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下山的户外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6371346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9-15 12: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辅助下山的户外鞋,包括鞋底,所述鞋底的前掌部位安装有前掌气囊垫,所述前掌气囊垫包括用于缓冲的第一气囊部和对应足部蹬地施力的跖趾关节区域的第二气囊部,所述第二气囊部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自然状况下所述第二状态的压力值大于第一状态,所述第二气囊部在蹬地前从第一状态转变到第二状态动态提高其内部压力适用于蹬地回弹,所述第二气囊部在下山时处于第一状态。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前掌设置能够调节其压力的第二气囊部,在上山或平地行走时,在前掌缓冲的位置用第一气囊部进行缓冲,并通过在蹬地前动态提高第二气囊部的压力提高其回弹性,而在下山时,前掌同步着地,第二气囊部则处于第一状态降低其压力,实现缓震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辅助下山的户外鞋


技术介绍

1、“上山容易下山难”描述了登山活动的客观现象,从专业角度看,下山时与平地行走具有明显不同。首先,下山时,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人体带有前冲的趋势,物理层面重心靠前则十分危险,因此下山时忌走直线,通常采用s形路线,避免重力势能转化过快,超出了足部提供的摩阻力,即便如此,腿部的肌肉和关节会也受到比平地更大的冲击;其次,为了阻止身体前冲的趋势,下山时重心不能前移,身体要略后仰,脚后跟、前掌一般同时着地,前掌的大拇指、小拇指区域也要同时着地,其目的在于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平衡身体前冲的摩阻力,这与平地行走时,脚后跟先着地、前掌再着地的顺序截然不同。

2、在考虑下山用途的时候,也需要考虑上山的要求,上山时需要将克服重力势能做功,需要比平地行走更多的能量,因此需要考虑能量回收利用的问题,作为助力的回弹材料与缓冲材料有很大的差别,而行走蹬地作为推动力,其主要施力部位为足大拇指和小拇指之间的区域,即前掌位置。现有的登山鞋主要解决了防滑和脚踝保护的问题,如公开号为cn107224030a主题名称为一种基于重力控制的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辅助下山的户外鞋,包括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的前掌部位安装有前掌气囊垫,所述前掌气囊垫包括用于缓冲的第一气囊部和对应足部蹬地施力的跖趾关节区域的第二气囊部,所述第二气囊部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自然状况下所述第二状态的压力值大于第一状态,所述第二气囊部在蹬地前从第一状态转变到第二状态动态提高其内部压力适用于蹬地回弹,所述第二气囊部在下山时处于第一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辅助下山的户外鞋,其特征在于:包括单向进气通道,单向进气通道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气囊部与第二气囊部,当足底施压于第一气囊部时,所述第一气囊部通过单向进气道向第二气囊部进气,使得第二气囊部从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辅助下山的户外鞋,包括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的前掌部位安装有前掌气囊垫,所述前掌气囊垫包括用于缓冲的第一气囊部和对应足部蹬地施力的跖趾关节区域的第二气囊部,所述第二气囊部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自然状况下所述第二状态的压力值大于第一状态,所述第二气囊部在蹬地前从第一状态转变到第二状态动态提高其内部压力适用于蹬地回弹,所述第二气囊部在下山时处于第一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辅助下山的户外鞋,其特征在于:包括单向进气通道,单向进气通道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气囊部与第二气囊部,当足底施压于第一气囊部时,所述第一气囊部通过单向进气道向第二气囊部进气,使得第二气囊部从第一状态转变到第二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辅助下山的户外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回流通道,所述回流通道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气囊部和第二气囊部,用于当足部抬起时,所述第二气囊部的气体通过回流通道进入第一气囊部,使得第二气囊部从第二状态转变为第一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辅助下山的户外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通道为弹性管道,所述弹性管道上下两侧的第二气囊部的下表面和第二气囊部下方的鞋底本体上固定夹片,所述固定夹片用于在受力封闭弹性管道。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辅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宏丽胡丰盛王高峰金锦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金螳螂鞋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