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240161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应用于无源射频识别系统中标签端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技术方案是对二进制数据0和二进制数据1采用相同长度编码,并且二进制数据0用中间相位不跳变的高电平或低电平的编码方式编码,二进制数据1用中间相位跳变的上升沿或下降沿的编码方式编码。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编码方法可以避免编码过程中相邻的两个二进制数据的编码波形之间的相位跳变,以解决现有编码方法中存在的相邻两个二进制数据的编码波形之间存在相位跳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射频识别通信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射频识别系统中的数据编码方法。
技术介绍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通信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RFID系统主要由标签、读写器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读写器通过射频 信号与标签进行通信,获取标签上存储的识别信息,同时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对读取的标 签信息进行管理和信息传输。RFID系统可以分为两类无源RFID系统与有源RFID系统,两者主要区别在标签端。无源RFID系统的标签需要从读写器发射来的射频信号中获取能量,而有源RFID系统 的标签自身能够提供能量。在无源RFID系统中,读写器利用经编码和调制后的射频载波信号发送给标签,标 签将答复信号编码后调制到后向散射的信号,然后发送给读写器。在RFID国际标准,譬如 ISO 18000-6A/B/C中,标签在将数据信息发送给读写器之前进行编码的方式通常是FMO或 Miller编码。但是FMO编码后两个二进制数据的编码波形之间存在相位跳变,跳变概率为 100% ;Miller编码后两个二进制数据0的编码波形之间也存在相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数据编码方法,应用于无源RFID系统的标签端,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假设S↓[1]表示中间相位不跳变的高电平,S↓[2]表示中间相位跳变的下降沿,S↓[3]表示中间相位跳变的上升沿,S↓[4]表示中间相位不跳变的低电平;而且对二进制数据0和二进制数据1采用相同长度编码;而且如果待发射的二进制数据的序列第一个比特是0,则采用S↓[1]编码;如果待发射的二进制数据序列的第一个比特是1,则采用S↓[2]编码;而且如果后续待发射的二进制数据是0,之前若是采用S↓[1]编码的二进制数据0,则采用S↓[1]编码;之前若是采用S↓[4]编码的二进制数据0,则采用S↓[4]编码;之前若是采用S↓[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成任天鹏王宏义庄钊文唐朝京许拔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