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白蚁诱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6371124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9-15 12: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白蚁控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白蚁诱捕装置,包括:球形金属笼体,所述球形金属笼体顶部设有笼体防护盖;安装于所述球形金属笼体内部且通过所述笼体防护盖底部支撑的电击网格;设于所述球形金属笼体底部的基座;嵌于所述基座内的诱饵盒,所述诱饵盒内填充有白蚁特异性引诱剂;设于所述笼体防护盖内部的物联网模块;设于所述电击网格内部且通过所述笼体防护盖底部支撑的可调节引诱光源。本发明专利技术装置的电击网格通过笼体防护盖底部支撑,电压范围为12V‑24V,采用镀锌钢丝制成,间距为5mm,脉冲宽度为10ms,频率可调(1‑5次/分钟),电流小于0.5A,击杀白蚁效率达90%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白蚁控制,具体为一种白蚁诱捕装置


技术介绍

1、白蚁(isoptera)是一种社会性昆虫,以木材、植物纤维和建筑材料为食,其活动对农业、林业和人类居住环境造成显著破坏。现有白蚁控制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其中物理方法包括粘性陷阱和机械屏障,化学方法则以饵站和喷洒杀虫剂为主。

2、然而,现有白蚁控制技术存在多项技术局限。首先,粘性陷阱和机械屏障的捕获效率较低,仅适用于白蚁密度较低的场景,且难以实现大规模控制。化学饵站虽能有效减少白蚁种群,但所使用的杀虫剂可能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产生污染,且需要定期更换诱饵,增加了维护成本。电子监测设备虽能提供白蚁活动数据,但缺乏直接消灭功能,限制了其实用性。电击式诱捕器在应用于白蚁控制时存在显著弊端,其设计主要针对飞虫,采用较高电压(通常超过100v)以击杀较大昆虫,但对爬行性白蚁的引诱和消灭效果不佳;同时,电压过高可能对人类和宠物存在安全隐患,电网缺乏绝缘保护,易发生短路或误触风险,未能针对白蚁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优化,导致整体防控效果不足。


术实现思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白蚁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引诱光源(7)为多波段LED模块,波长范围为300nm至700nm,能够通过手动旋钮或移动终端应用程序进行波长调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白蚁特异性引诱剂包括木质素,含量为10%-20%,以及合成信息素,含量为0.01%-0.1%,通过诱饵盒(4)的微孔释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白蚁特异性引诱剂还包括纤维素,含量为5%-1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白蚁诱捕装置,其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白蚁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引诱光源(7)为多波段led模块,波长范围为300nm至700nm,能够通过手动旋钮或移动终端应用程序进行波长调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白蚁特异性引诱剂包括木质素,含量为10%-20%,以及合成信息素,含量为0.01%-0.1%,通过诱饵盒(4)的微孔释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白蚁特异性引诱剂还包括纤维素,含量为5%-1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白蚁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成信息素包括(z,z,e)-3,6,8-十二碳三烯-1-醇,含量为0.005%-0.05%,通过微孔以0.1-0.5mg/h的速率缓慢释放。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世伟何芳婵吕正勋陈文娟赵鹏飞秦浩靖高贝贝朱关震卞可唐志瑞张文凯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水利科技应用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