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酰胺蜡微粉流变助剂生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6587167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5-10-10 21: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酰胺蜡微粉流变助剂生产工艺,旨在解决传统助剂功能单一、难以满足高端涂料需求的问题。该生产工艺包括原料预处理、表面功能化修饰、核壳结构构建、微粉化与后处理五个步骤,通过核壳结构设计,使聚苯胺与聚酰胺蜡协同作用,制得的产品兼具优异的流变调控能力、抗流挂性与耐盐雾性能,适用于海工涂料、汽车涂装与重防腐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生产工艺实现了单一助剂的多功能化,降低了能耗,减少了重金属防腐剂的使用,符合环保趋势,同时提高了涂料的综合性能和市场竞争力,为涂料行业提供了高性能、低成本、环保型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涂料添加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备优异流变调控能力及耐盐雾性能的酰胺蜡微粉流变助剂的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1、传统聚酰胺蜡微粉因其良好的分散性与增稠性能,在高固体分涂料体系中常用于改善流挂、流平与储存稳定性。但现有工艺中制备的酰胺蜡助剂大多仅具有单一的增稠或触变功能,缺乏对极端环境下如高盐雾、高剪切状态下的流变控制能力,难以满足海工涂料、防腐涂层等高性能需求。传统低温活化聚酰胺蜡虽具有优异的抗流挂性能,但其功能单一,无法提供防腐性能,需额外添加含铬/锌等重金属防腐剂,不符合绿色涂料发展趋势。聚苯胺虽具备阳极保护、自修复等防腐功能,但其强极性特性与非极性的聚酰胺蜡相容性差,简单混合会导致相分离和团聚,且其深绿色泽限制应用场景。船舶底漆等高端领域亟需一种能同步解决流挂与腐蚀问题的多功能助剂,现有技术中缺乏通过单一助剂实现双功能协同增效的可行方案。部分企业尝试引入无机颗粒或其它高分子助剂增强功能,但存在分散稳定性差、批次差异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酰胺蜡微粉流变助剂的生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酰胺蜡微粉流变助剂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酰胺蜡与聚苯胺质量比为85:15~70: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酸溶液为无机酸或有机磺酸,包括盐酸、磷酸、十二烷基苯磺酸、邻氨基苯磺酸、对甲基苯磺酸中的至少一种,浓度1~5mol/L,处理温度0~10℃,时间4~6小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烷偶联剂为KH-550,用量为聚苯胺质量的5~15%,在50~60℃下反应2~4小时,接枝长链烷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生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酰胺蜡微粉流变助剂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酰胺蜡与聚苯胺质量比为85:15~70: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酸溶液为无机酸或有机磺酸,包括盐酸、磷酸、十二烷基苯磺酸、邻氨基苯磺酸、对甲基苯磺酸中的至少一种,浓度1~5mol/l,处理温度0~10℃,时间4~6小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烷偶联剂为kh-550,用量为聚苯胺质量的5~15%,在50~60℃下反应2~4小时,接枝长链烷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化床喷雾包覆工艺以聚酰胺蜡颗粒为流化床内核,将含聚苯胺的雾化液滴喷射至蜡核表面,形成均匀壳层,雾化液滴直径控制在5~20μm,通过调节雾化器频率(10~20khz)与蜡核粒径(d50=8~12μm)的比例实现壳层厚度精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军刘金玲王春伟汪婷李铖凤施明奎姚石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丰彩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