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633556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风扇组件,该组件包括外壳(20),外壳(20)上设有向下的、用于吸入空气的开口(22),以及设于外壳侧边的排气出口(30);以及上边缘(80),第一侧边(34)和第二侧边(36),围绕和靠近排气出口(30)的各边;一具有朝上的底面(55)的可拆出口连接管(50);一形成上边缘(80)和可拆出口连接管(50)之间的铰链轴的枢轴联接;一突出部和凹座对,突出部和凹座中的一个位于可拆出口连接管(50)上,另一个则位于外壳(20)的第一侧边上;一夹子(54)和协同面(42)对,夹子和协同面的其中一个位于可拆出口连接管(50)上,另一个位于外壳(20)的第二侧边上,其特征在于可拆出口连接管(50)的朝上的底面(55)可设置于上边缘(80)靠近排气出口(30)处,以形成枢轴联接并借此,当可拆出口连接管(50)朝下绕枢轴旋转时,突出部会与凹座彼此啮合,夹子(54)与协同面(42)啮合,从而将可拆出口连接管(50)固定于排气出口(30)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风扇,更具体地涉及空气循环和排气扇。
技术介绍
在住用、商业和工业建筑物中,通常要用到排气扇实现空气循环。例如,在住用建 筑中,排气扇广泛用于浴室、卫生间、洗衣房、厨房以及工作间内。 在许多应用中,比较可取的方式是在天花板上安装排气扇。天花板上方的空间通 常比较小而且难以接近。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当安装人员独立工作、且必须在梯子 顶端保持平衡时,要将所述的排气扇安装在天花板上变得非常困难。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风扇组件。 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风扇组件,能够改善前面提到的至少部分问题或 者至少能提供一个有益的选择。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第一个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风扇组件,包括 —外壳,外壳上设供吸入空气的进气口以及设于外壳侧边的排气出口 ; —可拆出口连接管,所述可拆出口连接管与所述外壳形状彼此相应,分离出口连接管可设于外壳上靠近排气出口处以形成一用于形成铰链轴的枢轴联接;以及 —固定装置(retention means),用于固定所述的枢接于排气出口上的分离出口连接管。 优选的是,所述的固定装置包括配合使用的、相互啮合的咬合(sn即-fit)元件, 其中一个位于可拆出口连接管上,另一个位于外壳上。 优选的是,所述的固定装置还包括一突出部,所述的突出部可与一设置的凹座相 啮合,以便当可拆出口连接管向排气出口绕枢轴旋转时,突出部与凹座两者间能较好地啮 合。 优选的是,所述的风扇组件进一步包括一对侧边间隔开的定位导板(locating guide),所述的定位导板排列于与排气出口相邻处且与排气出口相对的一侧, 由此,定位导板协同将可拆出口连接管的朝上的底面(a downwardsfacing u卯er surface)定位于一设于排气出口上方的上边缘上,所述的上表面以及上边缘形成了所述的 具有一大致水平的铰链轴的枢轴联接。 作为优选,定位导板包括至少两个轨道(rail),第一个轨道设于所述排气出口的 第一边,第二个轨道设于所述排气出口的第二边,第二边与第一边对立。 优选的是,所述的轨道向上延伸至超过所述的上边缘。 优选的是,突出部呈舌状,凹座为一插槽,使用时,舌状突出部贯穿于整个插槽内。 优选的是,风扇组件进一步包括一泻雨搭板(weather f l即),所述的泻雨搭板枢 转连接于排气出口内,以围绕一中轴旋转,该中轴靠近排气出口的上方边缘并与之大致平行。根据另一个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风扇组件,包括 —外壳,外壳具有一向下的、供吸入空气的开口以及设于外壳侧边的排气出口 ; —上边缘,一第一侧边和一第二侧边,所述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围绕并紧靠所 述的排气出口; —具有朝上的底面的可拆出口连接管; —用于形成上边缘和可拆出口连接管之间的铰链轴的枢轴联接; —突出部和凹座对,突出部和凹座中的一个位于可拆出口连接管上,另一个位于外壳的第一侧边上;以及 —夹子和协同面对,夹子和协同面的其中一个位于可拆出口连接管上,另一个位 于外壳的第二侧边上, 其中,所述可拆出口连接管的朝上的底面可位于上边缘上靠近排气出口处,以便 形成所述的枢轴联接并借此,当连接管朝下绕枢轴旋转时,突出部和凹座对能彼此咬合,同 时夹子与协同面彼此啮合以保证连接管固定于排气出口上。 