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72929 阅读:2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屋顶板,该屋顶板在排列多个的状态下被捆扎搬运,并且以背面与屋顶基层相对的方式固定在该屋顶基层上而且呈上下左右排列,该屋顶板具有重叠部,所述重叠部以与相邻的所述屋顶板重叠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屋顶基层上,屋顶板在所述重叠部的表面侧和背面侧的其中一侧上形成有突片,在另一个侧的面上形成有凹部,在排列所述多个屋顶板的状态下,该突片嵌合到所述凹部中。(*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屋顶板
技术介绍
图11A、图11B、图12、图13A、图13B、图14、图15示出现有的屋顶的结构。现有的排列屋顶板而形成的屋顶在作为其顶部的屋脊中具有用于进行屋顶内的换气的换气屋脊。图11A、图11B、图12、图13A、图13B、图14、图15示出屋顶板1配置在屋脊两侧的通常的屋顶中的换气屋脊的施工结构的一个例子。 S卩,屋顶基层6通过在椽子之上安装望板21而形成。如图11A所示,望板21具有沿着屋脊形成的孔作为换气口 lla。该换气口 lla将外部与屋顶内的空间连通。而且,用防水板22覆盖屋顶基层6的上表面。并且,如图11B所示,屋顶板l配置在防水板22上。这时,防水板22形成有用于使换气口 lla露出的窗口。在该换气口 11a还安装有挡水部16。挡水部16是将设置片16b设置在筒16a的长边的下端而形成的,其中,所述筒16a上下开口,该开口形成为细长状。设置片16b通过密封材料(sealing material)粘合在防水板22上密封不漏水,并用钉子固定所述设置片16b。这样,以包围换气口 lla的方式安装挡水部16。并且,在换气口 lla的周围不渗水(sealingwater)的状态下,换气口 lla通过挡水部16的筒16a而开口至外部。 这样,在安装了挡水部16后,如图12及图25所示,在沿着屋顶顶部的屋脊的多个部分设置有多个配件23。然后,通过配件23在挡水部16的上侧配置长条状的脊檩2。 然后,在安装了挡水部16的部位,如图13A那样安装换气功能构件(换气用构件)14。如图13B所示,换气功能构件(换气用构件)14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左右对称,在其左右两片上形成有通气孔17。并且,换气功能构件(换气用构件)14以跨过脊檩2的方式配置在脊檩2之上,并用钉子固定在脊檩2上。换气口 11a以外的部分未设置通气孔17,另外,使用具有与换气功能构件(换气用构件)14的剖面形状及尺寸相同的金属构件5c。金属构件5c与上述相同,以跨过脊檩2的方式配置在脊檩2之上,并用钉子固定在脊檩2上。 然后,如图14所示,在换气功能构件(换气用构件)14和金属构件5c之上安装脊罩(ridge cover)40。脊罩40的剖面形状左右对称,以跨过脊檩2的方式配置在换气功能构件(换气用构件)14和金属构件5c之上,并用钉子固定在脊檩2上。由此,如图14所示,脊罩安装在脊檩2上。此时,作为安装在换气功能构件(换气用构件)14之上的脊罩40,使用在两侧下端形成有用于换气的切口 18的脊罩40。另外,作为安装在金属构件5c上的脊罩40,使用未形成用于换气的切口 18的脊罩40。接着,如图15所示,在屋脊的侧端部安装具有与脊罩的剖面形状相同的脊端罩101。 在如上述那样形成的换气屋脊中,空气从屋顶内,从设置在屋顶基层6上的换气孔lla通过挡水部16的筒16a流动到换气功能构件(换气用构件)14的下侧,通过换气功能构件(换气用构件)14的换气口 11a流动到脊罩40的下侧,从脊罩40的换气用切口 18流出。或者,空气也能够由相反的路径流入到屋顶内。这样,经过由换气功能构件(换气用构件)14和脊罩40形成的通气路径进行换气。 如上所述,对于屋顶板1配置在屋脊两侧的通常的两面坡的屋顶,换气功能构件(换气用构件)14和脊罩40以跨过屋脊两侧的方式形成为左右对称的形态。 另一方面,在上述的屋脊和屋檐之间配置以水泥等无机材料为主要成分的屋顶板。这样的屋顶板公开在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4-353246A及特开2001-200616A中。如图8所示,多个这样的屋顶板在从屋顶的屋檐向屋脊的方向(屋檐屋脊方向)上被排列配置在屋顶基层6上。在屋檐和屋脊所连成的方向上相邻的屋顶板1、1以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即,屋顶板l的屋檐侧的端部露出。