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光学膜、背光模组及显示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6620551 阅读:1 留言:0更新日期:2025-10-14 21:15
本申请提供一种复合光学膜、背光模组及显示屏,复合光学膜包括基材层、复合结构层及棱镜层;基材层具有相对的入光面及出光面;棱镜层设于基材层的入光面,棱镜层背离入光面的一面设有棱柱结构,复合结构层设于基材层的出光面,复合结构层背离出光面的一面设有微棱镜结构及微透镜结构;通过设置棱柱结构于基材层的入光面以及设置微棱镜结构于基材层的出光面,使得光线经过复合光学膜后,达到两张增亮膜叠加产生的光学增益,增加了单张复合光学膜的辉度提升能力,同时,出光面同时设有微棱镜结构及微透镜结构,达到了增亮膜和扩散膜组合所呈现的光学效果,减少了背光模组光学膜片的使用数量,降低了背光模组的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背光模组用光学膜,具体地,涉及一种复合光学膜、背光模组及显示屏


技术介绍

1、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为液晶显示器的液晶显示面板提供高亮度、高均匀性的面光源。传统的背光模组自下而上依次包括反射片、导光板、下扩散膜、下增亮膜、上增亮膜及上扩散膜。其中,光源设于反射片与导光板之间,光源射出光线后,导光板将光线引导向上射出,下扩散膜将光线均匀扩散,并集中至一出光角度,下增亮膜和上增亮膜将经下扩散膜射出的光线进一步集中,上扩散膜将集中的光线进一步雾化和均匀化,最终呈现出均匀的面光源。

2、模组厚度对于背光模组质量的衡量至关重要。为降低背光模组厚度,现有技术提出一种复合光学膜,以替代一张上增亮膜和一张上扩散膜,如公开号为cn209514106u的中国专利,该技术方案通过于基材的出光面设置交替排列的透镜单元及棱镜单元,达到了增亮片和扩散片组合所呈现的光学效果,降低了应用其的背光模组的厚度。

3、通常一片微棱镜增亮膜仅设有一层微棱镜单元结构,一片微棱镜增亮膜可使辉度值提高60-80%,两张交叉叠设的微棱镜增亮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光学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材层(100)、复合结构层(200)及棱镜层(300);所述基材层(100)具有相对的入光面(110)及出光面(120);所述棱镜层(300)设于所述基材层(100)的入光面(110),所述棱镜层(300)背离所述入光面((110)的一面设有棱柱结构(310),所述复合结构层(200)设于所述基材层(100)的出光面(120),所述复合结构层(200)背离所述出光面(120)的一面设有微棱镜结构(210)及微透镜结构(2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光学膜,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折射槽(311)等距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折射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光学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材层(100)、复合结构层(200)及棱镜层(300);所述基材层(100)具有相对的入光面(110)及出光面(120);所述棱镜层(300)设于所述基材层(100)的入光面(110),所述棱镜层(300)背离所述入光面((110)的一面设有棱柱结构(310),所述复合结构层(200)设于所述基材层(100)的出光面(120),所述复合结构层(200)背离所述出光面(120)的一面设有微棱镜结构(210)及微透镜结构(2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光学膜,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折射槽(311)等距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折射槽(311)之间具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光学膜,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折射槽(311)等距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折射槽(311)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复合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棱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琳梁鸿潘文辉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聚飞光学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