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视定位型环甲膜穿刺套件及环甲膜穿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6564368 阅读:0 留言:0更新日期:2025-10-10 21: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视定位型环甲膜穿刺套件及环甲膜穿刺方法,包括可拆卸相连的套管组件和穿刺针组件;所述套管组件包括套管、底座和固定带,所述套管设置在底座上,所述固定带与底座可拆卸相连;所述穿刺针组件包括空心座、穿刺针管、针芯、弹簧和指示块,所述穿刺针管设置在空心座的前端,所述穿刺针管的前端开口处为斜切面结构形成的针尖穿刺部,所述弹簧和指示块位于所述空心座内,所述针芯前后滑动插设在所述穿刺针管内,所述针芯的长度大于所述穿刺针管的长度且其前端延伸出针尖穿刺部,所述针芯的后端与所述弹簧或指示块相抵接形成联动状态;本发明专利技术全程可视化,可实现精确定位和安全防误,降低操作依赖经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具体为一种可视定位型环甲膜穿刺套件及环甲膜穿刺方法


技术介绍

1、环甲膜穿刺是临床急救中挽救生命的关键操作,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穿透环甲膜(甲状软骨与环状软骨之间的弹性组织)建立临时气道。传统环甲膜穿刺工具(如“穿刺针+套管”组合)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2、一是盲穿风险高:依赖操作者“手感”判断穿刺深度,易因穿刺过深损伤气管后壁、血管或神经,据《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年报道,并发症发生率约30%;还易因穿刺过浅未进入气管导致失败,失败率约20%;

3、二是需二次送管:传统穿刺流程为“穿刺针穿刺→退出针芯→推送套管”,操作步骤多(约3-5步),增加感染风险(感染率约15%),且二次送管易损伤气管壁,据《实用外科杂志》2022年报道,约10%的患者因二次送管导致气管壁擦伤;

4、操作难度大:新手难以根据环甲膜穿透时的阻力变化掌握“突破感”,需要进行1-2个月的培训,导致培训周期长,不适用于急救场景的“快速操作”需求。

5、针对上述问题,现在亟需一种可视定位、一步到位、操作简单的环甲膜穿刺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视定位型环甲膜穿刺套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拆卸相连的套管组件和穿刺针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视定位型环甲膜穿刺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块上的两组不同的警示颜色从前向后依次形成第一警示区和第二警示区,所述第一警示区和第二警示区的宽度相同或不同,所述透明区的宽度与所述第一警示区或第二警示区的宽度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视定位型环甲膜穿刺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块位于针芯后端或弹簧的后端,所述针芯的尾端设置有推台,所述限位台位于空心座内,所述推台用于针芯处于初始状态时的限位,在初始状态下,针芯的前端露出穿刺针管的针尖穿刺部外一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视定位型环甲膜穿刺套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拆卸相连的套管组件和穿刺针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视定位型环甲膜穿刺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块上的两组不同的警示颜色从前向后依次形成第一警示区和第二警示区,所述第一警示区和第二警示区的宽度相同或不同,所述透明区的宽度与所述第一警示区或第二警示区的宽度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视定位型环甲膜穿刺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块位于针芯后端或弹簧的后端,所述针芯的尾端设置有推台,所述限位台位于空心座内,所述推台用于针芯处于初始状态时的限位,在初始状态下,针芯的前端露出穿刺针管的针尖穿刺部外一段安全距离,所述针芯的前端无尖锐棱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视定位型环甲膜穿刺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警示区涂覆红色,所述第二警示区涂覆蓝色,所述第二警示区的长度与初始状态下针芯露出针尖穿刺部外的安全距离相同,所述安全距离根据目标年龄段设置为:婴幼儿2-3mm、儿童3-4mm、成人4-6mm;所述第一警示区的长度与穿刺针管的针尖穿刺部的长度相同,所述透明观察窗的长度与第一警示区的长度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视定位型环甲膜穿刺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使用医用级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套管的内径、外径及长度根据目标年龄段和类型设置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建军曾居华
申请(专利权)人:华宸康瑞珠海医疗创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