并且,屋顶板l的屋脊侧的端部未露出。屋顶板1的未露出部分在其下表面设置有设置支脚60。另外,屋顶板1未露出部分在其上表面设置有防水堤61。屋顶板l的露出部分的屋檐侧的前端,设只有在前方下垂的前端边缘4。 搬运上述的屋顶板时,如下述那样来进行。首先,如图9所示,在使未露出的部分朝向下侧的状态下重叠大概10个屋顶板1。接着,用捆扎用具55进行捆扎,从而形成捆扎体56。此外,捆扎用具55使用聚丙烯带(polypropylene band)等。然后,使多个捆扎体56的未露出的部分朝向下侧,堆积排列在载货台57上。上述多个捆扎体56再用捆扎用具58捆扎。如图9所示,用捆扎用具58捆扎的多个屋顶板1堆积在载货台57上。装满载货台57的多个屋顶板1用卡车等来运输。在用车运输多个屋顶板1时,会产生横向摆动,屋顶板会横向偏移。但是,捆扎用具55、58会防止该横向偏移。 但是,捆扎用具具有因外力而伸长的性质。因而,输送时所发生的横向摆动等有时会使捆扎用具伸长,捆扎力减弱。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获得足够的捆扎力。在该状态下进行搬运时,由于横向摆动会发生横向偏移。由于该横向偏移,屋顶板间相互接触,其结果,有可能使屋顶板破裂。另外,由于该横向偏移,屋顶板间相互摩擦,有可能在表面产生损伤。此外,如图10所示,所说的横向偏移是指在捆扎体56内屋顶板l在重合方向上振动而移动。另外,在与屋顶板1的前端边缘4的前端接触的其他屋顶板1的露出部分的表面上产生破裂和损伤。用附图标记S表示产生破裂和损伤的部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作出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运输时产生破裂和损伤的屋顶板。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屋顶板在排列多个的状态下被捆扎来搬运,并且以背面与屋顶基层相对的方式固定在屋顶基层上而且呈上下左右排列,该屋顶板具有重叠部,所述重叠部以与相邻的屋顶板重叠的方式配置在屋顶基层上。屋顶板在重叠部的表面侧或者背面侧的其中一侧上形成有突片,在其中另一侧上形成有凹部。在排列多个屋顶板的状态下,突片嵌合到凹部中。 在这种情况下, 一边将屋顶板的突部与其它屋顶板的凹部相嵌合, 一边使屋顶板与其它屋顶板重叠。因而,在搬运时,能够防止重叠的多个屋顶板摆动而移动,由此,能够防止屋顶板互相摩擦而产生损伤。另外,能够防止搬运时屋顶板破裂。 优选在多个屋顶板被排列在屋顶基层上时,重叠部的表面隐藏在相邻的屋顶板下。与之相应,屋顶板在重叠部的表面侧设置有凹部。 此时,屋顶板在隐藏在相邻的屋顶板下的重叠部的背面侧具有凹部,并在表面侧具有突部。因而,通过使设置在重叠部表面侧的突部嵌合到凹部中,能够防止搬运时重叠的多个屋顶板摆动而移动。由此,能够防止屋顶板互相摩擦而产生损伤。另外,能够防止搬运时屋顶板破裂。 优选在配置排列多个屋顶板时,重叠部的背面不会露出。并且,屋顶板在重叠部的背面侧形成有突片。突片的强度低于凹部的强度。 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搬运屋顶板时受到意想不到的力,由于背面侧的突片弯折从而能够防止表面的凹部周围破损。因而,能够防止对外观的破坏。附图说明图1A是表示将本技术的屋顶板重叠的状态的概略图,图1B、图1C是在将本技术的屋顶板重叠的状态中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技术的屋顶板的搬运状态的概略图。 图3是表示同上的屋顶板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4是同上的屋顶板的仰视图。 图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屋顶板,在排列多个的状态下被捆扎搬运,并且以背面与屋顶基层相对的方式被固定在该屋顶基层上,而且呈上下左右排列,其特征在于,  所述屋顶板具有重叠部,所述重叠部以与相邻的所述屋顶板重叠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屋顶基层上,  所述屋顶板在所述重叠部的表面侧或者背面侧的其中一侧上形成有突片,在其中另一侧上形成有凹部,在排列多个屋顶板的状态下所述突片嵌合到所述凹部中。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渡边宏新原达也吉田达夫町田泰治东堤泰久田井信博小野真依子
申请(专利权)人:久保田松下电工外装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