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式可撤卸电化学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6575986 阅读:1 留言:0更新日期:2025-10-10 2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旋转式可撤卸电化学处理装置,核心包括耐腐蚀螺旋电极、直流电电流、可旋转带孔圆柱体、多晶锰碳穿梭电极材料及动态撒布系统:两侧电极连接直流电源正负极,两者之间形成电场;圆柱体侧壁设有防逆流斜孔,顶部配置电极材料漏斗仓与空压机,通过气压驱动将材料均匀撒布至土壤;外部集成螺旋叶片,旋转时同步搅动土壤,防止颗粒物堵塞电极孔隙。修复完成后可抽离圆柱体,保留电极系统。装置操作时,电极材料经斜孔动态渗透与土壤混合,耐腐蚀螺旋电极施加电场驱动重金属离子定向迁移并还原固定。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旋转撒布与电场协同作用,解决了静态装置修复不均、易堵塞及电极失活的技术难题,适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高效原位修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化学环境治理,具体涉及一种旋转式可撤卸电化学处理装置,尤其适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


技术介绍

1、随着工业化和农业活动的快速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铅、镉、铬等重金属在土壤中难以降解,易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传统修复技术如化学稳定化、淋洗法等存在二次污染风险高、修复周期长或适用性受限等缺陷,难以满足复杂污染场地的治理需求。

2、电化学修复技术通过施加电场驱动重金属离子定向迁移,并结合电极反应实现污染物的还原固定,具有效率高、可控性强的优势。然而,现有电化学装置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电极分布不均、电极钝化与堵塞且材料分散效率低的显著挑战。传统固定式电极的静态布局易导致电场强度分布不均,尤其在非均质土壤中易形成修复盲区,影响整体处理效果;土壤颗粒和胶体物质易在电极表面沉积,阻碍离子传导路径并加速电极腐蚀,导致系统运行稳定性下降;电极材料(如生物炭)的静态撒布方式易因土壤孔隙差异造成局部聚集,形成导电短路区域,降低电场利用率。

3、针对上述问题,现有技术尝试通过多孔电极或机械振动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旋转式可撤卸电化学处理装置,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其特征在于,包括耐腐蚀螺旋电极(1)、直流电源(2)、可旋转带孔圆柱体(3)、多晶锰碳穿梭电极材料(4)、动态撒布系统(5)、可撤卸结构(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可撤卸电化学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旋转主支架(7)、破碎机(8)、交流电源(9)、空压机(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可撤卸电化学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可旋转带孔圆柱体(3)旋转速率为200~240r/min,其侧壁斜孔与旋转方向呈为45°~60°,孔径范围为0.5~1mm,其耐腐蚀螺旋电极(1)的间距范围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转式可撤卸电化学处理装置,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其特征在于,包括耐腐蚀螺旋电极(1)、直流电源(2)、可旋转带孔圆柱体(3)、多晶锰碳穿梭电极材料(4)、动态撒布系统(5)、可撤卸结构(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可撤卸电化学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旋转主支架(7)、破碎机(8)、交流电源(9)、空压机(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可撤卸电化学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可旋转带孔圆柱体(3)旋转速率为200~240r/min,其侧壁斜孔与旋转方向呈为45°~60°,孔径范围为0.5~1mm,其耐腐蚀螺旋电极(1)的间距范围为15~20cm,电流施加范围为2~5v/cm;多晶锰碳穿梭电极材料(4)中α晶型mno2占比为40%~60%,γ晶型mno2为10%~15%,δ晶型mno2为25%~40%,β晶型mno2≤5%,且所述α、β、γ、δ四种晶型mno2的占比总和为100%。

4.一种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式可撤卸电化学处理装置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方法还包括制备所述耐腐蚀螺旋电极(1),其制备方法如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式可撤卸电化学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1中氧化铝砂粒采用粒径为80~120目,喷砂压力为0.4~0.6mpa,表面粗糙度ra控制在3.0~3.5μm;所述步骤b2中酸洗液优选为10wt%草酸溶液,温度维持80±2℃,处理时间20~30min;或可选地采用5~15wt%盐酸、硫酸或其混合酸溶液(如10%hcl+5%h2so...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远玲资慧廖晓希徐海音郑浠杰张晟李二平钟佳妮吴红辉王嫣然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