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雷电冲击模拟设备,具体为一种可移动式雷电冲击模拟设备。
技术介绍
1、雷电冲击模拟设备是一种专为模拟自然雷电冲击效应而设计的测试装置,其通过产生高电压、短脉冲的冲击波,模拟雷电对电力设备、通信设施、航空航天器等关键系统进行直接或间接影响,来评估电力设备、通信设施、航空航天器等关键系统的抗冲击能力,因其具备高精度模拟能力、安全、操作便捷等优点,使其经常应用于电力系统测试、科研与新材料研究、自然灾害评估、防雷设备制造等领域。
2、现有技术中,雷电冲击模拟设备大都固定在一个位置,移动较为不便,使其需要转移至生产车间或户外测试场进行测试时,需要重复安装、调节和重新布线,使雷电冲击模拟设备转移位置时,操作较为繁琐,过于耗费时间,从而导致雷电冲击模拟设备需要进行临时测试或应急响应时,无法立即部署至临时测试场地或受灾区域,致使其无法及时提供测试支持。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雷电冲击模拟设备大都固定在一个位置,移动较为不便,使其需要转移至生产车间或户外测试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移动式雷电冲击模拟设备,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有雷电冲击模拟装置;所述壳体(1)的外壁底端通过一组方板一转动连接有移动杆一(2)和移动杆二(3);所述移动杆一(2)和移动杆二(3)的外侧壁均固接有一对万向轮(4);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杆一(2)和移动杆二(3)的外侧壁均固接有链轮一(5);一对所述链轮一(5)通过链条一(6)相连接;所述移动杆一(2)的外侧壁固接有齿轮一(7);所述壳体(1)的外壁一侧通过固定座固接有电机(8);所述电机(8)的输出端设有转动轴(9);所述转动轴(9)的外侧壁设有齿轮组(10);所述齿轮组(10)与齿轮一(7)相匹
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移动式雷电冲击模拟设备,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有雷电冲击模拟装置;所述壳体(1)的外壁底端通过一组方板一转动连接有移动杆一(2)和移动杆二(3);所述移动杆一(2)和移动杆二(3)的外侧壁均固接有一对万向轮(4);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杆一(2)和移动杆二(3)的外侧壁均固接有链轮一(5);一对所述链轮一(5)通过链条一(6)相连接;所述移动杆一(2)的外侧壁固接有齿轮一(7);所述壳体(1)的外壁一侧通过固定座固接有电机(8);所述电机(8)的输出端设有转动轴(9);所述转动轴(9)的外侧壁设有齿轮组(10);所述齿轮组(10)与齿轮一(7)相匹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雷电冲击模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组(10)的外侧壁滑动连接在转动轴(9)的外侧壁上;所述转动轴(9)的外壁一侧通过方形块螺纹连接有螺纹杆一(11);所述螺纹杆一(11)的外壁一端转动连接在齿轮组(10)的外壁一侧上;所述壳体(1)的外壁相反两侧通过方板二转动连接有转杆一(12)和转杆二(13);所述转杆一(12)的外壁一端固接有齿轮二(14),且齿轮二(14)与齿轮组(10)相匹配;所述壳体(1)的外壁一侧转动连接有转杆三(15);所述转杆三(15)和转杆一(12)的外侧壁均固接有链轮二(16),且一对链轮二(16)通过链条二(17)相连接;所述转杆三(15)和转杆二(13)的外壁一端均固接有齿轮三(18),且一对齿轮三(18)相互啮合;所述转杆一(12)和转杆二(13)的外侧壁均固接有支撑杆(19);一对所述支撑杆(19)的外壁相反两侧均通过一对圆杆一转动连接有连接座(20);一对所述连接座(20)的外壁底端均固接有支撑板(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雷电冲击模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19)包括方形壳(191)和方形杆(192);所述方形杆(192)的外侧壁滑动连接在方形壳(191)的内侧壁上;所述方形杆(192)的外壁顶端开设有一组卡位槽(22);所述方形壳(191)的外壁顶端开设有通槽一(23);所述方形壳(191)的外壁顶端固接有连接块(24);所述连接块(24)的内壁顶端通过弹簧二固接有卡位块(25);所述卡位块(25)的外壁顶端固接有拉伸杆(26),且拉伸杆(26)的外壁顶端贯穿连接块(2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雷电冲击模拟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壳(191)的内壁一侧固接有弹簧一(27),且弹簧一(27)的外壁另一端固接在方形杆(192)的外壁一端上;所述卡位块(25)的竖截面呈直角梯形状;所述卡位槽(22)的竖截面呈直角梯形状;所述卡位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华,陈维青,张国伟,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海星电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