肤,由于与肌肤直接接触,故作为表面层使用透液性无纺布或多孔性质的树脂层等。而且,前述吸收芯是吸收通过了表面层的尿的东西,使用粉碎了的纸浆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的混合物。将前述吸收芯,压制使厚度一致后,切断成砂漏形状等特定的形状,将此夹入表面层和背面层之间封装,从而形成此尿布。背面层和表面层以与吸收芯大致相同的形状,比吸收芯外形大地形成。并且背面层和表面层,在不存在吸收芯的部位,涂敷诸如热熔性的粘合剂等来粘合。此尿布,具有穿着时与腹部接触的前腰围区域、与腿围接触的裆区域、与背部(臀部)接触的后腰围区域。前腰围区域及后腰围区域的左右两端,背面层和表面层向尿布的宽度方向突出,形成前襟翼及后襟翼。在后襟翼的幅宽方向的尖端部固定着钩搭扣,在前腰围区域的背面层的表面也固定着钩搭扣。此尿布穿着时,后襟翼沿着穿着者的身体,从穿着者的背部引出到腹部,重合于前腰围区域。然后,使前腰围区域的钩搭扣后腰围区域的钩搭扣相接合。这样的尿布,在工厂制造后折叠变小装入袋子等中,作为产品出厂。此时,该尿布,前腰围区域和后腰围区域的幅宽方向的两侧部向表面层侧折叠,进而,前腰围区域和后腰围区域重叠于裆区域,折叠为三层。然而,在折叠前腰围区域的幅宽方向的两侧部时,由于通常是在吸收芯存在的部分折叠,故折叠成前述三层时,吸收芯至少要重叠五层。于是,折叠了的尿布的高度尺寸变大,在袋子内重叠包装多个时,袋子整体的高度尺寸变大。本专利技术,以提供能够使折叠后的厚度薄型化、能够使产品比现有产品小型化的尿布为目的。另外,以不降低尿布的吸收能力、在折叠后的状态能够薄型化为目的。本专利技术,其特征是由背面层、透液性表面层、和夹于前述两层之间的吸收芯形成;具有与穿着者腹部接触的前腰围区域、与腿围接触的裆区域、与背部接触的后腰围区域;在前述前腰围区域和后腰围区域的至少一方,形成吸收芯的厚度变得比前述裆区域的吸收芯的厚度薄的吸收芯薄壁部;前腰围区域以及/或者后腰围区域在前述薄壁部的部分可折叠。例如,前述前腰围区域及后腰围区域,与前述裆区域相比幅度宽、在以前述前腰围区域及裆区域及后腰围区域并列的方向为尿布的纵方向、以与此尿布的纵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尿布的幅宽方向时,在前腰围区域和后腰围区域的幅宽方向的两侧的部分吸收芯变薄,由此,在前腰围区域及后腰围区域形成前述薄壁部。并且,在此薄壁部的部分,前腰围区域及后腰围区域的幅宽方向的两侧部分,沿与尿布的纵方向平行折叠线向幅宽方向的内侧折叠,进而此折叠后的前腰围区域及后腰围区域,沿与尿布的幅宽方向平行的折叠线折叠至裆区域。此情况下,将前腰围区域及后腰围区域折叠时的折线位于薄壁部,与此折线相比位于尿布的幅宽方向的端部侧的前述薄壁部的幅宽尺寸,比位于尿布的幅宽方向内侧的前述薄壁部的幅宽尺寸小,在前述折线处薄壁部彼此互相面对、彼此互相重合地折叠较为理想。而且,前述吸收芯的薄壁部处的尿布的厚度,最好是吸收芯的薄壁部以外的部分的尿布的厚度的1/2以下较为理想。本专利技术的尿布,是婴儿及幼儿或老人等使用的一次性用品,是在前腰围区域及裆区域及后腰围区域吸收芯的厚度变薄形成吸收芯的薄壁部的用品。尿布,整体折叠2或3次、或者折叠多次、按规定的数目装入袋子等中、作为产品出厂。此时,为了减小产品整体的体积,本专利技术的尿布在前腰围区域及后腰围区域形成吸收芯的薄壁部。折叠尿布时,尿布的前腰围区域及裆区域及后腰围区域在此薄壁部的部分折叠,薄壁部彼此重叠。由此,能够使尿布的此折叠重合部分的厚度变薄,与未形成薄壁部的现有的东西相比,能够使折叠后的厚度变薄。另外由于即使在薄壁部也存在吸收芯,没有减少尿布整体的吸收芯的面积。而且因为能够减小折叠后的厚度,可能使其存在于与两腿间接触的尿布的裆区域的吸收芯比现有的厚。在本专利技术中,即使仅仅在前腰围区域和后腰围区域中的一个上设置薄壁部,也能够使折叠后的尿布的厚度变薄。