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彦博专利>正文

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080861 阅读:3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建筑结构的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3),其组成包含:上板(33);下板(34);钢夹板(38),该上板(33)及下板(34)置于该钢夹板(38)之间,相邻夹板间设有金属摩擦吸震材料(39),该下板(34)设置长槽孔(311),以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3)滑动摩擦消能;上底座板(31),该上板(33)是焊接固定于上底座板(31);下底座板(32),该下板(34)是焊接固定于下底座板(32);且该等底座板是与建筑结构接合;上板外缘加劲板(35);下板外缘加劲板(36),该等外缘加劲板是分别焊接于该上板(33)及下板(34)外缘,以增进其强度与侧向稳定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改善现有黏弹性制震壁装置组装工程繁复的缺点,增进其实用性。(*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提供一种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尤其是关于一种在夹层板间铺陈金属摩擦吸震材料所组构而成的抗风制震装置。
技术介绍
结构防震技术主要是藉由在结构的适当位置安装特殊装置以改变结构的振动频 率,或增加装置整体的阻尼而达到减震目的。台湾地区自从921大地震发生之后,于建筑结 构中安装各式消能减震装置以提高其抗震能力的趋势方兴未艾,这些消能减震装置已逐渐 成为中、高层建筑物的基本配备。这些安装于楼层间的消能器需通过斜撑或墙体等构件与 主结构体结合,在结构受到风力或地震作用产生振动的过程中,消能器因应于相邻楼层间 的层间位移或相对运动而启动消能机制。消能减震装置若采用斜撑的形式与结构结合,则 须占用结构整个框架的空间,除了造成建筑外观上的瑕疵外,也常因妨碍到门窗的设置而 无法施作。有鉴于此,采壁式设计的消能装置或称为制震壁(seismic wall)的结构防震装 置便陆续被开发出来。由于制震壁可选择于框架的局部空间进行安装,不仅不会影响门窗 的设置,也可兼作隔间墙之用,应用上的限制较少。由于制震壁配合建物现况施作的弹性较 大,因此其市场接受度较其它装置为高。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防震装置以黏弹性制震壁装 置最为普遍,该装置主要由钢板组成墙体,同时于各夹层钢板内填充黏性(或黏弹性)材 料,当结构于地震过程中产生振动时,连结于结构体的夹层钢板也产生相对运动,此时粘性 材料则受到剪力变形,藉由粘性材料于地震过程中的往复变形而发挥消能减振作用。现针 对现有的黏弹性制震壁装置的构造及组装方式进一步说明如下 图1A及1B所示为建筑构架装置现有的黏弹性制震壁装置示意图,其包含正视图 (图1A)及该正视图的中线剖面下的左侧视图(图1B),房屋构架是由结构柱11与结构上 层梁12及结构下层梁13所构成,现有的黏弹性制震壁装置1顶部与底部则分别与结构上 层梁12及结构下层梁13接合。现有的黏弹性制震壁装置1于组装前须将垫高用钢制构造 14焊接于结构下层梁13的翼板,随后将凸缘接合板15焊接于垫高用钢制构造14的外缘, 使其二者成为一体。此外,结构上层梁12的下翼板也须焊接一补强板110,以便与黏弹性 制震壁装置1的顶部相互接合。组装时将黏弹性制震壁装置1嵌入两凸缘接合板15之间 并将其基板16放置于垫高用钢制构造的基板17上方,随后以高强度螺栓18分别将黏弹性 制震壁装置1的基板16与垫高用钢制构造的基板17及凸缘板19与凸缘接合板15固锁。 黏弹性制震壁装置1顶部组装时首先须将连结板113与补强板110接合,随后再将中间板 112嵌入两连结板113之间,并利用高强度螺栓114加以固锁,如此方完成其组装作业。 图2所示为现有黏弹性制震壁装置的构造示意图,其制作方式是于黏弹性制震壁 装置2的基板16上焊接两块外夹层侧板111,同时于外夹层侧板111的左右两侧焊接凸缘 板19,以便组成一箱体构造。随后将中间板112插入箱体构造中,并于箱体构造与中间板 112间的空隙填充黏性或黏弹性材料,如此则完成黏弹性制震壁装置2本体的制作与组装 作业。螺栓孔21则分别为与垫高用钢制构造的基板17及凸缘接合板15固锁的预留孔位。3 由于现有的黏弹性制震壁装置1与2主要是填充黏性或黏弹性材料,该高分子 聚合物材料长时间使用将面临老化的问题,且其性能易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当温度升高时 (如夏天气温较高时),黏性或黏弹性材料消能减震的性能会随之降低。此外,部份粘弹性 制震壁装置是将粘性或粘弹性材料封闭包覆于夹板内,当粘弹性制震壁装置运作时,粘性 或粘弹性材料本身因剪力变形会使得材料的温度升高,在无法散热的情况下,粘弹性制震 壁装置将无法发挥预期的减震效果。此外,黏弹性材料的厚度通常采用10mm以下,其容许 的相对剪力变形量无法太大,否则黏弹性材料与钢夹板的黏结接口将有脱离的危险,使得 有效消能的面积降低,进而影响黏弹性制震壁装置的减震效能。