优选的是,风扇组件进一步包括一对位于外壳上的间隔开的轨道,轨道紧靠围绕 排气出口的侧边, 借此,轨道协助将连接管的朝上的底面定位于上边缘上。 优选的是,突出部呈舌状,凹座为一插槽,使用时,舌状突出部贯穿于整个插槽内。 优选的是,风扇组件进一步包括一泻雨搭板,所述的泻雨搭板枢转连接于排气出 口内,以围绕一中轴旋转,该中轴靠近排气出口的上方边缘并与之大致平行。 接下来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该实施例仅为 例示性的,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风扇组件的等距视图; 图2为图1中的风扇组件的局部组装示意图; 图3为图2中风扇组件移除一元件后从另一角度观看的示意图; 图4为图2的分解图; 图5为图1至图4展示其另一侧及下侧的进一步的等距视图; 图6为图5的局部组装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1,图1示出了具有两个主要元件的风扇组件10。第一个元件是外壳20,第 二个元件是可拆出口连接管50。参照图5和图6,图中外壳20具有一朝下开口、用于吸入 空气的进气22,以及设于外壳侧边的排气出口 30。 —下翼缘27用于与天花板衔接(图中未示出)。外壳20从天花板的洞中伸出并 镶嵌在一吊顶空间内。凸耳85可由一收折状态(stowedposition)(如图6中所示)旋转 至如图1中所示的在天花板上的展开状态(d印loyed position)。这样就能将外壳20牢固5上。 参照分解4,可拆出口连接管50与外壳20是形状彼此相应(mutual ly shaped)的,分离出口连接管50可设于外壳20上靠近排气出口 30处以形成一枢轴联接。 如图4中所示,通过一夹子54和协同面42,可将分离出口连接管50固定于排气出口 30上。 由于可拆出口连接管50向下绕枢轴旋转至排气出口 30,夹子54与协同面42相啮合以保证 分离出口连接管50固定于排气出口 30上。 同样,本专利技术还包括突出部(protrusion) 56和凹座(recess)对47,突出部56呈 舌状,位于可拆出口连接管50上与夹子54相反的一侧。从图6中可清晰地看到,凹座47 以插槽(slot)的形式呈现。另一方面,如图5中所示,舌状的突出部56和插槽47彼此啮 合,使得可拆出口连接管50绕枢轴旋转至排气出口 30上。 参照图4,外壳20与可拆出口连接管50分离。由图3可知,外壳20包括一对侧边 间隔开的定位导板,以轨道60和70的形式呈现。轨道60和70与围绕排气出口 30的反面 相邻。轨道60和70协同将可拆出口连接管50的朝上的底面55定位于一设于排气出口 30 上方的上边缘80上。轨道末端62和72延伸至上边缘80上方并具有斜坡导入边(ramped lead-in edges)。这就进一步有利于将可拆出口连接管50的朝上的底面55定位于上边缘 80上。 参照图4,朝上的底面55由翻边法兰57提供。在横截面上该翻边法兰57为一反 向钩状,这就有利于较好的铰接和可拆出口连接管50的安全固定。 参照图6,图中示出了一泻雨搭板38。泻雨搭板38枢转连接于排气出30内,以围 绕一中轴旋转,该中轴靠近外壳20的上边缘80并与之大致平行。图6中还描述了与提供 前述中轴的铰轴39。 使用时,排气出口 30为风扇组件10的主体即外壳20与一风管(duct)之间提供 一接口。通常,柔性风管用于将废气从风扇传输至比如建筑外的地方。柔性风管通常呈圆 柱形,因此可拆出口连接管50优选为具有如图3和图4中所示的圆形末端59。柔性风管通 常通过胶粘剂或者束线带(cable tie)与圆形末端59相连。连接了柔性风管后,反过来可 拆出口连接管50在其矩形末端52处夹在排气出口 30的矩形开口上。 参照图4,首先,通过将可拆出口连接管50的朝上的底面55定位在外壳20的上边 缘80上,可拆出口连接管5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风扇组件,包括:  一外壳,所述外壳包括一供吸入空气的进气口和一设于外壳侧边的排气出口;  一可拆出口连接管,所述可拆出口连接管和所述的外壳形状彼此相应,可拆出口连接管设于外壳上靠近排气出口处以形成一用于形成铰链轴的枢轴联接;以及  一固定装置,供固定所述的枢接于排气出口上的分离出口连接管。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尔斯麦克唐纳本马殊
申请(专利权)人:澳大利亚奇胜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AU[澳大利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