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潮耐磨的复合板材及其层压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6589309 阅读:1 留言:0更新日期:2025-10-10 21: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功能板材制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潮耐磨的复合板材及其层压工艺,由40‑50份二硫代氨基甲酸盐改性环氧树脂、30‑40份纳米二氧化硅‑碳量子点改性聚氨酯、5‑8份石墨烯‑硅烷‑金属有机框架复合物、2‑4份磁场定向碳化硅晶须、1‑3份自修复微胶囊制成;改性环氧树脂由环氧氯丙烷与巯基硅烷反应制得,石墨烯复合物嵌入ZIF‑8纳米颗粒,碳化硅晶须在层压时经0.5‑1T磁场定向排列;板材具三层结构,层间通过硅烷偶联剂形成共价键,兼具防潮、耐磨与自修复功能。本发明专利技术吸水率低,耐磨次数多,微裂纹修复效率高,层间结合强度大,防潮等级达IP67,可在高低温环境稳定使用,制备工艺高效,适用于高端建筑、电子设备等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功能板材制造,具体为一种防潮耐磨的复合板材及其层压工艺


技术介绍

1、复合板材因综合性能优异,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电子设备外壳、航空航天等领域。然而,在潮湿环境或高摩擦场景中,板材易出现吸水膨胀、表面磨损等问题,导致结构强度下降、外观受损,甚至影响内部元器件运行。例如,户外建筑板材长期受雨水侵蚀会出现分层开裂,电子设备外壳因摩擦产生的划痕影响美观及防护性能。

2、传统提升复合板材防潮耐磨性能的方法存在明显缺陷。添加单一防潮剂虽能短期改善防水性,但易迁移析出,导致性能衰减;填充耐磨填料如碳化硅虽能提高硬度,但分散性差易团聚,造成板材脆性增加、透光率下降。而多层涂层工艺虽可兼顾防潮与耐磨,但层间结合强度低,长期使用易剥离,且工艺复杂成本高。

3、纳米复合技术为复合板材性能优化提供新思路,但现有方案仍有局限。单纯使用纳米二氧化硅或石墨烯改性,难以同时满足防潮、耐磨及力学性能要求;部分自修复体系响应速度慢,修复效率低,无法适应突发损伤场景。此外,现有技术缺乏对材料结构-性能协同调控的系统设计,尤其在层间界面强化、环境适应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潮耐磨的复合板材,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二硫代氨基甲酸盐改性环氧树脂40-50份、纳米二氧化硅-碳量子点改性聚氨酯30-40份、石墨烯-硅烷偶联剂-金属有机框架复合物5-8份、磁场定向碳化硅晶须2-4份、自修复微胶囊1-3份;所述二硫代氨基甲酸盐改性环氧树脂通过环氧氯丙烷与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反应制得,其中环氧树脂环氧值0.48-0.52eq/100g,巯基接枝率20-25%;石墨烯复合物中嵌入ZIF-8纳米颗粒,硅烷负载量10-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潮耐磨的复合板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层间共价键合的石墨烯气凝胶过渡层,厚度50-100μ...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潮耐磨的复合板材,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二硫代氨基甲酸盐改性环氧树脂40-50份、纳米二氧化硅-碳量子点改性聚氨酯30-40份、石墨烯-硅烷偶联剂-金属有机框架复合物5-8份、磁场定向碳化硅晶须2-4份、自修复微胶囊1-3份;所述二硫代氨基甲酸盐改性环氧树脂通过环氧氯丙烷与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反应制得,其中环氧树脂环氧值0.48-0.52eq/100g,巯基接枝率20-25%;石墨烯复合物中嵌入zif-8纳米颗粒,硅烷负载量10-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潮耐磨的复合板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层间共价键合的石墨烯气凝胶过渡层,厚度50-100μm,气凝胶孔隙率85-90%,表面接枝氨基硅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潮耐磨的复合板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敏性形状记忆聚氨酯微球,玻璃化转变温度45-55℃,在板材受冲击时触发自修复,修复效率≥8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潮耐磨的复合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二氧化硅-碳量子点改性聚氨酯中,sio2粒径8-12nm,碳量子点通过酰胺键接枝聚氨酯链段,接枝率15-20%,聚氨酯硬度邵氏a 85-95。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新会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金宝达板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