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式电动驱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6127899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8-15 20: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驱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集成式电动驱动系统,包括筒状壳体、控制器壳体和风扇,筒状壳体内设置有电机组件,筒状壳体的外表面形成有从其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的涵道,控制器壳体内设置有控制器组件,控制器壳体与筒状壳体间隔设置以用于形成与涵道同向延伸的风道,风扇设置在筒状壳体的第一端并且配置为能够驱动空气分别流经涵道和风道;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容纳电机组件的筒状壳体与容纳控制器组件的控制器壳体集成在一起,配合设置在筒状壳体的第一端的风扇驱动空气分别流经筒状壳体上的涵道以及控制器壳体与筒状壳体之间的风道,在减少独立组件、减少布线以及节省空间的同时,实现了电机组件及控制器组件的有效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驱动,具体地涉及一种集成式电动驱动系统


技术介绍

1、随着工业自动化、新能源汽车及智能制造领域的快速发展,对电动驱动系统的性能要求日益提高。传统的电动驱动系统通常将电机本体、电机控制器以及散热系统作为独立模块进行设计制造,通过外部连接以实现协同工作。然而,这种分体式结构设计在实际应用中逐渐暴露出诸多缺陷:

2、1)系统集成度低,体积和安装空间冗余

3、电机本体、电机控制器和散热系统分体布局导致整体体积庞大,占用过多的安装空间。例如,电机控制器与电机本体之间需预留电缆连接区域,散热系统(如独立风扇或液冷管路)需额外配置,难以满足紧凑型设备或空间受限场景的使用需求。

4、2)能量损耗及运行效率低下

5、电机控制器与电机本体之间的长距离电缆连接会导致电能传输损耗(如电阻热损),降低系统效率(通常损耗占比达到3%-5%);另外,电机控制器与电机本体之间分体设计时需要额外配置滤波和保护电路,进一步增加了能量损失;此外,传统散热系统(如独立风冷)难以精准匹配电机控制器与电机本体的热负荷,导致散热延迟或过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成式电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电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壳体(100)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沿其周向间隔设置的角形板(200),所述角形板(200)沿所述筒状壳体(100)的轴向延伸设置并且能够与所述筒状壳体(100)的外表面围合形成所述涵道(2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式电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涵道(210)内设置有沿所述筒状壳体(100)的轴向延伸的加强筋板(220),所述加强筋板(220)的一侧与所述筒状壳体(100)的外表面相连接,所述加强筋板(220)的另一侧与所述角形板(200)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式电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电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壳体(100)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沿其周向间隔设置的角形板(200),所述角形板(200)沿所述筒状壳体(100)的轴向延伸设置并且能够与所述筒状壳体(100)的外表面围合形成所述涵道(2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式电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涵道(210)内设置有沿所述筒状壳体(100)的轴向延伸的加强筋板(220),所述加强筋板(220)的一侧与所述筒状壳体(100)的外表面相连接,所述加强筋板(220)的另一侧与所述角形板(200)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式电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形板(200)包括彼此垂直的第一支撑板(201)和第二支撑板(202),所述第一支撑板(201)与所述第二支撑板(202)的相背离的一侧分别与所述筒状壳体(100)的外表面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式电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涵道(210)内的所述筒状壳体(100)上设置有第一鳍片组(110),所述第一鳍片组(110)包括多个沿所述筒状壳体(100)的轴向延伸设置的第一板状鳍片(111);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式电动驱动系统,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梦杰高攀王波童耀中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智驱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