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本申请包括涉及于2009年11月6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JP 2009-255260和于2010年4月6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JP 2010-088174中公开的主题,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括表现出散射特性或对光透明的光调制装置的照明装置以及一种显示单元。
技术介绍
近年来,图像质量高并且节能的液晶显示器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提出了一种通过局部调制背光的光强实现提高暗场对比(dark place contrast)的方法。在此方法中,根据显示图像,通过局部驱动用作背光的光源的发光二极管(LED)来主要调制背光。此外,在大屏幕的液晶显示器中,如在小屏幕液晶显示器中一样,日益需要更薄的显示器。因此,取代在液晶面板下直接设置冷阴极荧光灯(CCFL)或LED的系统,在导光板(light guide plate)的端部设置光源的边缘发光系统(edge light system)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然而在边缘发光系统中,难以执行用于局部调制光源的光强的局部驱动。
技术实现思路
作为提取在导光板中传播的光的技术,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6-347790号提出了一种使用在透光和散射之间切换的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的显示单元。这种技术旨在防止反射等,并且是一种通过向PDLC局部施加电压而在透光和散射之间切换的技术。然而,在这种系统中,在PDLC在正面方向(PDLC的法线方向)上处于透明状态的情况下,在导光板中对角传播的部分光由于液晶材料和聚合物材料之间的折射率差而被散射。因此,在大视角区域中光被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照明装置,包括:导光板;光源,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侧面上;以及光调制装置,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表面或内部并且粘合至所述导光板,其中所述光调制装置具有:彼此分开并且彼此相对设置的一对透明基板;一对电极,设置在所述一对透明基板的每个的表面上;以及光调制层,设置在所述一对透明基板的间隙中,所述光调制层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具有光学各向异性,并且具有彼此不同的对电场的各响应速度,所述第一区域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当在所述一对电极之间未施加电压时,所述第一区域的光轴平行于所述导光板的侧面的所述光源的光进入其中的光入射面,并且以第一角度与所述透明基板的表面交叉;而当在所述一对电极之间施加了电压时,所述第一区域的光轴平行于所述光入射面并且以大于所述第一角度的第二角度与所述透明基板的表面交叉,以及所述第二区域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区域的光轴平行于所述光入射面并且以所述第一角度与所述透明基板的表面交叉而与所述一对电极之间施加的电压的存在无关。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9-11-6 2009-255260;JP 2010-4-6 2010-0881741.一种照明装置,包括:导光板;光源,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侧面上;以及光调制装置,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表面或内部并且粘合至所述导光板,其中所述光调制装置具有:彼此分开并且彼此相对设置的一对透明基板;一对电极,设置在所述一对透明基板的每个的表面上;以及光调制层,设置在所述一对透明基板的间隙中,所述光调制层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具有光学各向异性,并且具有彼此不同的对电场的各响应速度,所述第一区域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当在所述一对电极之间未施加电压时,所述第一区域的光轴平行于所述导光板的侧面的所述光源的光进入其中的光入射面,并且以第一角度与所述透明基板的表面交叉;而当在所述一对电极之间施加了电压时,所述第一区域的光轴平行于所述光入射面并且以大于所述第一角度的第二角度与所述透明基板的表面交叉,以及所述第二区域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区域的光轴平行于所述光入射面并且以所述第一角度与所述透明基板的表面交叉而与所述一对电极之间施加的电压的存在无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区域主要包含液晶材料,以及所述第二区域主要包含聚合物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光调制装置在所述电极和所述光调制层之间具有水平配向膜。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当液晶分子与所述水平配向膜的表面接触并且未从外部向所述液晶分子施加电场时,所述水平配向膜具有向所述液晶分子提供预倾角以使得所述液晶分子的光轴以所述第一角度与所述透明基板的表面交叉并且平行于所述光入射面的特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光调制层具有在所述光调制层的厚度方向上的散射大于在平行于所述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散射的各向异性散射特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区域具有线状结构,所述线状结构具有在平行于所述光入射面并且以所述第一角度与所述透明基板的表面交叉的方向上的长轴。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区域具有不响应于电场的线状结构或多孔结构,或者具有响应速度低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响应速度的棒状结构。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通过热和光中的至少一种使经所述水平配向膜的操作而配向的可聚合材料聚合来形成所述第二区域。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区域的寻常光折射率等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寻常光折射率,且所述第一区域的非寻常光折射率等于所述第二区域的非寻常光折射率。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光调制装置具有多个所述一对电极,在所述光调制装置中,在设置于一个透明基板侧上的电极和设置于另一透明基板侧的电极之间的相对部分构成光调制单元,以及包括驱动部,所述驱动部控制向每个光调制单元的所述一对电极施加的电压的大小,使得在一个光调制单元中所述第一区域的光轴平行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光轴,而在另一光调制单元中所述第一区域的光轴与所述第二区域的光轴交叉。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在所述一对电极中,至少在所述照明装置的顶面侧上的电极由透明导电材料制成。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在所述一对电极中,至少在所述照明装置的底面侧上的电极由金属制成。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包括:在所述照明装置的底面侧上的反射板。14.一种照明装置,包括:导光板;光源,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侧面上;以及光调制装置,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表面或内部并且粘合至所述导光板,其中所述光调制装置具有:彼此分开并且彼此相对设置的一对透明基板;一对电极,设置在所述一对透明基板的每个表面上;以及光调制层,设置在所述一对透明基板的间隙中,所述光调制层具有第三区域和第四区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内田龙男,石锅隆宏,川上徹,奥山健太郎,佐藤晴美,
申请(专利权)人:索尼公司,国立大学法人东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