然而,在前腰围区域和后腰围区域上都设置薄壁部较为理想。附图说明图1(A).从朝向肌肤的面来看的本专利技术的尿布的展开平面图。图1(B).将图1(A)所示的尿布在L-L线向内折叠时的平面图。图1(C).显示将图1(B)所示的尿布在M-M线向内折叠的状态的斜视图。图2(A).图1(A)所示的尿布的IIA-IIA线处的截面图。图2(B).图1(B)所示的尿布的IIB-IIB线处的截面图。图2(C).图1(C)所示的尿布的IIC-IIC线处的截面图。图3.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尿布的实际穿着状态的正面图。下面,参照图例说明本专利技术。如图1(A)所示,尿布11由在背面层12和表面层13之间夹着吸收芯14的夹层结构构成。前述背面层12,是穿着尿布11时朝向外侧的,由不会将尿等水分漏到外侧的不透液性且通气性的树脂层等形成。另外,表面层13朝向穿着者的肌肤,由于是与穿着者的肌肤直接接触的,故由使收集到的尿透过到吸收芯的透液性无纺布或多孔性树脂层等构成。另外,吸收芯14,是吸收透过表面层13的尿等的东西,故由吸水性好的粉碎了的纸浆、或者粉碎了的纸浆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的混合物等构成。如图1(A)所示,尿布11为砂漏形状。此砂漏形状的幅宽窄的中间部分是裆区域19,前后的幅度宽的部分分别是前腰围区域18及后腰围区域20。前述吸收芯14,为砂漏形状,设置于从裆区域19到前腰围区域18和后腰围区域20。在前腰围区域18及后腰围区域20,吸收芯14,由点划线所围成的左右两端的区域构成与其他部分相比厚度薄的薄壁部14b。在此实施例中,薄壁部14b以外的区域的吸收芯14的厚度是一定的,为了区别此部分与前述薄壁部14b,以厚部14a表示。但是,为了提高裆区域19处的吸收性,也可以使位于裆区域19的吸收芯14比前腰围区域18及后腰围区域20的中央的厚部更厚。如图2(A)的截面图所示,前述厚部14a处的尿布的厚度为H1的话,薄壁部14b处的尿布11的厚度为1/2×H1或者以下较为理想。背面层12及表面层13,为与吸收芯14几乎相同的砂漏形状,并且整体地比吸收芯14大。吸收芯14置于前述背面层12及表面层13的中央、夹于背面层12和表面层13之间。并且,在背面层12及表面层13的不存在吸收芯14的部分,即幅宽方向及纵方向的端部,热熔型粘合剂等被涂敷在背面层12和表面层13的互相面对的面上,背面层12和表面层13被粘合。如此,吸收芯14被封于背面层12和表面层13之间。在尿布11的前腰围区域18及后腰围区域20,背面层12和表面层13向尿布11的幅宽方向突出。此突出部分,成为前襟翼18a、18a及后襟翼20a、20a。在尿布11的裆区域19的幅宽方向的端部,设有沿尿布的纵方向延伸的弹性部件17。此弹性部件17例如可是平橡胶,在背面层12和表面层13之间处于伸长状态,以热熔性粘合剂粘合于背面层12及表面层13上。由此弹性部件17形成皱褶。此皱褶在穿着尿布11时接触穿着者的大腿部,成为弹性地将大腿部夹紧的东西。另外,尿布11的后腰围区域20,通常,比前腰围区域18的幅度宽,在其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尿布,由不透液性背面层和透液性表面层、以及夹于前述两层之间的吸收芯形成;具有与穿着者腹部接触的前腰围区域、与腿围接触的裆区域、与背部接触的后腰围区域;其特征是:在前述前腰围区域和后腰围区域的至少一方,形成吸收芯的厚度比前述裆区域的吸收芯的厚度要薄的薄壁部;前腰围区域以及/或者后腰围区域在前述薄壁部的部分被折叠。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冈义久八卷留美小野芳夫
申请(专利权)人:尤尼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