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配电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83906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新型配电箱,包括一前敞口的矩形箱体,该矩形箱体由一背板和上下左右四侧的侧板一体成型构成,在所述矩形箱体背板的内面上矩阵分布有盲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配电箱内元器件装备过程繁琐,装配效率较低的问题。(*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配电箱,该配电箱箱体的背板上开设用以安装元器件的矩阵分布的盲孔。 我国的居民供电和工农业供电系统分布区域庞大,供电系统终端——配电箱,遍 及城乡的各个家庭和各类工矿企业中。在城市民用电网改造中,配电箱由于其方便停、送 电,起到计量和判断停、送电的作用,已得到大力推广。 目前常用的配电箱由一前敞口的矩形箱体、固定在箱体背板内面上用以安装元器 件的安装板、起防护作用盖在配电箱体上的配电箱盖等组成。即,各元器件以螺栓安装于安 装板上,然后再将安装板整个置入背板内面上固定。 上述配电箱已经使用多年,但事实证明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安装时首先需在 安装板上划线开设安装孔,然后再以对穿螺钉的方式将各元器件紧固在安装板上,最后再 将该安装板固定在配电箱箱体的背板上,整个装配过程比较繁琐,且装配效率较低。因此,如何解决上述技术,是本技术着重研究的内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配电箱,其目的主要解决现有配电箱内元器件装备过程 繁琐,装配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配电箱,包括一前敞口的矩形箱体,该矩形箱体由一背板和上下左右四侧的侧板一体成型构成,在所述矩形箱体的背板内面上矩阵分布有盲孔。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矩形箱体背板的厚度大于或等于25mm。 2、上述方案中,所述盲孔的孔径为4mm,所述各盲孔之间的间距为6mm。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由于本技术采用在配电箱箱体的背板上直接开设矩阵分布的盲孔,该矩阵分布的盲孔可以用于各种各样不同尺寸和规格元器件的安装,同时,省去了安装板,不再需要划线、打孔;且在安装过程中,直接用一攻丝螺钉即可完成各元器件的安装固定,简化了装配过程,提高了整个装配工序的效率。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结构主视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左视图。以上附图中1、矩形箱体;2、背板;3、盲孔。技术背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图1 2所示, 一种新型配电箱,包括一前敞口的矩形箱体1,该矩形箱体1由一 背板2和上下左右四侧的侧板一体成型构成,在所述矩形箱体1的背板2内面上矩阵分布 有盲孔3。背板2的厚度大于或等于25mm。背板2上各盲孔3的孔径为4mm,各盲孔间的间 距为6mm。 由于采用了在配电箱箱体1的背板2上直接开设矩阵分布的盲孔3,这些矩阵分布 的盲孔3可以用于各种各样不同尺寸和规格元器件的安装,同时,省去了安装板,不再需要 划线、打孔;且在安装过程中,直接用一攻丝螺钉即可完成各元器件的安装固定,简化了装 配过程,提高了整个装配工序的效率。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 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 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配电箱,包括一前敞口的矩形箱体(1),该矩形箱体(1)由一背板(2)和上下左右四侧的侧板一体成型构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矩形箱体(1)的背板(2)内面上矩阵分布有盲孔(3)。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新型配电箱,包括一前敞口的矩形箱体(1),该矩形箱体(1)由一背板(2)和上下左右四侧的侧板一体成型构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矩形箱体(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小波姚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工业园区和顺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