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隔热件及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6630413 阅读:0 留言:0更新日期:2025-10-14 21: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缓冲隔热件及电池模组,缓冲隔热件设于电池模组中相邻的两个电芯之间,缓冲隔热件与电芯贴合的表面被划分为多个缓冲区域,电芯设有与多个缓冲区域一一对应的接触区域,缓冲区域的厚度尺寸根据公式:Ti={T基准‑(T极组×Wmax‑T极组×Wmin)}×2进行确定。通过在缓冲隔热件上划分出与电芯上多个接触区域一一对应的缓冲区域,并利用接触区域上的最大膨胀率和最小膨胀率计算出对应的缓冲区域的厚度尺寸,从而保证缓冲隔热件与电芯在充电膨胀时各个接触区域的膨胀幅度相适配,保证电芯与缓冲隔热件接触的表面各处受力均匀,从而减小了电芯膨胀时因受力不均对电芯性能的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尤其涉及一种缓冲隔热件及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1、电芯在充放电时会发生膨胀收缩,从而导致相邻的两个电芯之间会出现相互挤压的情况,导致电芯大面处产生压力,而实验证明电芯在压力较大时,锂离子传输和扩散都会减慢,会加速电芯衰减,因此通常在电池模组中相邻的两个电芯之间加入缓冲材料,来对充放电时的膨胀进行缓冲和吸收。

2、但是目前电池模组中设于电芯之间的缓冲材料通常为厚度均匀的平整结构,而电芯在充放电时其大面膨胀的幅度不同,则必然会导致电芯大面局部位置受力不均,从而对电芯的性能造成不良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冲隔热件及电池模组,使电芯在充放电时各部位均匀受力,减小了电芯膨胀时因受力不均对电芯性能的不良影响。

2、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缓冲隔热件,所述缓冲隔热件设于电池模组中相邻的两个电芯之间,所述缓冲隔热件与所述电芯贴合的表面被划分为多个缓冲区域,所述电芯设有与多个所述缓冲区域一一对应的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缓冲隔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隔热件设于电池模组中相邻的两个电芯之间,所述缓冲隔热件与所述电芯贴合的表面被划分为多个缓冲区域,所述电芯设有与多个所述缓冲区域一一对应的接触区域,所述缓冲区域的厚度尺寸根据公式:Ti={T基准-(T极组×Wmax-T极组×Wmin)}×2进行确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隔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大膨胀率Wmax和所述最小膨胀率Wmin通过以下方法获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隔热件,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隔热件,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将各个所述接触区...

【技术特征摘要】

1.缓冲隔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隔热件设于电池模组中相邻的两个电芯之间,所述缓冲隔热件与所述电芯贴合的表面被划分为多个缓冲区域,所述电芯设有与多个所述缓冲区域一一对应的接触区域,所述缓冲区域的厚度尺寸根据公式:ti={t基准-(t极组×wmax-t极组×wmin)}×2进行确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隔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大膨胀率wmax和所述最小膨胀率wmin通过以下方法获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隔热件,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隔热件,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将各个所述接触区域的所述负极涂层沿所述z轴分为三层,分别为位于所述负极涂层靠近集流体一侧的下层、位于所述负极涂层中间的中间层和位于所述负极涂层靠近隔膜一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本赫刘飞何见超
申请(专利权)人: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