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动力型农村生活污水协同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6433106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9-19 20:38
本申请公开了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的无动力型农村生活污水协同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预处理单元、多级过滤单元、深度净化单元,所述预处理单元包括圆柱池体和导流板,圆柱池体的顶部设有进水口,圆柱池体的内底部通过连接有斜块呈漏斗状,圆柱池体的底部通过虹吸排泥管与外界连通,圆柱池体的内壁均设有凹槽,圆柱池体的内顶部中心连接有固定柱,导流板沿固定柱螺旋向下,导流板的最底端与深度净化单元连通,导流板的边缘与凹槽连接,所述多级过滤单元包括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所述深度净化单元为阶梯式湿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具体涉及无动力型农村生活污水协同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1、现有技术中,农村生活污水的无动力处理装置普遍采用“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净化”的串联结构,依托重力自流实现污水净化。预处理阶段多由平面格栅与矩形沉淀池组成,平面格栅通过固定间距的栅条拦截大块杂质(如菜叶、小石子),矩形沉淀池则依靠污水自然静置使悬浮颗粒沉降;生物处理单元常分为厌氧池、好氧池等,内部填充单一火山岩、陶粒等填料供微生物附着,通过微生物代谢降解污染物;深度净化多为平流式人工湿地,以砂或砾石为基质,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最终通过植物吸收与基质过滤完成净化。

2、然而,现有装置存在明显技术局限:其一,预处理效果难以满足需求。平面格栅栅距固定(通常5-10mm),仅能拦截大于栅距的杂质,对5-50μm的细小胶体颗粒(如泥土微粒、纤维碎片)完全无拦截能力;矩形沉淀池因无导流结构,水流易形成紊流,悬浮颗粒沉降路径混乱,沉淀效率不足60%,且底部污泥需人工定期清理,缺乏自动排泥机制,长期运行易导致杂质积累、池容缩小,进一步降低预处理效果。

<p>3、其二,缺乏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无动力型农村生活污水协同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预处理单元、多级过滤单元、深度净化单元,所述预处理单元包括圆柱池体和导流板,圆柱池体的顶部设有进水口,圆柱池体的内底部连接有斜块呈漏斗状,圆柱池体的底部通过虹吸排泥管与外界连通,圆柱池体的内壁均设有凹槽,圆柱池体的内顶部中心连接有固定柱,导流板沿固定柱螺旋向下,导流板的最底端与深度净化单元连通,导流板的边缘与凹槽连接,所述多级过滤单元包括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所述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之间通过隔板分隔,隔板中部设有通道,隔板的一侧连接有自适应水位调节板,自适应水位调节板的顶端连接有漂浮球,所述深度净化单元为阶梯式湿地。...

【技术特征摘要】

1.无动力型农村生活污水协同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预处理单元、多级过滤单元、深度净化单元,所述预处理单元包括圆柱池体和导流板,圆柱池体的顶部设有进水口,圆柱池体的内底部连接有斜块呈漏斗状,圆柱池体的底部通过虹吸排泥管与外界连通,圆柱池体的内壁均设有凹槽,圆柱池体的内顶部中心连接有固定柱,导流板沿固定柱螺旋向下,导流板的最底端与深度净化单元连通,导流板的边缘与凹槽连接,所述多级过滤单元包括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所述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之间通过隔板分隔,隔板中部设有通道,隔板的一侧连接有自适应水位调节板,自适应水位调节板的顶端连接有漂浮球,所述深度净化单元为阶梯式湿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动力型农村生活污水协同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区填充玉米芯-火山岩复合填料,缺氧区填充稻壳-nzvi复合填料,好氧区从下至上设有导气槽与缓释氧海绵填料,好氧区与外界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动力型农村生活污水协同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度净化单元的上层设耐寒水生植物与生物炭-沸石层,下层设陶粒-钢渣梯度层。

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敖洪敏王涛廖志伟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欧瑞欣合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