另,黏弹性制震壁装置的出 力通常不大,若要进一步提升其出力,则所黏贴的黏性或黏弹性材料的面积势必增加,如此 设计除了增加消能材料的制作成本外,黏弹性制震壁装置的尺寸也随之增加,此将造成空 间使用上的干扰,实务上也不可行。 综上所述,现有的黏弹性制震壁装置1与2虽为一种概念可行的建筑减震装置,只 是其填充的黏性或黏弹性材料长时间使用除了有老化的问题外,减震性能也容易受到温度 变化的影响,稳定性无法确实掌握。此外,现有的黏弹性制震壁装置1与2的出力通常不大, 其适用于结构抗风,只是无法同时满足抗震所需出力较大的要求。有鉴于此,现有的黏弹性 制震壁装置1与2有必要针对其核心消能材料及组装构造上加以改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吸收结构振动能量的抗风制震摩擦 阻尼装置,其可简化安装接口与施工程序,改善现有黏弹性制震壁装置组装工程繁复的缺 点,增进其实用性。此外,其吸收结构振动的性能不会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因此本技术 的消能减震特性较现有黏弹性制震壁装置更具稳定性与可靠度。 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是一种应用于一建筑结构的消能装置,其组成包含一上板;一下板;二钢夹板,该上板及该下板是置于该二钢夹板之间,相邻各板之间各设有一金属摩擦吸震材料,以利本技术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滑动摩擦消能;一上底座板,该上板是焊接固定于该上底座板;及一下底座板,该下板是焊接固定于该下底座板;其中,所述上底座板与下底座板是与该建筑结构接合。 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另一用于一建筑结构的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包含一上板;一下板;二钢夹板,该上板及该下板是置于该二钢夹板之间,相邻各板之间各设有一金属摩擦吸震材料;一第一对L型角钢,该上板是由该第一对L型角钢的腹板背对内夹固定;及一第二对L型角钢,该下板是由该第二对L型角钢的腹板背对内夹固定;其中,所述第一对L型角钢与所述第二对L型角钢的翼板与该建筑结构接合。 于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固定方式是以螺栓穿透对锁的方式。 于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该等底座板上焊有至少一加劲板,且该等底座板利用基础螺栓与该建筑结构接合;而每一 L型角钢的腹板与其翼板间也焊有一加劲板,且其翼板是利用基础螺栓与该建筑结构接合。加劲板的设置是增进本技术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的强度及侧向稳定性。 于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该下板具有复数个长槽孔。 于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该上板及该下板表面焊有一菱形配置、一X形配置或一网格配置的加劲板。 于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该上板与该下板为复数层的板层。 本技术可简化安装接口与施工程序,改善现有黏弹性制震壁装置组装工程繁复的缺点,增进其实用性。此外,其吸收结构振动的性能不会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因此本技术的消能减震特性较现有黏弹性制震壁装置更具稳定性与可靠度。附图说明图1A为建筑构架装置现有黏弹性制震壁的正视图。 图IB为图1A所示建筑构架装置现有黏弹性制震壁的左侧视图。 图2为现有黏弹性制震壁的构造示意图。 图3A为本技术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的正视图。 图3B为图3A所示本技术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4A为本技术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的各部组件分解正视图。 图4B为图4A所示本技术抗风制震摩擦阻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是用于一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一上板;    一下板;    二钢夹板,该上板及该下板是置于该二钢夹板之间,相邻各板之间各设有一金属摩擦吸震材料;    一上底座板,该上板是焊接于该上底座板加以固定;及    一下底座板,该下板是焊接于该下底座板加以固定;    其中,所述上底座板及下底座板与该建筑结构接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彦博李建良张简嘉赏
申请(专利权)人:王彦博李建良张简嘉赏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