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裂缝封堵,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内锚式地下工程封堵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1、在建筑工程中,地下结构作为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墙体和底板常因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施工质量控制不当等原因而产生裂缝。这些裂缝一旦形成,极易成为水体渗透的通道,在地下水位较高或降雨频繁的情况下,更可能引发渗水甚至涌水现象。这种渗漏问题不仅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功能,降低室内环境质量,还可能导致钢筋锈蚀、结构强度下降等安全隐患,严重时甚至威胁到整个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因此,如何有效解决地下结构混凝土裂缝带来的渗漏问题,一直是建筑施工领域的重点与难点。
2、为应对上述问题,目前工程实践中常用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注浆堵漏和涂刷防水涂料两种方式。其中,注浆法是通过压力将化学浆液注入裂缝内部,使其填充并固化,从而达到封堵裂缝、阻止水体渗透的目的。该方法操作简便、对较宽裂缝具有一定的修复效果,因此在早期被广泛采用。另一方面,涂刷防水涂料则是通过在混凝土表面涂覆一层具有防水性能的材料,形成隔离层以阻断水分渗透路径。该工艺施工便捷、成本较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锚式地下工程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钻进组件(1)、锚固组件(2)及封堵组件(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钻进组件(1)还包括保护罩(13),所述保护罩(13)为筒状结构,其内径大于所述钻杆(12)外径,且与所述钻杆(12)同轴设于所述钻头(11)后端;所述保护罩(13)内壁设有内螺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钻杆(12)靠近所述第一动力接头(14)的区域均匀设有若干第一排水通孔(121);
4.根据权利要求2中任一项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组件(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锚式地下工程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钻进组件(1)、锚固组件(2)及封堵组件(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钻进组件(1)还包括保护罩(13),所述保护罩(13)为筒状结构,其内径大于所述钻杆(12)外径,且与所述钻杆(12)同轴设于所述钻头(11)后端;所述保护罩(13)内壁设有内螺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钻杆(12)靠近所述第一动力接头(14)的区域均匀设有若干第一排水通孔(121);
4.根据权利要求2中任一项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组件(2)包括:顶进套(21)、膨胀环(22)及第二动力接头(23);所述顶进套(21)为两端直径不同的阶梯式圆筒,其小直径端插入所述保护罩(13)与所述钻杆(12)之间的缝隙,并通过其外表面设有的外螺纹与所述保护罩(13)内壁的内螺纹转动连接;所述膨胀环(22)套设于所述顶进套(21)外螺纹区域,且在所述顶进套(21)深入所述保护罩(13)与所述钻杆(12)之间缝隙时,所述顶进套(21)压缩所述膨胀环(22)以使所述膨胀环(22)向外侧扩张并抵接墙壁;所述第二动力接头(23)为筒状结构,其一端与所述第一动力接头(14)可拆卸式连接,另一端通过花键与所述顶进套(21)传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环(22)为不锈钢或丁腈橡胶制成的环形件,且,当采用不锈钢时,其轴向排列数量为2-3个且沿圆周方向错位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组件(3)包括:第一支撑座(31)、第二支撑座(32)、排水导杆(33)、反滤层滤网(34)及注浆管(35);所述第一支撑座(31)内嵌于所述钻杆(12)内且靠近所述钻头(11);所述第二支撑座(32)内嵌于所述钻杆(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洋,杜国强,易毅,周国华,刘政伟,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