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电缆用交联聚乙烯护套材料及其生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6618727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5-10-14 21: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力电缆用交联聚乙烯护套材料及其生产工艺。该护套材料由预处理颗粒、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氢氧化铝、全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炭黑、受阻胺光稳定剂、苯并三唑紫外线吸收剂和微胶囊化二月桂酸二丁基锡等组成。通过“预挤接枝‑蒸汽预活化‑疏水端封‑湿法交联”的序列工艺,显著提升材料在湿盐环境下的抗电痕、抗污闪能力及长期电气稳定性,同时保持良好的低温柔韧性。核心创新包括双硅烷协同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深度憎水氢氧化铝和微胶囊催化剂延迟释放,优化界面结构和网络致密性。本发明专利技术工艺简单、操作窗口宽,适用于高可靠性电力电缆护套制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缆,尤其涉及一种电力电缆用交联聚乙烯护套材料及其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1、电力电缆护套普遍采用聚烯烃基材料,通过过氧化物或硅烷湿法交联构建三维网络,以承载机械保护与环境防护双重功能。实际运行中,潮热、盐雾与污秽并存会在护套表面形成导电水膜,叠加电场畸变与表面微缺陷,易诱发漏电起痕与沿面放电,进而降低绝缘安全裕度。为提升抗电痕与耐候能力,行业常引入氢氧化铝与纳米二氧化硅等填料,并辅以偶联剂进行表面改性。然而,氢氧化铝表面天然亲水,易连续引水;若改性不足,仍可能形成渗水界面与离子通道。纳米二氧化硅具有高比表面积与表面羟基,易团聚且与非极性基体相容性不足,导致界面黏结弱化与缺陷富集。

2、现有改性策略多采用单一官能硅烷:极性偶联有利于缩合与锚固,却可能提升亲水性与介质吸附;疏水烷基或芳香端封可降低表面能,但在缺少活性位点时,难以形成连续、致密的界面网络,长期耐久性与电气稳定性受限。此外,硅烷体系的水解、缩合与交联受水分活度、ph、温度与扩散路径等多因素耦合制约,生产节拍下易出现缩合不均,产生弱界面与局部应力集中。交联催化方面,传统催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力电缆用交联聚乙烯护套材料,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由以下原料制备得到:预处理颗粒10000份、改性纳米二氧化硅225-325份、改性氢氧化铝3000-4000份、全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20-40份、炭黑30-50份、受阻胺光稳定剂20-40份、苯并三唑紫外线吸收剂15-25份、微胶囊化二月桂酸二丁基锡15-21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电缆用交联聚乙烯护套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二氧化硅的平均粒径为20-100nm;所述氢氧化铝的平均粒径为1-5μm;所述炭黑的平均粒径为50-20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电缆用交联聚乙烯护套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力电缆用交联聚乙烯护套材料,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由以下原料制备得到:预处理颗粒10000份、改性纳米二氧化硅225-325份、改性氢氧化铝3000-4000份、全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20-40份、炭黑30-50份、受阻胺光稳定剂20-40份、苯并三唑紫外线吸收剂15-25份、微胶囊化二月桂酸二丁基锡15-21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电缆用交联聚乙烯护套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二氧化硅的平均粒径为20-100nm;所述氢氧化铝的平均粒径为1-5μm;所述炭黑的平均粒径为50-20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电缆用交联聚乙烯护套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原料中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和纳米二氧化硅的重量比为24-45:35-55:15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电缆用交联聚乙烯护套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氢氧化铝的制备原料中全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和氢氧化铝的重量比为70-140:35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电缆用交联聚乙烯护套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胶囊化二月桂酸二丁基锡由尿素、多聚甲醛和氯化铵在酸性水相中原位聚合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双元赵奕新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起联电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