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座体结构及双转子实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6289311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9-02 21: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座体结构及双转子实验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前座体结构包括座体、支承组件、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座体限定出第一腔室,转子组件穿设于第一腔室;第一驱动件包括与低压转子传动连接的第一传动轴,以驱动低压转子转动;第二驱动件包括伸入至第一腔室中的第二传动轴,第二传动轴设置有第一锥齿轮,高压转子设置有第二锥齿轮,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啮合;第二传动轴相较于第一传动轴倾斜设置,且第二传动轴的轴线与高压转子的轴线的夹角小于90°,以使第一锥齿轮的端面与涡轮轴的外周面限定出用于容置部分第二轴承的空间。该前座体结构既保证了传动效率,又有效缩减了双转子的轴向尺寸,实现了结构紧凑性与功能性的平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航空发动机,尤其涉及一种前座体结构及双转子实验系统


技术介绍

1、轴承共腔结构(简称共腔结构)在高功重比涡轴发动机中广泛采用,是发动机减重、紧凑设计、提高功重比和涡轮效率的关键技术之一。共腔结构能够同时支承高压转子和低压转子,在减少承力框架数的同时减小发动机轴向尺寸。

2、现有技术中,在转子的一端通过两个驱动件分别驱动高压转子和低压转子,但是轴承共腔结构由于高集成性、紧凑性的特点,使与低压转子同轴反转的高压转子的驱动路线和传动路线的设计变得异常困难,因此需要针对各转子设计合适的驱动及传动装置,否则可能由于轴承共腔结构而导致严重的机械干涉,以及引起强耦合振动响应,甚至碰摩、损坏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前座体结构,既保证了传动效率,又有效缩减了双转子的轴向尺寸,实现了结构紧凑性与功能性的平衡。

2、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前座体结构的双转子实验系统。

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前座体结构,用于支承转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包括高压转子和低压转子,所述低压转子包括涡轮轴,所述高压转子套设于所述涡轮轴,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座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轴的轴线与所述高压转子的轴线的夹角为70°至8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座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包括安装部,所述第二轴承连接于所述安装部的内壁面,对应所述第一锥齿轮的位置,所述安装部的外壁面开设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用于容置部分所述第一锥齿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座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组件包括第一弹性支承和第二弹性支承,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前座体结构,用于支承转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包括高压转子和低压转子,所述低压转子包括涡轮轴,所述高压转子套设于所述涡轮轴,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座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轴的轴线与所述高压转子的轴线的夹角为70°至8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座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包括安装部,所述第二轴承连接于所述安装部的内壁面,对应所述第一锥齿轮的位置,所述安装部的外壁面开设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用于容置部分所述第一锥齿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座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组件包括第一弹性支承和第二弹性支承,所述第一弹性支承分别与所述座体和所述第二轴承连接,所述第一弹性支承的外周面与所述座体的壁面限定出第一间隙;所述第二弹性支承分别与所述座体和所述第三轴承连接,所述第二弹性支承的外周面与所述座体的壁面限定出第二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座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管路还包括与所述进油口连通的第一喷油嘴,所述第一喷油嘴设置于所述第三轴承沿其轴向的一侧,所述第一喷油嘴朝向所述第三轴承倾斜设置,以使润滑油朝向所述第三轴承喷出。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座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管路还包括与所述进油口连通的第二喷油嘴,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曦陈杰鄢子涵廖楠李铭皓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