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能焦化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6189246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8-22 18: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能焦化炉,涉及焦化装备技术领域,包括炉体组件,炉体组件包括下炉体与上炉体,下炉体与上炉体外壁套设有隔热外壳,隔热外壳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底座,支撑底座顶面中心处安装有转动组件,上炉体顶面安装有热能回收组件,热能回收组件连接有净化组件,热能回收组件内部安装有两组感温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热能回收组件形成高效的热交换结构,热交换结构能够充分利用炭化室内部高温烟气的热能对低温洁净煤气和冷空气进行预热处理,并以迷宫式结构延长气体吸热路径,使进入混气环的气体温度大幅提升,换热后的洁净煤气与热空气的混合燃烧热值显著高于常温混合气体,从而提升燃烧效率、降低燃料用量,确保焦化过程热源充足而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焦化装备,具体为一种高效能焦化炉


技术介绍

1、焦化工艺是将煤炭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高温热解,制得焦炭、煤气和煤焦油等产品的重要工业过程,其反应过程对热能供给的稳定性和气体燃烧效率要求较高,现有技术中,焦化炉型多采用密闭炉体与外部燃烧室配合加热的方式实现煤炭炭化反应,煤气一般经导出后进入净化单元处理并作为可燃气体回收再利用,然而在实际运行中,现有焦化装置普遍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2、其一,粗煤气经净化处理后温度较低,若直接用于燃烧,燃烧不充分,点火困难,且热值利用率偏低;其二,助燃空气常以常温直接送入燃烧器,同样存在换热能力不足、无法与低温煤气高效混合的现象,严重影响燃烧效率与产热稳定性;其三,当前系统大多缺乏对燃烧气体状态的实时调控手段,特别是在燃烧初期或低温阶段,气体未达到可燃温度时进入燃烧器,极易造成燃烧失败或能量浪费,不具备自适应调温能力,

3、此外,部分系统虽采用电子温控组件进行调节,但结构复杂、成本高、维护难度大,难以适应高温炭化环境长期稳定运行的要求,因此,需要一种结构合理、响应及时、具备燃气循环加热功能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能焦化炉,包括炉体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组件(1)包括下炉体(12)与上炉体(13),所述下炉体(12)与上炉体(1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下炉体(12)与上炉体(13)外壁共同套设有隔热外壳(11),所述隔热外壳(11)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底座(2),支撑底座(2)顶面中心处安装有转动组件(3),转动组件(3)与下炉体(12)连接,所述上炉体(13)顶面中心处固定安装有热能回收组件(4),所述热能回收组件(4)连接有用于对粗煤气进行过滤的净化组件(5),所述热能回收组件(4)内部安装有两组感温组件(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能焦化炉,其特征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能焦化炉,包括炉体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组件(1)包括下炉体(12)与上炉体(13),所述下炉体(12)与上炉体(1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下炉体(12)与上炉体(13)外壁共同套设有隔热外壳(11),所述隔热外壳(11)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底座(2),支撑底座(2)顶面中心处安装有转动组件(3),转动组件(3)与下炉体(12)连接,所述上炉体(13)顶面中心处固定安装有热能回收组件(4),所述热能回收组件(4)连接有用于对粗煤气进行过滤的净化组件(5),所述热能回收组件(4)内部安装有两组感温组件(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能焦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座(2)四壁均焊接固定有安装臂(21),隔热外壳(11)外壁底端圆周等距焊接固定有支脚(113),若干支脚(113)分别通过螺栓与若干安装臂(21)固定连接,所述转动组件(3)包括承托环(31),所述承托环(31)焊接固定在支撑底座(2)顶面中心处,承托环(31)同轴套接在下炉体(12)底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效能焦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环(31)外壁焊接固定有延伸臂(311),延伸臂(311)端部转动连接有主动齿轮(32),主动齿轮(32)的转轴同轴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33),下炉体(12)外壁底端同轴固定安装有齿轮圈(34),齿轮圈(34)与主动齿轮(32)啮合卡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效能焦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能回收组件(4)包括导焦管(41),所述导焦管(41)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上炉体(13)顶面中心处,所述导焦管(41)外壁固定安装有煤气换热管(42)与空气换热管(43),煤气换热管(42)与空气换热管(43)外壁均与导焦管(41)外壁紧密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效能焦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煤气换热管(42)与空气换热管(43)底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导气管(421)与第二导气管(431),第一导气管(421)与第二导气管(431)远离煤气换热管(42)与空气换热管(43)的一端共同连接有混气环(45),空气换热管(43)顶端的进气口处固定安装有气泵(44)。

6.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福平王志忠李泉王廷张子东曹熠凡姬彦飞刘凯缪金堂
申请(专利权)人:神木泰和煤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