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麦轮作固碳减排用秸秆湿生物炭制备及其应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6620963 阅读:0 留言:0更新日期:2025-10-14 21: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稻麦轮作固碳减排用秸秆湿生物炭制备及其应用方法,具体步骤包括秸秆湿生物炭制备及其应用。秸秆湿生物炭制备包括原材料准备、低温燃烧、常温慢氧化、电磁辐射处理、微波加热及光波杀菌、过滤、冷冻冷藏处理。发明专利技术主要用于提升稻麦系统秸秆资源化利用。制备过程能耗低、烟尘少,降低秸秆中碳挥发,使秸秆中固定碳含量极大提高。具体应用为按照与耕层水稻土一定的重量比,与肥料混合后在水稻种植时一次性施入。其中氮肥为速效尿素氮与缓释尿素氮混合,磷肥与钾肥为常规肥料。本发明专利技术能促进水稻土空隙增加,小麦土保水,施用后减少稻麦种植过程N2O、CO2、CH4排放,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温室气体碳(CO2)排放,促使稻麦轮作产量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专利属于农业废弃物利用技术、农田土壤固碳减排等领域,具体涉及稻麦轮作固碳减排用秸秆湿生物炭制备及其应用方法


技术介绍

1、农田土壤作为重要的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我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约为50pg-60pg,占全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8-10%。然而,长期集约化农业生产导致土壤有机碳大量损失。这种退化趋势不仅削弱了土壤生产力,还通过释放co2加剧了气候变化。主要排放气体包括氧化亚氮(n2o)、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其中稻田ch4排放占农业源ch4排放的60%以上,而农田土壤n2o排放则占农业源n2o排放的70%左右。农田管理措施耕作制度、施肥管理、秸秆还田等显著影响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碳动态。秸秆还田技术是当前我国农田土壤固碳主要措施之一。每年约有65%的作物秸秆以不同形式还田,长期秸秆还田可使土壤有机碳年增加率达到0.1g/kg-0.3g/kg。但秸秆直接还田存在分解快、持效短的问题,且在冷凉地区还田效果较差。秸秆直接还田实现提高土壤碳汇、减少碳氮足迹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如秸秆还田不配合水肥调控容易造成作物减产、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稻麦轮作固碳减排用秸秆湿生物炭制备及其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秸秆湿生物炭制备及其应用。秸秆湿生物炭制备包括原材料准备、低温燃烧、常温慢氧化、电磁辐射处理、微波加热及光波杀菌、过滤、冷冻冷藏处理。其中,所述原材料为3cm-5cm水稻秸秆和5cm-8cm小麦秸秆段(水分含量小于10%),以及84消毒液与纯净水按照1:5体积比进行混合制成的稀释液氧化剂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麦轮作固碳减排用秸秆湿生物炭,其特征在于,本专利技术水稻、小麦秸秆湿生物炭总碳含量约为445g/kg-460g/kg之间,总氮含量为10.0g/kg-17.0g/kg之间,pH约为7.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稻麦轮作固碳减排用秸秆湿生物炭制备及其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秸秆湿生物炭制备及其应用。秸秆湿生物炭制备包括原材料准备、低温燃烧、常温慢氧化、电磁辐射处理、微波加热及光波杀菌、过滤、冷冻冷藏处理。其中,所述原材料为3cm-5cm水稻秸秆和5cm-8cm小麦秸秆段(水分含量小于10%),以及84消毒液与纯净水按照1:5体积比进行混合制成的稀释液氧化剂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麦轮作固碳减排用秸秆湿生物炭,其特征在于,本发明水稻、小麦秸秆湿生物炭总碳含量约为445g/kg-460g/kg之间,总氮含量为10.0g/kg-17.0g/kg之间,ph约为7.5-9.0,直径约为0.15cm-0.35cm、0.35cm-0.60cm,比表面积增加范围约10.0%-16.0%,含水量约为75%-8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84消毒液,其特征在于,84消毒液中有效氯含量范围为3.5%-5.0%(w/v),高于该范围配置稀释液a氧化剂时比例调准为1:8-1:10,低于该范围比例调准为1:2-1: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纯净水,其特征在于,纯净水ph约为5.5-5.6之间,ec值为11.5μs/cm-12.5μs/cm,盐度和富氢含量均为0,orp负电位为270mv-275mv,电阻率为1.1kω-1.2kω,总固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丹艳李海玲马敬泽刘娅王长义李世龙张宇轩祁恒孔祥宇王加营
申请(专利权)人:金陵科技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