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13063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试管,包括试管主体和试管塞;所述试管主体的管壁上具有至少一个开孔,所述开孔处被透气薄膜覆盖。所述透气薄膜的孔隙大于0.4nm且小于0.2μm。由于所述开孔处覆盖的薄膜允许空气流通,而阻隔细菌和水流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试管特别适合进行细菌的培养试验。(*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试管,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培养细菌试管。
技术介绍
传统的试管一旦在管口塞上试管塞后,试管内就形成一个密闭环境,空气无法流通到试管内。因此传统的带塞试管无法用于细菌(尤其是需氧菌)的培养试验。而敞口试 管进行细菌培养,需要面临着细菌传播的危险,或者培养物质在培养的过程中外泄的情况 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试管,该试管可用于细菌的培养,并 且在培养过程中避免了微生物污染和试剂外泄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试管包括试管主体和试管塞;所述试管主体的 管壁上具有至少一个开孔,所述开孔处被透气薄膜覆盖。所述透气薄膜的孔隙大于0. 4nm且小于0. 2 μ m。例如,所述透气薄膜是tyvek膜。又如,所述透气薄膜是Gore-Tex膜。本技术通过在试管主体的管壁上开孔,又将开孔以孔隙大于0. 4nm且小于 0. 2 μ m的薄膜覆盖,使得试管内外的空气可以通过开孔处的薄膜流通,而细菌和水则不能 通过开孔处的薄膜流通。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试管各部分的分解示意图;图1 (a)是试管塞的俯视图;图1 (b)是图1 (a)中A-A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试管的组合示意图;图3(a)、图3(b)是本技术试管首次加入试剂的示意图;图4(a)、图4(b)、图4(c)是本技术试管再次加入试剂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说明10为试管主体; 11为开孔; 20为试管塞;30为薄膜;40为吸管; 50为针筒。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本技术试管包括试管主体10,通常由玻璃(如硅酸硼玻璃等)或塑料制成,形状如同手指,顶端开口,底端呈“U”形,管壁光滑。在试管主体10的管壁上具有至少一个开孔11。试管塞20,通常由橡胶、硅胶等制成,用于将试管主体10的顶端开口封住。试管塞 20—旦加于试管主体10的顶端开口后,两者之间为气密状态,空气无法通过试管塞20和试 管主体10之间的孔隙进入试管主体10内。试管塞20的俯视图请参阅图1(a),图1(a)中 的A-A向剖视图请参阅图1(b)。透气薄膜30,覆盖在试管主体10的所有开孔11处。薄膜30在本申请文件中作广 义理解,其可以是薄膜、织物、涂料、或其任意组合。薄膜30上具有多个微孔,所有微孔的孔 隙(直径)均大于0. 4nm且小于0. 2 μ m。请参阅图2,这是本技术试管的各部分组装完成后的示意图。与传统的试管相 比,本技术以在试管主体10上增加了开孔11,并以孔隙大于0. 4nm且小于0. 2 μ m的透 气薄膜30覆盖开孔11为主要创新。水分子的直径是0. 4nm,这是气体状态的水的最小尺寸。空气中78%的成分(体 积)是氮气,21%的成分(体积)是氧气。氮分子的直径是0.364nm,氧分子的直径是 0. 346nm。因此,水汽和空气可以通过被薄膜30覆盖的开孔11。细菌的直径通常在0.5 5μπι之间,目前已知的最小细菌直径为0.2μπι。由于液 态水表面张力的作用,液态水的最小轻雾的直径是20 μ m。因此,细菌和试剂不能通过被薄 膜30覆盖的开孔11。由此,本技术在试管塞20已加于试管主体10的基础上,可以使试管主体10 内外空气通过开孔11处的透气薄膜30流通,而细菌和液体的试剂却被开孔11处的透气薄 膜30阻隔在试管主体10内。本技术试管特别适合用于进行细菌的培养试验。薄膜30可以是聚四氟乙烯(PTFE)薄膜。美国GORE公司生产的GORE-TEX品牌的 薄膜就是一种聚四氟乙烯薄膜,其每平方英寸上具有约90亿个微孔,每个微孔的大小约为 1歷,满足本技术对薄膜的孔隙要求。这种GORE-TEX品牌的薄膜还可以与织物,其他薄 膜等构成复合体,一样满足本技术对薄膜30的孔隙要求。薄膜30还可以是高密度聚乙烯(HDPE)织物。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Tyvek品牌的 薄膜就是一种由高密度聚乙烯织物,其纤维间的孔隙大小约为0. 5μπι。在已知参与培养的 细菌大小大于0. 5 μ m的情况下,本技术也可以采用这种薄膜覆盖试管主体10管壁上 的开孔11。本技术试管参与细菌培养试验的过程如下第1步,试管主体10上已有开孔11,并且开孔11处已经由孔隙大于0. 4nm且小于 0. 2 μ m的透气薄膜30覆盖。将试管塞20装配到试管主体10的顶端开口,经过灭菌工艺, 保证封闭的试管主体10内部为无菌状态。第2步,请参阅图3 (a)、图3 (b),打开试管塞20,以吸管40加入需要培养的菌液。 塞上试管塞20,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细菌培养。由于薄膜30能够透气,细菌(尤其是需氧 菌)的培养可以顺利进行;又由于薄膜30不能使细菌和水通过,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无需 担心细菌污染和试剂渗出的问题。第3步,请参阅图4 (a)、图4 (b)、图4 (c),如果需要在试管主体10内再加入任何试 齐U,可以利用注射器50。将注射器50的针头穿透试管塞20进行试剂注入,而无须打开试管 塞20进行试剂加入。这样使得试管主体10内的生物安全得到保障,并且使得本技术 试管的用途得到了提升。 以上各实施例所述的结构、材料、步骤等均为示意,在不违反本技术思想与精神的前提下,对本技术所作的任何修改均应视为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一种试管,包括试管主体和试管塞;其特征是,所述试管主体的管壁上具有至少一个开孔,所述开孔处被透气薄膜覆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管,其特征是,所述透气薄膜的孔隙大于0.4nm且小于0. 2 li m。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试管,包括试管主体和试管塞;所述试管主体的管壁上具有至少一个开孔,所述开孔处被透气薄膜覆盖。所述透气薄膜的孔隙大于0.4nm且小于0.2μm。由于所述开孔处覆盖的薄膜允许空气流通,而阻隔细菌和水流通,本技术试管特别适合进行细菌的培养试验。文档编号B01L3/14GK201552013SQ20092007455公开日2010年8月18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24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4日专利技术者朱重颐, 陈国治 申请人:益思美诠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试管,包括试管主体和试管塞;其特征是,所述试管主体的管壁上具有至少一个开孔,所述开孔处被透气薄膜覆盖。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国治朱重颐
申请(专利权)人:益思美诠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