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暴雨泥石流模拟,具体而言,涉及基于山区高速公路暴雨泥石流全过程模拟装置。
技术介绍
1、山区高速公路因其地形复杂、地质条件脆弱,暴雨引发的泥石流灾害已成为威胁道路安全的主要隐患之一。泥石流的形成与斜坡坡度、降水强度、持续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准确模拟灾害全过程对灾害机理研究、防护工程设计及预警系统优化具有关键意义。目前,针对山区高速公路泥石流的模拟技术需兼顾地形动态变化、气象条件还原及多参数协同调控等需求,但现有模拟装置在功能集成度、试验效率及成本控制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局限性。
2、现有暴雨模拟系统多采用单一供水模式,无法精准调控降水时长及强度,尤其难以实现多组不同暴雨工况的并行试验。例如,在研究暴雨持续时间对泥石流规模的影响时,传统装置需分批次独立试验,耗时较长且易受环境变量干扰,难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与可比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提出基于山区高速公路暴雨泥石流全过程模拟装置,所述基于山区高速公路暴雨泥石流全过
...【技术保护点】
1.基于山区高速公路暴雨泥石流全过程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山区高速公路暴雨泥石流全过程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暴雨模拟机构(3)包括顶板(31)、主管道(32)和分支管道(33),所述顶板(31)固定安装在试验安装机构(1)上,所述顶板(31)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主管道(32),所述主管道(32)上均匀连接有分支管道(33),所述分支管道(33)上均匀设置有排水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山区高速公路暴雨泥石流全过程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时供水机构(5)包括水箱(51)、双轴电机(52)、定时传动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山区高速公路暴雨泥石流全过程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山区高速公路暴雨泥石流全过程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暴雨模拟机构(3)包括顶板(31)、主管道(32)和分支管道(33),所述顶板(31)固定安装在试验安装机构(1)上,所述顶板(31)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主管道(32),所述主管道(32)上均匀连接有分支管道(33),所述分支管道(33)上均匀设置有排水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山区高速公路暴雨泥石流全过程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时供水机构(5)包括水箱(51)、双轴电机(52)、定时传动组件(53)和抽水组件(54),所述水箱(51)安装在试验安装机构(1)的左侧,所述水箱(51)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双轴电机(52),所述双轴电机(52)的两端输出轴上分别连接有定时传动组件(53),所述水箱(51)的前后两端分别安装有抽水组件(54),所述定时传动组件(53)的末端与抽水组件(54)的上端活动端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山区高速公路暴雨泥石流全过程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时传动组件(53)包括第一转轴(531)、主动转盘(532)、卡位缺口(533)、第二转轴(534)、被动壳体(535)、支撑弯杆(536)和定时组件(537),所述第一转轴(531)的一端与双轴电机(52)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转轴(53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主动转盘(532),所述主动转盘(532)上开设有卡位缺口(533),所述第二转轴(534)转动安装在支撑弯杆(536)上,所述支撑弯杆(536)的下端固定安装在水箱(51)的侧壁上,所述第二转轴(53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被动壳体(535),所述被动壳体(535)套设在主动转盘(532)上,所述第二转轴(534)的另一端与抽水组件(54)相连接,所述被动壳体(535)上安装有定时组件(537),所述定时组件(537)的移动端贯穿被动壳体(535)伸进卡位缺口(533)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山区高速公路暴雨泥石流全过程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时组件(537)包括固定框架(5371)、蓄力转轴(5372)、蓄力旋钮(5373)、发条弹簧(5374)、回弹稳定件(5375)、第一齿轮(5376)、螺纹杆(5377)、移动套管(5378)、第二齿轮(5379)和传动卡块(53710),所述固定框架(5371)固定安装在被动壳体(535)上,所述固定框架(5371)的上下侧壁之间转动安装有蓄力转轴(5372),所述蓄力转轴(5372)的下端贯穿固定框架(5371)并连接有蓄力旋钮(5373),所述蓄力转轴(5372)的下端靠近固定框架(5371)下侧壁的位置安装有发条弹簧(5374),所述发条弹簧(5374)的外圈固定安装在固定框架(5371)上,所述蓄力转轴(5372)的上端固定安装有第一齿轮(5376),所述固定框架(5371)的上下侧壁之间还转动安装有螺纹杆(5377),所述螺纹杆(5377)的上端固定安装有第二齿轮(5379),所述第二齿轮(5379)与第一齿轮(5376)啮合连接,所述螺纹杆(5377)上螺纹安装有移动套管(5378),所述移动套管(537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传动卡块(53710),所述传动卡块(53710)的末端贯穿被动壳体(535)并能够伸进卡位缺口(533)内,所述蓄力转轴(5372)的中间位置安装有回弹稳定件(537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自强,裴向军,罗璟,赵春章,马洪生,李郭兵,宋琛,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